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细”成就“惊喜”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教学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却总是如一座大山一样矗立在师生面前,让人望而生畏。尤其是课改以来的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软肋,让不少师生发出“写作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行新教材的写作指导多以话题形式呈现,写作教学传统中的精华未能得到保留,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走向泛化和虚无;二是写作教学没有系统化的系列设计,没有具体的教材,没有具体的课时,中小学教师的写作教学各自为战,常规的套路就是出题、写作、批改、评讲,教学无序,乃至混乱;三是中小学写作教学急功近利,过于迎合各种类型的考试,写作指导技法化、程式化倾向明显,写作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强。
  多年来,面对写作这座大山,语文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作文教学改革试验,三级作文训练、分格作文教学法、个性化作文、情景作文等,尤其是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又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如郑西银的“微点作文教学”,郑桂华的“基于过程的作文指导”,黄厚江的“共生写作”,刘春文的“先写后教”,戈莉的“生命对话语文”,蔡明的“生态写作”等。這些都是作文教学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如今,在这个百花园中,又增添了旗帜鲜明的“写作指导精细化策略”课题研究成果。
  精细化是工作走向精准和高效的必经之路,更是写作教学取得高效的必然要求。孝感市张明霞老师主持的课题《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着眼于写作教学精细化指导,按照年级、单元、课文写作能力培养目标三个层面,分别实施校本写作课程资源扩充策略,教材单元写作专题的分解策略,课文读中学写的拓展策略,从而对初中生进行写作能力进行精细化培养。如,针对课标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张明霞老师将“审题立意”分为“审题”和“立意”两个专题,“审题”和“立意”再分别细分为多个点,每一点都集中突破。
  聂红梅老师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写作教学指导中,很好地运用了精细化分解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及课外文章逐一学会“写清楚”“写得有情”“写得生动”,从而达成单元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学会记事”。为让学生“写清楚”,她指导学生做到两点:想清楚、写多维。而“想清楚”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想中心、想原委、想顺序、想详略。为了让学生学会“写得有情”,教师结合教材例文引导学生学会“字间含情”“借景抒情”等写作技巧。在指导“写得生动”时,教师抓住一点进行突破:句段整齐或灵动。
  写作教学指导要在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基本、有序的写作训练内容;二是基础的表达形式;三是写作训练的“精选范文”;四是专项的“习作技法”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的要求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张明霞老师的“如何让中考作文瞬间抢眼”系列文章从课标对写作要求出发,真正起到了精细化策略指导:“一波三折”“五段式结构”“以小见大,言此意彼”“虚实结合” “对比”“蒙太奇手法”“一咏三叹”等从不同侧面对应课标要求,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作者单位: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使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信息化发展。分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虽然老师们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但是却依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中,不仅是分层更科学,同时也对分层教学实施管控,大大提高了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基于信息化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角度展开论述。
小学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积累阶段,它为学生进行初中课程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基础。小学阶段的写作学习更是学生进行表达的基础,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与他人进行顺畅友好的沟通,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书法教育工作,十里牌小学着重提升教师的个人书写能力和书法教学水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制定了学校书法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的书法教师队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近年来,老河口市教育局在推进家庭教育建设中大胆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思后行、精准发力,从“破题”到“解题”。
初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阅读能力是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并形成的综合学习能力。初中的语文课程学习,要通过学生读写等方面的学习去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行为。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将阅读和写作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可谓一举两得。因而,读写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丧失工作热情。如果任其发展,会成为制约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的瓶颈。学校要积极用好责任唤醒、目标引领、情感激励和创新提能的四轮驱动政策,全方位、深层次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动力,不断增强教师专业成就感、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
语文是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习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新课改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所影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依然有很多教师沿用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枯燥单一的教学氛围下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鉴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有序发展。
--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影响学生之“行”。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雅为范;对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德为心声,行为言表。“德·行文化”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时代少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知识的概念化状况比较严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感觉特别枯燥无趣,很难激发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语文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看见语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