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意象,回归原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在语文课上,“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也包含随堂写话。但翻阅高年级学生的随堂写话练习本时,我竟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作品。究其根源,问题在于一个“随”字。随文写话,绝不是随便写写。高年级学生的写话,若流于一个“随”字,则无法达到加深理解、提升写作水平的效果。若无效果,不如不写。
  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整理成文。本文无意于进一步阐述保证时间、找准契机等问题,仅从写话两个最基本的点——立意(文题中的“意”)和表达(文题中的“象”)入手,展开讨论。由于水平有限,所述观点可能不正确或不全面,仅为抛砖引玉。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文写话,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方式之一,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要求也应相应变化。学生从中年级过渡到高年级,对写话应体现出从保持兴趣和能写话发展到写好的过程。写好究竟有什么样的标准呢?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立意深刻,二是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技巧。
  一、立意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要鲜明、深刻,引起读者思考,写出水平。对高年级学生,我们应培养他们追求立意深刻的意识,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及思维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由表及里,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指的是对写话题材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些实词往往具有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更值得思考。理解好这类词,对写话来说,意义重大。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师恩难忘》,课后的写话练习明确要求:谈谈你对“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很多学生说要感谢老师,但为何而感谢他们却不得要领。此时,我引导学生们紧紧抓住“种子”一词展开讨论。播撒种子后,辛勤的劳动能让其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而“文学的种子”播撒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之后,“我”会怎样呢?我再让学生们联系课文作者刘绍棠的身份——当代作家,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理解了“种子”的虚义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深刻了,写出来的话也更具有可读性了。
  可以化实为虚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灯”可以理解为安全感、幸福、光明、希望等;“路”可以理解为选择、创造、人生等。经常对学生进行此类写话训练,学生写话时的立意自然会深刻起来,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惊天动地的事固然能写出大道理,但对小学生而言,这过于困难。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小事情也能折射出大道理。有时取材越小,所阐述的道理越能撼动人心。在处理一些写道理的写话练习时,我们不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我引导学生运用了课文的写法。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一件件小事升华出了大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样写,既避免了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也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多元思考,见解独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问题,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写话训练中,如果我们多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顺向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可以让立意更为深刻、独到。
  从一般的情感倾向或与传统的观点一致的角度来确立文章的中心,就叫顺向思维。在指导学生用顺向思维立意时,我往往要求学生多用几个递进式的问题问问自己,层层推进,使写话或文章的立意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逆向思维,就是让思想沿着原先思路的相反方向前进,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样做,可以让文章独辟蹊径,向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提出挑战,大胆设想,从原观点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也可以做到旧意翻新,从原意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不一定与原观点对立, 但可以是原观点的深化, 也可以是原观点的另一角度的阐述, 即古人所谓的“翻案法”。
  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诺贝尔》,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无意中提到了“失败”这个词,便试着让学生们写写自己生活中的失败以及对失败的理解。在准备写时,有些学生说失败是不值得一提的,也有些学生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见风雨,如何见彩虹?最后,我要求学生们以《为失败唱赞歌》为题写一段话。学生们通过逆向思维,巧妙理解“失败”的内涵,见解独到,完成了一次立意较为深刻的写话练习。
  (四)注重引导,体现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理解文本,进行写话练习时,立意深刻、新颖固然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万不可为深刻、新颖而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写话练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写话内容的立意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靠拢。
  二、巧表达,带动读者情感
  立意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 “象”是解决怎样表达的问题。好的立意需要有好的表达艺术支撑,如同好的建筑设计需要由好的建筑材料建成一样。这样的写话才能带动读者的情感。就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话而言,表达技巧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构段
  高年级学生的写话往往以一段或两三段为主,不少学生在写话时仍像中年级一样,过于随意,使写话失去了为作文服务的功效。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提高学生段的构思能力。完整的段的结构是作者思维的反映,也是读者理解文本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段的结构主要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因果结构、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
