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 ” 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 ” 作文教学所致。诸如:1 .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 .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 ” 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3.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 ” 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可见,要根治小学生作文中的弊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训练 “ 三开放 ” 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激进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示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手写我口,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进去,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说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教学“四步走 ”即课内一次作文训练按“看 ”说 ”写”评”四步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资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需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 “ 说 ” 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资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果,指出缺乏,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三、目标“五自能”即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命题 ”自己立意”“自己选材 ” “自己列提纲 ” 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
1 .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 .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 “ 写什么 ” 和 “ 为什么写 ” 两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确、集中、深刻。
3.自己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
4.自己列提纲。培养学生自己列提纲的能力重在借鉴范文。
5.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强化两个方面的训练: ① 训练学生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空话说实话,不说套话说心里想的 ② 学习范文或优秀习作,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的具体要求。从《大纲》以上论述,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需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认识水平,主要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表示形式主要是道德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 … 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越高,不但为学生作文奠定了优良的思想基础,而且对提高一代人的道德素质,实现 “ 四有 ” 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正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主要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不时提高认识水平。
关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应指导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努力做到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按低、中、高三段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大纲》要求。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生活中主要通过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表示进去,文章中则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示进去(虚假的语言文字除外)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说动用概念、符号、语言 … 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是和会、自然科学等知识相联系的学生知识面越广,思维就越活跃,作文的内容就更丰富,根基更厚实。而这些知识最基础的内容,都编进了小学各学科的教材。所以说,各学科的教学越扎实,也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发明了更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学生孤陋寡闻,知识贫乏,思维肯定受到局限,极易造成作文单调乏味。要求学生知识面宽一些,并不意味着削弱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实验标明:一个人的知识 90% 源于观察,最明显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观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和观察力。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可以获得从课本上学不到而有极其重要的知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接触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训练 “ 三开放 ” 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激进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示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手写我口,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进去,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说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教学“四步走 ”即课内一次作文训练按“看 ”说 ”写”评”四步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资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需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 “ 说 ” 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资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果,指出缺乏,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三、目标“五自能”即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命题 ”自己立意”“自己选材 ” “自己列提纲 ” 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
1 .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 .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 “ 写什么 ” 和 “ 为什么写 ” 两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确、集中、深刻。
3.自己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
4.自己列提纲。培养学生自己列提纲的能力重在借鉴范文。
5.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强化两个方面的训练: ① 训练学生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空话说实话,不说套话说心里想的 ② 学习范文或优秀习作,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逐步达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写完后要修改的具体要求。从《大纲》以上论述,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需从整体上全面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从而建立起全面正确的作文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认识水平,主要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表示形式主要是道德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 … 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越高,不但为学生作文奠定了优良的思想基础,而且对提高一代人的道德素质,实现 “ 四有 ” 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这正体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主要应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不时提高认识水平。
关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应指导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努力做到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按低、中、高三段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大纲》要求。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生活中主要通过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表示进去,文章中则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示进去(虚假的语言文字除外)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说动用概念、符号、语言 … 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活动是和会、自然科学等知识相联系的学生知识面越广,思维就越活跃,作文的内容就更丰富,根基更厚实。而这些知识最基础的内容,都编进了小学各学科的教材。所以说,各学科的教学越扎实,也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发明了更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学生孤陋寡闻,知识贫乏,思维肯定受到局限,极易造成作文单调乏味。要求学生知识面宽一些,并不意味着削弱观察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实验标明:一个人的知识 90% 源于观察,最明显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观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和观察力。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可以获得从课本上学不到而有极其重要的知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接触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