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我对话”学会作文起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写作功底,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轮又一轮的更新,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也更全面、更深入了,原本二年级的写话应该是一个前提铺垫,但我接手的这个班似乎没有这个铺垫准备,甚至连基本的作文写作步骤都不知晓。所以第一单元的写作课让我心灰意冷,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根本就是天书,修改也无从下手,实在让我苦恼了很久……
  第一次尝试——失败!
  我不敢放弃,因为我是个语文教师,我必须对孩子们以后的写作能力负点责任。为此,我每天晚上上网查询各位前辈同仁的习作教学经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个办法一个办法的试验,最“恐怖”的时候,每天安排一节作文操练课。从写作的字数,段落数,句子数都做了明确规定。整整两个月,我只安排了两篇作文内容,我想,我不跟他们比篇数,我拼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基础。多好的出发点呀,成效当然也是有的: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似乎越来越“像模像样”了,有头有尾,起因—经过—结果,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我沾沾自喜,直到平行班的一个语文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咦,你们班的作文分数还不懒嘛!好像都有个套路似的,你怎么教的?”
  犹如当头棒喝,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这是在扼杀孩子们习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啊!虽然基础很重要,但是变化更重要啊,孩子们的心灵感受更更重要啊!我惭愧至极……
  源头活水——让我重燃信心!
  那段时间,我带着悔过之心每天反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也阅读了《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一书,慢慢地有了一些初浅的想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那么这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呢?我发现三年级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和“习作”内容存在巨大的关联性,而每次上口语交际课,孩子们总是那么喜欢说,那么有话说,说的内容也很贴近生活,很有孩子们的感受,所以我想:是否可以让这些“说的内容”成为“写的内容”,让口语交际成为习作铺垫。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小结了一点小小的感受:原来孩子们说的比我教的丰富;原来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记录比我规定的写作字数更多;原来孩子们自己问自己问题比我大红的叉叉和划线效果更好。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自我对话”一:爱上写作,自我表达
  。
  因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的相似性,我试着把所有的作文内容都当成是口语交际,因为《建议》18、19条也说了,口语交际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体验感情的,那么现在的作文内容变成了口语交际,我们就可以采用故事会、采访、辩论等各种方式让孩子成为其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开口说话。因为身临其境,因为兴趣浓厚,更因为没有教条,没有套路,可以讨论,这就是写作的“活水”啊!
  。
  “自我对话”二:记录成文,自我理顺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要记录已经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了,孩子们会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不用挖空心思挤牙膏的,只要用点记忆力就行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复述和记忆能力,也减轻了写作的心里负担。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当然,完全记录以后还是要适当地提一些修改的小意见,但只需要停留在语句的通顺上就可以了,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理顺语言,教师只提供一些范文的修改小办法,小技巧。我参考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写作技巧“三十法”,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自我对话”三:欣赏作文,自我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和感受,结合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问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修改,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关键之重。
  这一点,我也想了很久,作为起步作文,这些小问题还是教师花了心思整理,提供给孩子的。第一个问题:你写的内容跟题目有关系吗?划出题目中的关系词。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哪些话写得最棒,最有意思?用线条标出。第三个问题:你愿意把你修改后的文章和谁互换来读一读?找一个能了解你的好朋友来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全面解决了孩子的作文是否离题,中心是否明确,亮点在哪里,作文的互评、欣赏等问题,让独立习作、自主修改、评价欣赏一气呵成,个人觉得基本达到了新课标关于作文的要求。
  当然,因为是试验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应当时刻保护孩子的那颗真心,少点教师的明确指向性评价语,多点孩子的独立欣赏和肯定性互评,让孩子们从心灵的自我沟通出发真正喜欢上“写作文”。
  以上所说、所做都是本人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上的一点个人摸索,习作的“自我对话”其实就是认识作文、下笔成文、自主修改、学会欣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跟心理学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沟通、自我改正、树立信心不谋而合,这个小小的发现给了我大大的启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目前这套理论办法已经在班级中实施了大半个学期了,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孩子们平时的习作进步中我看到了它的可取之处,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如此引导“自我对话”的成功就是学生作文起步的曙光。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创新意识迫在眉睫。笔者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案例提出反思,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课堂;素质;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在变化迅猛的今天,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历史教学历来承载着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提高人文素养的任务,“以史为鉴”似乎给这个学科又赋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增强,这些不和谐、非生态现象不仅在实践上难以为继,而且与当代语文课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格格不入,导致语文课教学内容可信度降低,教育功能弱化,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何谓“生态化教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但预设要留有空白,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
期刊
摘要: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自主探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经常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殊不知,学习的主体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只有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要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就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喜欢上课,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到课堂的意境中,还何愁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新课标下高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期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体育;传统方法;高
【中图分类号】G630  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通过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剖析范文,引导鉴赏,然后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等手段实现。学生常常冥思苦想、生编硬造、受尽煎熬,教师则要“负责”地一一批改,耗时费力,结果如何呢?大部分学生不过是草草溜一眼老师的评语就随手丢在一边儿,一次次写作训练就这样在“过场”中“实现”了目标。如何改革作文教学,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使作文教学成为课堂这一师生共同奏响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授课时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兴趣;教学;情境;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