  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最明显,也最常见。总分总结构就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首尾呼应的结构。分总结构是前面是分述,后面是总述的结构。这两种结构的总写句,又叫做中心句。中心句是整段的重点,是作者明确告诉读者自己在写什么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提炼中心句的能力和水平。因果结构是前面说明原因,后面交代结果的结构。这种结构要求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合理。并列结构是每一层写一个内容,各层次在重要性方面是一样的。递进结构则是在并列的几个层次上,后一层在内容或意义上比前一层有所突破,层层推进的结构。
  (二)酌句
  句是构成段的单位。句子写得是否生动,是否具有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写话质量的高低。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我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高学生斟酌句子的能力。
  第一种方式是缩句、扩句。缩句是为了让句子变得更短更简练。有些学生在写句子时,加了很多的修饰词,结果重点词语得不到突出与强化,出现了病句也不知道。缩句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扩句是为了让句子变得更长更具体生动。扩句要找准要扩的点,不能为扩而扩,无病呻吟。第二种方式是巧用修辞手法。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排比、双关、衬托、设问、反问等。教师应对每种修辞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特别是在批改学生的写话作业时,要把学生直白的语句,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增强学生使用修辞的意识。第三种方式是使用关联词。关联词,是指一个或几个词在语义上起到与上下句相关联的作用的词语。它能使各分句之间的整体性、逻辑性增强,富有表现力。
  (三)炼词
  词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最有变动空间的单位。不少作家都有炼词的逸事,可见用词之重要。
  炼词首先要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只有肚中有货,才谈得上推敲。积累的面要广,如根据词语的形式分类:成语、歇后语、一些常见的组合式(ABB式、AAB式……)等。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用好词的意识。学而不用,则不如不学。教师应在批改写话作业时,经常给学生加加词、换换词,引导学生用好词。
  语文课堂上,教者在选准写话内容、找准写话契机的基础上,应追求更高的随堂写话的目标,回归随堂写话的原点,立意深刻化,表达技巧化。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心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特别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
[摘 要]《神州谣》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童谣。歌谣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交替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教学本课,在识好字词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谣的有趣、感受祖国的伟大。  [关键词]童谣;解读;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体现。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从启示入手,以“欲言”收尾,随篇而变,创新分层,回旋往复,重中取重,紧扣主旨,质疑文本,使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瞻前顾后;随篇而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70-01  
[摘 要]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提出要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表达侧重智慧;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真正促进学生
[摘要]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的特点。借助想象,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大胆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神话故事;想象;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70-02  《女娲
[摘要]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阅读怎么会是创作呢?当阅读中产生了问题,解决了,并把它写出来了,阅读就是创作。教学人类第一首诗《弹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逐步认识这首诗歌,并朗读诵读、理解诗意、探索创作,使学生明白诗人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不是读读背背古诗所获得的枯燥的词句、抽象的意义,而是体会到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表达的灵动,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教学小说《冰项链》一文,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依照文体特点选择教學内容,遵循阅读心理规律课内外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沉入文本,领悟这一类文本的写作特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策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片段教学”是一扇探看教师综合素养的小窗,也是一种特别的对话。让片段教学出彩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更离不开“三重对话”:与理论的对话——提升理念,与文本的对话——解读文本、设计方案,与现场的对话——展示风采。落实好这三重对话,便能让片段教学出彩。  [关键词]片段教学;技能大赛;对话;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借助人物阐述道理的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文本在借人物言行就事阐理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材料选择、材料处理、语言运用等表达智慧,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提出要紧扣挫折,在一波三折中梳理情节发展;依托中心,在搜寻排列中感知选材智慧;洞察写法,在画面补充中再现言行细节;前后对比,在数据罗列中感知精神品质,以助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梳理情节;感知选择;再
[摘要]汉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教学汉字,不仅要教给技能,更要从中渗透文化。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为例,浅析借助拓展学习,推促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具体策略为察汉字之形,勾勒汉字画面;析汉字之理,演绎汉字故事;拓汉字之蕴,丰富汉字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汉字教学;文化传承;拓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