大家“小书”,教你写作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文七巧》,源于两点:一是已经读过王鼎钧先生的“作文四书”之《作文十九问》和《文学种子》;二是喜欢王先生的随性与平白。作家谈如何写作,相比大学教授谈写作少了些教条与理性,多了份恬淡与随性。
  《作文七巧》一书将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作文七巧”,谈作文技巧的书,很容易陷入技术主义,但此书却并不程式化。这七种写作技巧,便是七处独特的风景,它们构成幽静的林荫大道;而那些洒脱自如的活泼泼的语言,恰如一股股流淌在林间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与笔端。
  一瓢水与汪洋大海
  一本有质量的写作书,必然浸透着作者的灵魂和感情。作为散文大家的王鼎钧,博览群书,学养深厚,写作经验同样丰富,他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
  在王鼎钧看来,世界上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术相辅相成,性情是不学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荡自然产生作品的内容,技术部分则靠人力修为。他说,“年轻朋友不怕有技术而无性情,就怕有性情而无技术”。比如,讲抒情的技巧,王先生先阐述抒情文写的是情。“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由理引起,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借景生情,情溢乎景,因事生情,情溢乎事,临地生情,情溢乎地,睹物生情,情溢乎物。”王先生接着以《堂吉诃德》为例,具体阐发了景、事、地、物等与情的关系,得出结论,抒情的表现是主观的。接着,王先生讲了“母亲的老花眼镜”和“买包子的父亲”等故事,阐明抒情文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最后,又从读者的角度阐述,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王先生列举了中国人的七大类情感“喜怒哀乐爱恶欲”,然后得出结论:最会抒情的人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有新鲜的角度、丰富的感应、率性的真诚。散文是年轻人的文体。散文在形式上最自然,最自由,可以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它恰恰配合青少年身心的成长。
  很佩服王鼎钧先生。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讲作文和写作文一样,写作文没有故事,作文索然无味;讲作文没有故事,同样无味。有些技巧理解起来很平常,但学生常常不会用,经王先生引导之后,为什么很快就能掌握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用故事将这些技巧说明白了。他讲得不仅生动,而且有文化厚重感,古今中外,随手拈来。所以,做语文教师,要像王鼎钧先生那样,首先要会讲故事,故事里还要有文化,传统文化、人情冷暖、品性修养,这些东西要在你的故事里不动声色地站立起来。
  讲着讲着,学生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你,喜欢上了作文,也喜欢上了语文,你便成功了。
  生动与平板
  一本有质量的写作指导书,也必然客观公允,有冷静的学术态度。由于工作原因,常常有机会看到基层教师批阅的作文,评语中不乏“描写不生动”等字样,总觉得要求过高,但又解释不清,这次终于在《作文七巧》中找到了答案。什么是“描”?王鼎钧先生解释得颇为形象:从前的大姑娘拿薄纸铺在原稿上,以极细的笔画把“花”的轮廓画出来,她画得很细心,很灵巧,对花鸟鱼虫的线条美很敏感,这就是“描”。
  用语文的方式怎么“描”呢?王先生列举了一句诗,“晚凉天净月华开”,“漂漂亮亮,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却是让你百看不厌,像双钩描出来的名家的字”。的确,“说明”之难在于说得简洁明确,“描写”之难在于描得生动新鲜。反思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大多拔高要求。2011年版课标对第三学段习作的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单说记实作文,从字义上来讲,“记”和“纪”在“记载、记叙”这个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记实作文”就是“纪实作文”。什么样的记实作文呢?一个“简单”就限定了小学生是学习和练习写的记实作文,不是比较复杂的记实作文。在行为上,又限定为“能写”,不是“会写”。课标还规定,到第四学段才写“记叙文”。但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把记实作文当作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体裁,有许多规定,如记叙的六要素等。而记实文重在记载实际情况,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即可,不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我们常常在不经意地拔高作文教学要求,难怪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真得向过高的作文要求开炮了!
