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独坐(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曦中荷塘
  三径就荒*,取直而行即可
  抵达荷塘。你悸动于语言内部
  那神秘关联?此刻,物与物
  相互俯就,奇妙对垒
  苦味的词,在荷塘未醒之时,
  被绞尽脑汁,提前写出
  荷塘蓬勃成一个人口大省,
  嫩黄细蕊的巨型花朵,自成星球
  红螯的龙虾低空潜行。青脊的
  鱼队未尽其意,洒下宇宙墨点
  你深愿耽于这趋近肉欲
  的美,愿能随物赋形,无所禁忌
  荷塘深处,淤泥涌动,仿佛白云回音
  此刻,连居所未卜,亦已不是难事
  *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李善注引东汉·赵岐《三辅决录》曰:“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
  窗前独坐
  微风拂动白色的窗帘,三角形的
  蓝天,反复揉捏一块糖三角
  阳台与窗台接驳处,仙人球十多个
  白色大花苞,汹涌了好长一段时间
  我处于花开的盲点。只看见三角的蓝天,
  裹挟“我”远离了此在,随世界周流
  我年过四十,已明白事物有起始,必有末端,
  过程深远而又寂寞。蓝天之下就是大海
  万点白光,像无数白蝴蝶晏坐、嬉游。
  我随之下降、上升,慢慢体悟到花苞的痛痒
  窗帘之后,魇住了一样的黑暗、静默,
  似已逼近其他奇迹:一个新起源。
  睡脸
  方寸之间,那相片带我
  重新回到一个春天:
  准确无误的、边缘
  覆着青苔的雨,接天连地,
  不断冲刷着我们。
  我们一前一后地跑过,
  仿佛深处之我被激活,愈加清晰自身
  我们并不熟知自己的名字。
  终究有来自未来的一枝花,自深深处
  探出,敦促命定的現身。
  我讶然发现早已铭记那睡脸:
  透过一种猝不及防的、至高的宁静
  和贯穿房间的沙沙声,看门外
  天光微熹,鸟群藏于竹林,
  天使散落在海滩上,金光尚未显现。
  这非凡的一刻,使我备感孤独。更远处,
  玫瑰灰的地平线携身份之重,僭越此在。
  我还铭记星星朝向人间泼洒的
  除了神意的关照,还有
  来自未明之处的、诗意的辉耀。
  那一刹:睡之深渊消弭了我们,
  刷新的辨识,于雨的涤荡中咳醒。
  影子
  我盯着墙面上
  一小块阴影,看。
  白色墙壁,浅淡一块
  明暗,抚上去,张翕如呼吸
  那浅淡却象征
  必然有盏灯,离此不远
  轻轻地照着,
  恍然不觉炙烤
  久病于斯的白色墙面
  饱满而耐心的颜料
  一旦泼洒,墙壁、影子、
  灯光,将互为绝地
  我盯着它,咀嚼它,那是我。
  深处的自我在浓雾般困惑
  我应撤后两步,疏离它
  我应爱上它一样,决然拒绝它
  愈接近改变事实
  孩子,花朵一样备受宠爱
  因为美景易逝,孩子会长大。
  我很少像观察孩子一样观察
  长者。虽然,繁华之后的
  盛夏,叶子葱茏、繁茂,比花脆弱的样子
  更耐得住时间的捶打。
  上帝大概是孤独的,看上去
  他很爱孩子,也爱花。
  他制造这些易逝之物
  尽管将来不免伤心,还是如此,
  日复一日。
  孩子在长大,慢慢脱离
  我的理解。有时候我感到害怕。
  不是因为我终将面对一个
  不再甜美的小东西,而是,
  我发现,必须重新塑造一个新我,
  介于纯爱与理性逻辑之间
  才能适应有所改变的格局,
  顺利拐进新的赛道。
  作为一个母亲,我正在节节变小,
  一直没找到合身的衣服。
  母亲的身份是将制造奇迹的能力,
  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表达出来。
  而衣服即使色彩光鲜,款式新颖,
  却总为脏了、皱了、旧了,没法示人。
  在草坪上、花枝间,他们动物
  一样的小身体,永动般攀爬、跳跃。
  我们伺机摆pose,拍照片,
  温暖的容器,精确的度量——
  从耐久性上、柔软度上,
  吹过花园的风修改着我们。
  我们走一步,拍一步,或许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所参与的
  这些永远,会缘此返回。
其他文献
河里的水有些脏  水里的鱼顾不上这些  成群结队地游泳,浮出水面透气  几只白鹭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  在水里划出一圈圈涟漪,有时追逐,半途折回  岸上的人在看白鹭捕食,拍照  白鹭突然飞起,白色的翅膀落下一大片黑影  射鱼人  最初,以为有人在水底钓鱼  走近才发现,手持的不是钓竿  而是一把锋利的箭  射鱼人钻进水里 搜寻目标  鱼儿们集中撤离奔向下一片水域  射鱼人最终一箭未发  他举着箭在
