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调研方法及实证

来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推行厕所革命后,农村生活污水从产生源头出现了较大的水量和水质差异,改厕后的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方案参数的选取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提炼出一套详细的改厕后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调研方法,根据该方法在巢湖地区新农村、兴庄村和周公山村进行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调研,3个村落总人口共计5 930人。结果表明,巢湖地区农村居民污水产生系数为56.47 L·人-1·d-1,其中灰水占比65.77%,黑水占比34.23%;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产污系数分别为35.29、1.46、4.31 g·人-1·d-1和0.22 g·人-1·d-1,经过管网停留和降解,污水管网末端排污系数约为12.12、2.02、4.95 g·人-1·d-1和0.14 g·人-1·d-1。研究表明,提炼出的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调研方法科学合理,可以为调研方案的制定及开展调研实践提供指导。通过家庭层面的生活污水分类水量水质分析,黑水水量小且氮磷营养盐丰富,是很好的资源化利用对象,具有良好资源利用潜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充分结合农业生产,在降低污水处理难度和费用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资源化,提高技术推广应用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下,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家校共育机制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可以满足多方的教育需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可以拓展教育途径,实现教育高效发展。构建家校共育机制是我们回归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以“沟通、合作、促进、提高”为主要特征的家校共育机制:拓展家校沟通途径,建立共育协调组织;完善家校合作方式,形成共育联动机制;促进家校共同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即将突破千万大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但是部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学习,造成当前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进一步增加了就业难度。立足现实困境,深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核心要素,将其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就业竞争力。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CARE-Ⅱ)中584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颈动脉高分辨MRI血管壁成像患者,测量并计算颈动脉平均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平均管壁体积、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最大管壁厚度、平均管壁厚度,识别及测量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斑块表面溃疡,鉴定高
为明确采收和晾制方式对雪茄烟CX26烟叶生理生化特性和品质的影响,设置摘叶采收+穿叶晾制(T1)、一次性斩株采收+整株挂晾(T2)和多段斩茎采收+骑杆晾制(T3)等3种采收和晾制处理,同时检测烟叶含水率和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并分析了外观品质、物理特性和等级比例。结果表明,随着晾制进程的推进雪茄烟叶含水率和自由水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束缚水含量则先升高后降低,失水速率表现为中部叶低于上部叶。一次
在商科类专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属于核心课程,肩负着培养优秀商务人才的重任。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全新的“建立目标—深挖资源—深耕课堂—整合课程—完善制度”发展路径,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希望为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提供有效借鉴,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育兼并的商科类人才。
大数据时代,随着多源异构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多模态数据融合问题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视觉问答因需要图文协同处理而成为当前多模态数据融合研究的热点。视觉问答任务主要是对图像和文本两类模态数据进行特征关联与融合表示,最后进行推理学习给出结论。传统的视觉问答模型在特征融合时容易缺失模态关键信息,且大多数方法停留在数据之间浅层的特征关联表示学习,较少考虑深层的语义特征融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文特
<正>金秋送爽,喜迎盛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江西省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43名,其中17名来自基层,他们有的长期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有的默默守护在防疫抗疫前线,有的舍身忘我英勇救人……本期推出党的二十大代表风采专题报道,集中展示部分奋战在一线的党代表先进事迹,讲述他们对党忠诚、担当使命的感人故事。
期刊
丹参难溶性成分因能对抗多种恶性肿瘤而成为很好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但因其水溶性差、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基于纳米粒、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并被开发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近年报道的丹参难溶性成分纳米给药系统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丹参难溶性成分的纳米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