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学生轻舞飞扬起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个性飞扬。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愿”问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意见。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可是,学生不敢提问,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象。鉴于此,我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渐渐地我知道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敢多问的原因。原来他们心理有顾虑——害怕自己提的问题质量不高,同学会嘲笑,老师不予解答。因此,教师必须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为此,我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我也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换种方法思考,并在课后帮助解答。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会”疑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但是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会“疑”。
  1.课前充分预习,扫除质疑障碍
  课前做好预习,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生平,对提出问题的质量有很大帮助,不至于提出如“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等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对整个课文的理解帮助不大的问题。充分的预习对感悟课文的妙处,字句的提炼大有帮助,给进一步赏析课文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的预习,有助于增强提问者的自信、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
  2.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能力。
  (1)根据文体特点质疑
  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相同。面对的是说明文,就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看到的是小说,学生就应该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看到议论文就应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方面质疑……通过训练,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
  (2)从文章题目中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枣核》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为什么以小小的枣核为题?枣核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后就会明白:以枣核为题,是以小见大,用小小的枣核来表达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意。
  (3)找寻关键词句发问
  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关键的词句是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教《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关人物优秀品质的关键句质疑。如“钱学森在美国待遇优厚,为什么要回国呢?”“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秋节才决定回国呢?”“为什么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出来。
  三、培养自主探究兴趣,让学生“乐”问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强烈的求知欲,再经教师鼓励,就更愿开动脑筋,质疑问难。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学中“互找攀比对象,双向比学赶超”,让自己追有目标,超有可能,个个争先恐后,取长补短,各显神通,这样就如同注入“兴奋剂”,形成“不信自己不如人”的学习氛围,他们尝到探索的乐趣,自己就会主动地学习,乐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质疑,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我们的学生轻舞飞扬。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新高考制度的实施,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因此“木桶效应”成为制约学生升学的关键,这也就使得中学各科课程教学必须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十分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研究“有效教学”的实施办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校“难忘教育”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我们寻求“有效教学”的方法打开了新的思路,成为我们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摘 要】 本文就农村初中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厌学等问题,提出培养和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项措施,以达到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之目的。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培养 英语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实验还证明,一些
【摘 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各个年级英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参考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相关论著,结合连续两届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成效,证明“听、说、读、写,四位一体培养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大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县、乡镇中学生懂词汇、短语甚至句型,却不会写文章的难题。  【关键词】 四位
碱山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坳陷西端,其天然气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和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具有含气井段长、储层物性差、气层产能低且气水同
我国正处于天然气开发利用大发展初期,由于供气系统不完善,利用上游气田生产进行调峰比较普遍。从实际生产资料出发,论述了上游天然气生产与下游市场用气之间的矛盾以及利用上游
高中化学常用的化学药品氧化铁,其化学性质较活泼,能跟很多物质发生绚丽多彩的颜色反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实施,以台湾教育部门对通识课程的设计和发展规划为主线;而通识课程的落实,分为"必修科目"、"选修课程""共同必修课"废除"共同必修科目"和"中程纲要计划"等重要阶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逐步被新媒体取代。新媒体主要的传播平台就是网络媒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当前学生在思想以及行为上都受到了新媒体的严重影响。教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