三月,我喜欢置身麦田  可以不停走,风吹起碧波起伏  可以躺着,听麦叶相蹭刷刷响  风吹鼻尖,周身被包围着  此时,它们就是身边的亲人  无论背负多少岁月的脚印,第二天  还是在黎明前站起,头顶露珠  深情的看着,养育他们的大地  像从未受过伤  不归  一场风,可劲地吹  黄昏后的李花,簌簌落下  来不及了,真的  花瓣如雪,却未能覆盖新草  转眼,就沒了影踪  那些前赴后继的白色身影  只待去
所谓诗歌的新时代,应该是指在中国新诗走完第一个一百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周年的这个特别的时代,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诗歌到底怎么写?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每一个诗人都处于创作的酝酿之中,如果我们创作的诗歌在走老路,或者走歪路,那么只能降低自己的追求和格局,陷于自我娱乐或陶醉,更谈不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什么地位。应该说,在当下,很多诗人的创作是盲目的,率性的,缺少总结
跑步谣  我与世界的关系  有必要摩擦得更紧一些  或许,我在早晨就能变成一枝火柴  我拉开了林中响箭的弓钮  看上去  时间也可以用来点卤,包浆  我想让那些试图追赶我的人  在大海上漂泊  我是浪潮体,他们是滑板体  我想让空间更为弯曲一些  这样,我可以更完美地匿身  要流浪,也得颠起来,去朝霞的故乡  最后的征服  没有。路不说一句话  它只是,萃集脚语和尘土  修筑那永远完成不了的通天塔
把太平洋一锅端起  用文火,煮一只蛇尾的蛙  全球变暖也顾不上  蛙依旧在游  抛却冬眠之后  双手合十,在水中拜佛求经  五体投地之间,阴阳轮转  全天下的海如影随形  在汪洋里碰壁  后腳一提,就钓起一座新岛  家谱自虚空而就  鲲鹏名列其中  迟迟不落  蒸馏的杨枝甘露  锅盖似的苍穹粘不住  一卷入天长舌  众神的杯珓如雪下  蚊蚋不闻已久  她抬首一望  水上浮起一双  自己的耳朵  游
今年春节之前,应新华网客户端《诗人留声机》栏目之邀,自选一首诗并朗读。编辑告诉我说正月初一发布,于是我选了短诗《凝神》。这首诗只有七行,从朗读而言很不好处理, 这里不妨贡献一点经验之谈———因为我主持一个诗歌朗读栏目《遇见好诗歌》,也在多个场合登台为公众读诗———适于对公众朗读的作品除了带有叙事性之外,篇幅也在20行左右为宜。诗作太短的话,听众还没有被带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朗读就结束了, 难以达到预期
她听得到的水,是一个人的水。  是母亲盘桓于梯田之间  与碎石路抗争后  热毛巾捂住的泪。  天从未晴朗过  正如她从未听到  像父亲一样  山的回音。  偶尔,她也听到水反对水的声音  担心一早醒来,锅碗瓢盆里早餐的香气  结冰一样凝固。  这样的忧伤千万不要来临。  她宁愿放弃流动的声音,放弃从这座山  跋涉到另一座山  也不愿意失去对水的依赖  她想,一滴成功的水  永远都不会远走高飞。  
天门山是通天的山  我上天门山  是为了鸟瞰人间  天门山上有个天门洞  可以从正面看  也可以从反面看  去一趟天门洞  你会脑洞大开 甚至  成为半个神仙  看云  每个人的眼里  都有一朵喜欢的云  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个牵挂的人  我喜欢看云  尤其在身心輕松的时候  看云卷云舒  看人散人聚  我看云  习惯把头仰起来  再眯上眼睛  听云的内心  父亲老得
我要买,一团小水花  一團就好  要装满新买的高脚杯  人工吹制,笛型颈,隔热效果优秀的那款;  要保持在二十七度  人体皮肤表面最舒适的温度区间;  要矿物质含量丰富  背对阳光能折射出彩虹般光晕;  要加一些糖分  最好是龙舌兰糖,白糖腻而不化  这?只是要求的十分之一  因为团购,不好意思提太多  因为夏天,再隆重的仪式感也将被消磨殆尽  还要鱼虾、蟹贝、柳絮、金银花?  清晨、午后、傍晚、
满天云,把天遮没了  我力求说服自己:  云离我远着呢,不必对它弯腰  我先盯着楼群,它们太冷漠  我再靠在一棵树上,叶子们和我一样卑谦  最后索性蹲下来,和一棵草  保持同样的矮度  能被云压住的,注定不是草木  云里真藏着一场雨  也只是冲刷匆忙。我有满腹的心事  它们将把我与万物  区分开来  红树,蓝天和我  这半片蓝天,在楼的右侧,需要仰望  另一半,是我等了大半年,才从普通的绿  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