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中的片刻宁静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zi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之前,应新华网客户端《诗人留声机》栏目之邀,自选一首诗并朗读。编辑告诉我说正月初一发布,于是我选了短诗《凝神》。这首诗只有七行,从朗读而言很不好处理, 这里不妨贡献一点经验之谈———因为我主持一个诗歌朗读栏目《遇见好诗歌》,也在多个场合登台为公众读诗———适于对公众朗读的作品除了带有叙事性之外,篇幅也在20行左右为宜。诗作太短的话,听众还没有被带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朗读就结束了,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朗读古诗是另外一回事,新旧诗之不同这里就不赘述了。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考虑到春节期间万家团圆,每个家庭都可以共享天伦之乐, 以母爱为题材的诗很应景。大约是在春节前一周,我将朗读音频发给了新华网《诗人留声机》栏目的主编,在录制开场白时我还特意说了“我在故乡蕲春给大家拜年”。正月初一(1月25日)发布时删除了这一句,众所周知,今年春节前两天武汉因新冠病毒疫情封城了,我没有回老家和母亲团聚。好在我的弟弟回到了母亲身边,他陪了母亲六十多天。
  《诗歌月刊》编辑约我写一篇文章,命题是谈自己的一首诗,我向他坦陈,很少写文章,更羞于写文章谈自己的诗歌,自忖拿得出手的詩歌很少。他说这是新栏目,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被逼到这份上,我也只好应承下来,就《凝神》写写吧。写于2009年的这首短诗有幸得到过一些诗歌同道的认可甚至赞誉, 也有素昧平生的诗歌爱好者出于喜爱点评、朗读并作推介,由是之故,谈这首诗似乎还算有点底气。
  这首小诗是在何种情境下写成的, 我已经没有具体印象了,只记得是一气呵成之作。而所谓的一气呵成,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灵感乍现,真实的情形往往是在不经意间酝酿了许久,只是由于偶然的触发,写作者幸运地抓住了那个瞬间,没有错过那个奇妙的时刻,于是一首诗得以应运而生。这是很多诗人共通的秘密。具体到这首诗上,我可能在写作的那一天偶然想到了“摇篮”这个词,在我的故乡称“摇篮”为“摇窝”“摇窠”,当母亲摇晃摇篮时,一定有俯身的动作,伴以亲昵的称呼,摇篮的循环往复有一种安宁的、催眠的节奏,动中之静,当母亲俯身摇篮前,世界唯此为大。这首小诗模拟的就是那种情境、节奏与语调,这些都以细节呈现。
  从我个人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鲜活的、可信的、传神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的诗歌写作中尽量选取记忆中最生动的细节。比如2019年我写下的这首《剥豆子》:
  年成不好,夏天干旱,秋天多雨
  从田边地头拔回的黄豆禾,有的
  已经烂了。后面的几天
  照天气预报说的,也没有一个
  像样的日子
  如果有好日头,那些豆荚会裂开
  我和弟弟、外甥在母亲身边围坐
  为微薄的收成
  重复简单的劳作
  我故意把手抬高一些,这样
  从豆荚里剥出的每一粒豆子
  落进筐里,显得掷地有声似的
  这样,每一粒豆子
  好像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就好像
  不止是我们四个人,听到这声音
  举这首诗为例,不是自得于它写得多好,而是借以说明好的细节能够让人记住,就像这首诗中呈现的一个动作“我故意把手抬高一些, 这样/从豆荚里剥出的每一粒豆子/落进筐里,显得掷地有声似的”,很多朋友对这个细节有印象,这个故意的、诙谐的举动,是对单调的,甚至略感心酸的劳作予以安慰,尽管在现实层面上它于事无补。
