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社会交往的历史脉络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秦汉王朝建立以来中国古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中国古代边疆开发的主旋律;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中国古代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国家在开发边疆和治理边疆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模式。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有助于认识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和作用,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在治理边疆过程中的政治考虑,从而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本专栏刊发的5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期待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深入开展。
其他文献
今中华书局点校本《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有关荀悦论赞部分皆称"荀悦曰",此误,应作"论曰"。《汉纪》早期传本如国图藏明人抄宋本、明正德本(1521)及万历本(1598),其中"荀悦曰"皆作"论曰",此为版本依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是一篇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详述从季连至楚悼王的居处迁徙,内容完整,是研究楚都的绝好资料。其中“为郢”,出现频率高,时间跨度大,特别引人注目。本文从楚文王迁都情况出发,结合楚灵王时期的史实,判断为郢就是《左传》昭公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灵王十二年的鄢,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可对应1990年发掘的宜城郭家岗遗址。《楚居》中从邑安声的字,整理者读为鄢,应即《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楚之边邑鄢”,在河南郾城县南五里处,与裒信白亭相近。
安徽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34方木牍中,编号为JM19D12A的木牍提到“米一石、鸡一只。贱弟方被谨使使者伏地再拜。进孟外厨”。关于“外厨”,学界已有研究。本文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外厨”加以探讨,就教于方家。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25页)载:“冠军将军、青州刺史竺夔镇东阳城,闻虏将至,敛众固守……间二日,虏步骑悉至,绕城四围,列阵十余里。至晡退还安水结营,去城二十里,大治攻具,日日分步骑常来逼城。”这里的“安水”实系“女水”之讹,因字形相近致误。
中国古代有一种以“舍人”为名的官职,其名源于战国时对私人宾客的称呼,秦汉以降成为官称。“舍人”指称对象的正式化程度不断提高,本文称之为舍人的“公职化”。本文引入“编任资格”这一概念,试图考察以下两个变化:其一,舍人“编任资格”的变化,即“舍人”这一称谓被纳入到官僚组织之内,进而由侍从官职扩展到行政官职;其二,称“舍人”之官种类的变化,即魏晋南北朝时很多官以“舍人”为名,而唐宋以后转而减少。前者展示了官僚政治演进中私人依附关系向公共行政关系转变的过程,后者展示了官僚政治演进中新设官职与候选形式的关系。
《明史·职官三》(中华书局点校本)“钦天监”条云:“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其后小字云:“成化十五年改颁明岁历于十月朔日。”按:文中所载呈历时间有误,其后小字亦存歧义,而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及黄云眉《明史考证》对此均未察纠。
《醉古集——甲骨的缀合与研究》(简称《醉古集》)是林宏明博士(现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382组甲骨缀合成果之汇编和对这382组进行考释、研究的专著。①书名中的“醉古”谐音“缀骨”,并取“沉醉古代文化”之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兴趣和态度。该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发现甚多,作者继承他的老师蔡哲茂先生著录甲骨缀合图版及开展相关研究的方法,发扬光大、后出转精,注重拓本的清晰和完整、摹本的准确和美观,并深入阐述缀合所得甲骨材料对于文字考释、甲骨断代、商史研究之意义,以期促进学界若干疑难问题之解决。披览此书,
《左传》襄公十三年载楚共王“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杨伯峻先生注曰:“此时共王年幼,未必真能习学古礼古训,故自云未及习教训。”李世佳撰文认为此说不确,“习”应训为“常”,这句话应理解为“其接受师保教训时间短暂,没有常从进而便习、习染”。这样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后汉书·班固传》载:“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后汉书》卷四〇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4页)。“诣校书部”,《后汉书》中仅此一见,检诸典籍,我们发现此四字尚有两种异文。
一、我刊暂不接受电子投稿,作者投稿请赐打印稿。打印稿寄至“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邮编:100732。 二、来稿请控制在2万字以内。文稿应有内容提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文章的英文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