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估研究r——以某古镇为例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0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背景下,村镇评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村镇持续优化保护管理的有效抓手.本文以历史文化村镇价值可持续保护和传承为目标,梳理挖掘保护流程,分析传承利用的多元模式,提出全要素特色剖析、全过程保护、可持续传承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加强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监管的具体工作的衔接,形成操作性强的基础数据库.数据收集与评估过程中注重居民问卷、遥感影像、百度指数等多元数据的支撑,强调定量化、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分析.同时以某古镇为例,采取问题溯源的形式,分析古镇近期建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资源价值增补重构、人地平衡政策创新、商贸文化品牌创建的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营建活动,如何有效传承“礼失求诸野”的空间遗产成为乡村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乡村营建活动在乡村图景方面的空间表征,其次运用空间生产、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剖析了隐含在物质空间表征之下的动因机制,最后论述了乡村营建热潮对乡村共同体发展的内外影响,以此窥探我国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比叶面积(SLA)能够反映植物自身生长对策、对光能的捕获能力、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对可利用资源的分配策略,对植物的生境适应状况和群落的自然演替程度也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温带森林植物SLA随空间变化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跨越1200 km选取中国东北部12个典型温带森林(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温带红松针阔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栎林),通过对样地内物种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分析了植物SLA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中国温带森林植物SLA范围为2.02-99.65 m2/kg(
混农林产业是兼顾生态环境修复、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效益共赢的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将生态系统服务与混农林实践相结合既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主要前沿之一,也是推进石漠化治理向生态产业振兴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融合阶段转变的具体路径.研究系统回顾了混农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与特征,揭示了混农林生态系统服务与喀斯特地区产业振兴的内在关系,从混农林生态系统服务认知、评估与决策三个层面探讨了喀斯特地区产业振兴的方向,强调未来喀斯特地区应围绕混农林生态系统服务的级联机理、供需关系、权衡协同及影响因素等层面为混农林
本文以夯实乡村保护责任、尊重乡村发展权利、保障乡村利益为核心视角,将乡村农用地、生态用地为代表的非建设空间和以宅基地、产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为主的建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乡村规划管控思路,并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责任方面,将安全保护责任落实到与空间相关的主体,配合指标管控和管理模式创新予以夯实;权利方面,借鉴飞地概念,弥补乡村在区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短板,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权利;利益方面,重视宅基地合法取得和公共服务供给背后的利益保护,强调通过增退结合渐进式实现一户一宅目标,以及重内涵轻物质的设
历史村庄传统格局是历史村庄的重要保护内容,其应当包括村庄外部和内部与历史遗产密切相关的多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坡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为例,重点从历史村庄传统格局识别和保护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利用GIS技术和空间环境模型,识别和划定了村庄周边宏观山水格局和内部微观场地环境格局的具体范围,其次将其与历史村庄三级保护线划定标准和要求进行衔接,从而尝试构建一套切合历史村庄保护思想内涵同时又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历史村庄传统格局“识别划定—保护管控”技术框架,以期为历史村庄展开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重要的种源储备库,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河西走廊不同区域沙漠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共出现27种植物,分属8科22属,以藜科植物最多,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子比例最高,占到90.6%-95.06%;土壤种子库密度介于19.29粒/m2-858.57粒/m2之间,从东到西呈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种子库分布主要集中在0-2cm土层中,不同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明显的垂直
扎实有序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各地政府在公共财政上也给予较多的倾斜,贫困村整治提升行动如火如荼地铺开,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亟待总结.本文基于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特征研究,构建包含规划实施过程和规划实施效果两部分内容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规划实施过程的资源保障、规划实现度、规划实施绩效.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省定贫困村规划具有我国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基本特征,文章选取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详细探究其规划与建设的得失成败,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翁源
基于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村庄规划编制应从社会和空间两个维度充分挖掘村庄整体价值、科学认识村庄规划要素、全方位整合规划内容,以真正切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提出湖南大湘西地区生态保护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编制重点、村庄发展逻辑和资本比较优势,主张遵循摸底评估、资本识别、规划统筹和成果共谋的活化式编制技术路线,以确保成果的“多规合一”与实用性.以景区周边自然特色保护类村庄中的自下而上型自觉营造与自上而下型规划引领两类案例为例说明规划编制中应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突破流程式的现状表象罗列和问题发现模式
传统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农耕文明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由当地建筑材料作为重要因素来呈现的,不同地区材料选择和营造方式的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村落风貌.文章以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北安庄乡黄粟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从民居建造体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黄粟山村传统民居的常用建造材料及其物理特性,又进一步剖析了这些传统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自身特性在民居建筑中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9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目标间均衡度这一新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上中下游在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状况、发展路径、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工农业用水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基于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黄河九省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不考虑各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均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