  回到小诗《凝神》上,诗人西娃对此作有过美言:“在汉语诗歌里,母爱题材已经快被写尽了。就这个题材,要写出新意,要写出彩,十分不易。余笑忠以《凝神》为题,写出了‘凝神’的一瞬对母亲美好而深刻的记忆。按逻辑,人在摇篮时代很难有记忆,而那虚构的部分将‘摇篮’提升到了象征的高度。第二段,写出了我们熟悉的中国母亲的形象,也写出了这片土地上日常的景象。令人惊艳的是最后一段: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以含蓄而敞开的结局,道出了包孕在母爱主题下的无限事。”
  诚如西娃所言,人在摇篮时代很难有记忆,那么诗中展现的细节只能是由后来的观察而叠加上的。这首诗正是母亲留给儿时的“我”和成年后的“我”印象的叠影。写作时正是出于逻辑上的考虑,我好像有过片刻的迟疑,但后来还是顺着另一个不太明确的指引率性而为。诗成之后的自我解释是:好在诗有时可以不讲逻辑,诗的视角可以在时空间自由转换,———这也就是诗人、翻译家李以亮所言的“灵视的视角”。对《凝神》最早予以慷慨赞誉的正是我的老朋友李以亮:
  一个细节成就一首诗,这细节接通的甚至不是经验,尤其不是直接经验———在这里,“诗是经验”的论断似乎遇到了挑战,应了“诗乃神授”之说;而如果不想如此神秘化,我只能说,这诗采取了一个灵视的视角,复原了一个摇篮的记忆。
  行文至此,我应该供出这首小诗了,短短七行,每一行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字句, 也许会让之前没有看过的读者朋友大失所望吧:
  凝神
  这一刻我想起我的母亲,我想起年轻的她
  把我放进摇篮里
  那是劳作的间隙
  她轻轻摇晃我,她一遍遍哼着我的奶名
  我看到
  我的母亲对着那些兴冲冲喊她出去的人
  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关于这首小诗值得一说的并不多, 一是它本身与我心目中的好诗是否对得上号就值得怀疑。我一直认为“有所思的诗,不如若有所思的诗,无名的天真状态的诗”,也就是说,我最推崇的是若有所思的诗,无名的天真状态的诗。二是有些知音对此作发表过见解,正所谓说的比写的还好。
  不过最后还想补充一两句。这首诗写的是“母爱”这个永恒的主题,但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在永生难忘的细节中,我领悟到爱必是专注的,唯有专注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诗歌的标题“凝神”并非可有可无或可易名替代的。
  庚子年春节我没能回家乡陪母亲。在长达76天的封城之后,武汉市于4月8日宣布打开出城通道,但因种种顾虑,还是打算观望一阵之后再回去看望母亲。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之后,世界不知道会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斯时斯世,诗歌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或许是动荡中的片刻宁静?
其他文献
机器之血  生锈的老机器自己走了出来,绑上履带  往事般地转动自己的身子  他不断抖掉自己的老年斑,像割破动脉一样  从身体里喷出淤黄的血液。  他不断地抽打河流,以鱼为食、以虾为饮。  只要满足了土壤的味觉欲望,  鸟儿也许会开花、树也许会飞翔。  机器,从转动之日起就意味着永不停歇  老机器更要发挥他的余热。效仿  他那永远的、不停歇的、熠熠的光辉岁月。  他发声永远都是嗡嗡,从黎明到下一个黎
冬日清晨  入冬以后,寒冷遍地生根  校园的清晨,每一样细小的事物  都有了晶莹的品质  日间的温情已连日早退  迟到的迹象又日益分明  早读课,以最生动的方式  搅动清晨凝滞的寒寂  孩子们一遍遍練习  古诗词、现代文,交叠成  轻快的音律,直到唤醒  冰绒裹着的啾啾鸟语  后来的我们  电影里,有人  替我们重逢  替我们回忆  替我们哭,替我们笑  替我们谈起后来被辜负的誓言  然后,替我们