  说完“描写”,再说“生动”。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什么是生动?王鼎钧先生说,“某一篇记敘文之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某一篇记叙文之所以平板,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平板”。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生动的呢?王先生认为,最要紧的是“起落、详略和表里”。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这是用三个词来概括。如果用三句话来归纳,“读者反应的强弱=文章的起落”“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章有繁简,不宜平均”“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看来,要使学生写出生动的习作,要在指导选材上下功夫,要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拓宽学生视野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花在指导如何写上。要引导学生重视读者的反应,多追问自己:读者读了感兴趣吗?兴趣点在哪里?反应强烈吗?所以,一味追求描写生动,是典型的没有基于课标的教学啊。
  深入浅出话“比喻”
  一本有质量的写作指导书,更是丝丝入理,讲得通透,举重若轻,使人“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什么是“比喻”,王先生说得太精辟了:“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
  关于比喻句,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诟病的一种语文知识。这类知识容易教,找出本体喻体,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就算教完了,且不顾年段要求。小学二年级就告诉学生把什么比作什么,并不鲜见。
  其实,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低段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教师只要重视对这类词句的朗读指导和语言积累就是了。到了中高段,可以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仿写比喻句。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也不可见到比喻句就让学生仿写。如三年级课文《悉尼歌剧院》中,“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有老师指导学生学完后仿写中国馆。这岂是三年级学生能掌握的,恐怕连教师自己也写不出贴切的三句比喻句吧!比较合适的教法是,引导学生先通过看图,比较白莲、扇贝和白帆在形状、颜色、大小上的相似之处,这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再进一步品味“盛开”“张开”“扬起”用词的贴切,进而体会白莲、扇贝和白帆在姿态上的相似之处,这是学生一望不知的;最后朗读涵泳,体会作者对著名建筑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二句适当进行仿写指导。
  以上列举的为静态事物的比喻,教材中还有不少写动态事物的比喻句,教学时要瞻前顾后,联系起来品味,效果就不一样了。五年级课文《登泰山观日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观察视角不变,观察对象在变,与四年级课文《观潮》在写法上类似:“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同是写动态事物,后者写出了由远及近的镜头感,前者则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先品味语言,再迁移仿写,用比喻写出动态事物的变化,凸显事物特点,则是高年级的核心教学内容。
  王先生的文字,读着读着,总想放下来,然后轻轻舒一口气,感叹一番。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中国是文章大国,也是文章古国。如从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文字,就有意义符号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即使很简单,也是文章的雏形了。之后,进入封建社会科举时代,“八股文 ”的写作竟成了选才取士的重要手段,文章写作自然更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就成了千口一辞的信条。   既然写文章如此重要,但是现代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却一直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一本语文课
老舍说:“历史中没有比我们正在创造的这一段更有价值。”这价值,就是现实的价值。歌德说:“依靠体验,对我来说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情,我始终认为,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说的也是现实的价值。   想象的价值在哪里呢?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想象能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   想象有如此深远的境界,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超出想象的现实。我始终认为,这超出想象的现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过程的调节者,还是教学的最终归宿。要使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任务合理化,必须科学地确定与编写教学目标。  一、精准性——切合四个目标  任何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皆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从大到小依次是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在课标中,总目标共有10条。1~5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上提出要求,6~10条则从汉语拼音识
进入“高原期”  我以前只知道小孩子有“青春期”,中年人有“更年期”,不知道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还有一个“高原期”。  “很难感觉到自己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经常感觉到累,虽然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但确实有些职业迷茫……”  以上这番话是2017年10月我在上海师大听李海林教授讲课时他罗列的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当时的我简直有被闪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童年应该有诗的陪伴,这些主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共鸣,儿童诗成为小学生诵读的重要内容,各地还涌现出不少小诗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一点儿童诗创作的规律,掌握赏析儿童诗的角度与方法。为此,笔者采访了著名儿童诗诗人王立春女士。  “用儿童诗表达对大自然及生命的艺术见解”  周益民:你是怎么爱上写诗的?  王立春:我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方面,自认字开始,我就开始了文
教学改革走过了长长的历程以后,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喧嚣以后,逐渐寻找到了衡量学生成长的标准所在,逐渐回归到了学生的真成长上。那么,怎样的成长才是学习给予学生的“真”成长呢?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也不仅仅是某项或者某些学科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思维力有关,所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就成了当下教学最重要的追求。  什么是思维
教学目标:  1.归类识记四组表示职业和工作地方的词语,引导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工、厂”两个生字,并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职业。了解汉字“先中间后两边”和“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养成按笔顺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2.拓展积累6组熟字构成的新词。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风》,激发学生朗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3.读通、读顺《春节童谣》,了解春节风俗,体会过年的快乐。参照课本中贺卡的书写格式,尝试写一句
目前,各个学段都将整本书阅读研究作为一个重点领域在不断探索。整本书内容涉猎广泛,其中,以绘本、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表现的个人成长类故事受到许多读者尤其是小学生的青睐。为什么喜欢阅读这类故事?原来,个人成长类故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曲折的故事,讲述主人公“破茧成蝶”成长的历程,反映积极向上的人文主题。处在成长发育期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成长的烦恼,他们通过阅读,在潜意识中希望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基本作用,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写一封信。  2.能运用反串和追问的方法发现习  作中常见的问题,通过添补语句把信写得更温暖,更具体。  3.学写信封,能运用书信与亲友交  流,感受传统书信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信,因生活而写  一、一本书,知晓信的用途  1.出示古体汉字,了解书信。  (链接《“信”字演变》,了解中国信。)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
“今天轮到你发圈啦!”组长把本子递给了小万。小万欢天喜地地接过来,宝贝儿似的把本子收进书包里。  发圈?对!发朋友圈呀,我们三(3)班自创的发朋友圈活动,可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啦,且让我慢慢道来。  “朋友圈”诞生记  微信朋友圈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全民的追捧。上至白发老者,下至时尚青年都热衷于发朋友圈,一日三餐、旅游风景、万千思绪……都可晒出来。由此我想到:班上的学生三年级了,习作已经起步,也许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