风动石是界碑  陆地给东山岛一只胳膊  东山岛竖起一根小指  站在它的身旁  我们一起怀抱无垠的孤独  面壁蔚蓝色的空旷  中和软硬  海风登陆时,我们同时  略皱眉头  可我,长不进东山岛  倚着风动石  百丈悬崖,势如平地  大水泱泱,一指可定  大地茫茫,不可丈量  一块巨石界定水陆  站着的,活了  安卧者,死寂  大地的一根小指告诉我  前方虚无  后退方为进步  生死界碑许我们一个人间
春姑娘梳妆时慌乱间遗落的扑粉,抑   或是   报春鸟上路前迫不及待地撒出的报春   卡片   那些以舞蹈的旋律摇落的一地词汇   是无题诗,也是大合唱   润色了诗酒,焐热了田园   这时,把一句谚语种在大雪里   明年便长出遍地丰收的歌谣   孩子说,田野里精灵般闪烁的   是童年弹弓失手打落的一地星星   还有羞答答的燕姐姐,在偷偷放映幻灯   此刻躺在雪地上,如同躺在母亲的怀抱里   鸭子
一幅油画,在春天里呼吸  你用自己鐘爱的颜料另加一个  色彩斑斓的梦,油画就像燕子一样飞起来  我看见一股暖暖的气息在喉咙里燃烧  你把一缕秀发借给碧绿的柳条  泉水甜美,那是春的激情在幸福地荡漾  你在精心地构思着一幅油画  西方的语言被你改编成纯粹的汉语  尽管题材陈旧,但你的表现手法很现代  传统与创新,照亮着你前进的一举一动  你不是画家,但你把油画画得娓娓动听  娴熟的技法,让瑰丽的表情
河里的水有些脏  水里的鱼顾不上这些  成群结队地游泳,浮出水面透气  几只白鹭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  在水里划出一圈圈涟漪,有时追逐,半途折回  岸上的人在看白鹭捕食,拍照  白鹭突然飞起,白色的翅膀落下一大片黑影  射鱼人  最初,以为有人在水底钓鱼  走近才发现,手持的不是钓竿  而是一把锋利的箭  射鱼人钻进水里 搜寻目标  鱼儿们集中撤离奔向下一片水域  射鱼人最终一箭未发  他举着箭在
三月,我喜欢置身麦田  可以不停走,风吹起碧波起伏  可以躺着,听麦叶相蹭刷刷响  风吹鼻尖,周身被包围着  此时,它们就是身边的亲人  无论背负多少岁月的脚印,第二天  还是在黎明前站起,头顶露珠  深情的看着,养育他们的大地  像从未受过伤  不归  一场风,可劲地吹  黄昏后的李花,簌簌落下  来不及了,真的  花瓣如雪,却未能覆盖新草  转眼,就沒了影踪  那些前赴后继的白色身影  只待去
所谓诗歌的新时代,应该是指在中国新诗走完第一个一百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周年的这个特别的时代,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诗歌到底怎么写?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每一个诗人都处于创作的酝酿之中,如果我们创作的诗歌在走老路,或者走歪路,那么只能降低自己的追求和格局,陷于自我娱乐或陶醉,更谈不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什么地位。应该说,在当下,很多诗人的创作是盲目的,率性的,缺少总结
跑步谣  我与世界的关系  有必要摩擦得更紧一些  或许,我在早晨就能变成一枝火柴  我拉开了林中响箭的弓钮  看上去  时间也可以用来点卤,包浆  我想让那些试图追赶我的人  在大海上漂泊  我是浪潮体,他们是滑板体  我想让空间更为弯曲一些  这样,我可以更完美地匿身  要流浪,也得颠起来,去朝霞的故乡  最后的征服  没有。路不说一句话  它只是,萃集脚语和尘土  修筑那永远完成不了的通天塔
把太平洋一锅端起  用文火,煮一只蛇尾的蛙  全球变暖也顾不上  蛙依旧在游  抛却冬眠之后  双手合十,在水中拜佛求经  五体投地之间,阴阳轮转  全天下的海如影随形  在汪洋里碰壁  后腳一提,就钓起一座新岛  家谱自虚空而就  鲲鹏名列其中  迟迟不落  蒸馏的杨枝甘露  锅盖似的苍穹粘不住  一卷入天长舌  众神的杯珓如雪下  蚊蚋不闻已久  她抬首一望  水上浮起一双  自己的耳朵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