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写作功底,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轮又一轮的更新,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也更全面、更深入了,原本二年级的写话应该是一个前提铺垫,但我接手的这个班似乎没有这个铺垫准备,甚至连基本的作文写作步骤都不知晓。所以第一单元的写作课让我心灰意冷,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根本就是天书,修改也无从下手,实在让我苦恼了很久……
第一次尝试——失败!
我不敢放弃,因为我是个语文教师,我必须对孩子们以后的写作能力负点责任。为此,我每天晚上上网查询各位前辈同仁的习作教学经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个办法一个办法的试验,最“恐怖”的时候,每天安排一节作文操练课。从写作的字数,段落数,句子数都做了明确规定。整整两个月,我只安排了两篇作文内容,我想,我不跟他们比篇数,我拼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基础。多好的出发点呀,成效当然也是有的: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似乎越来越“像模像样”了,有头有尾,起因—经过—结果,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我沾沾自喜,直到平行班的一个语文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咦,你们班的作文分数还不懒嘛!好像都有个套路似的,你怎么教的?”
犹如当头棒喝,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这是在扼杀孩子们习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啊!虽然基础很重要,但是变化更重要啊,孩子们的心灵感受更更重要啊!我惭愧至极……
源头活水——让我重燃信心!
那段时间,我带着悔过之心每天反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也阅读了《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一书,慢慢地有了一些初浅的想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那么这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呢?我发现三年级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和“习作”内容存在巨大的关联性,而每次上口语交际课,孩子们总是那么喜欢说,那么有话说,说的内容也很贴近生活,很有孩子们的感受,所以我想:是否可以让这些“说的内容”成为“写的内容”,让口语交际成为习作铺垫。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小结了一点小小的感受:原来孩子们说的比我教的丰富;原来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记录比我规定的写作字数更多;原来孩子们自己问自己问题比我大红的叉叉和划线效果更好。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自我对话”一:爱上写作,自我表达
。
因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的相似性,我试着把所有的作文内容都当成是口语交际,因为《建议》18、19条也说了,口语交际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体验感情的,那么现在的作文内容变成了口语交际,我们就可以采用故事会、采访、辩论等各种方式让孩子成为其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开口说话。因为身临其境,因为兴趣浓厚,更因为没有教条,没有套路,可以讨论,这就是写作的“活水”啊!
。
“自我对话”二:记录成文,自我理顺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要记录已经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了,孩子们会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不用挖空心思挤牙膏的,只要用点记忆力就行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复述和记忆能力,也减轻了写作的心里负担。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当然,完全记录以后还是要适当地提一些修改的小意见,但只需要停留在语句的通顺上就可以了,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理顺语言,教师只提供一些范文的修改小办法,小技巧。我参考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写作技巧“三十法”,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自我对话”三:欣赏作文,自我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和感受,结合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问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修改,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关键之重。
这一点,我也想了很久,作为起步作文,这些小问题还是教师花了心思整理,提供给孩子的。第一个问题:你写的内容跟题目有关系吗?划出题目中的关系词。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哪些话写得最棒,最有意思?用线条标出。第三个问题:你愿意把你修改后的文章和谁互换来读一读?找一个能了解你的好朋友来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全面解决了孩子的作文是否离题,中心是否明确,亮点在哪里,作文的互评、欣赏等问题,让独立习作、自主修改、评价欣赏一气呵成,个人觉得基本达到了新课标关于作文的要求。
当然,因为是试验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应当时刻保护孩子的那颗真心,少点教师的明确指向性评价语,多点孩子的独立欣赏和肯定性互评,让孩子们从心灵的自我沟通出发真正喜欢上“写作文”。
以上所说、所做都是本人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上的一点个人摸索,习作的“自我对话”其实就是认识作文、下笔成文、自主修改、学会欣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跟心理学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沟通、自我改正、树立信心不谋而合,这个小小的发现给了我大大的启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目前这套理论办法已经在班级中实施了大半个学期了,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孩子们平时的习作进步中我看到了它的可取之处,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如此引导“自我对话”的成功就是学生作文起步的曙光。
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写作功底,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轮又一轮的更新,对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也更全面、更深入了,原本二年级的写话应该是一个前提铺垫,但我接手的这个班似乎没有这个铺垫准备,甚至连基本的作文写作步骤都不知晓。所以第一单元的写作课让我心灰意冷,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根本就是天书,修改也无从下手,实在让我苦恼了很久……
第一次尝试——失败!
我不敢放弃,因为我是个语文教师,我必须对孩子们以后的写作能力负点责任。为此,我每天晚上上网查询各位前辈同仁的习作教学经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一个办法一个办法的试验,最“恐怖”的时候,每天安排一节作文操练课。从写作的字数,段落数,句子数都做了明确规定。整整两个月,我只安排了两篇作文内容,我想,我不跟他们比篇数,我拼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基础。多好的出发点呀,成效当然也是有的: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似乎越来越“像模像样”了,有头有尾,起因—经过—结果,清楚明白,一目了然。我沾沾自喜,直到平行班的一个语文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咦,你们班的作文分数还不懒嘛!好像都有个套路似的,你怎么教的?”
犹如当头棒喝,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这是在扼杀孩子们习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啊!虽然基础很重要,但是变化更重要啊,孩子们的心灵感受更更重要啊!我惭愧至极……
源头活水——让我重燃信心!
那段时间,我带着悔过之心每天反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也阅读了《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一书,慢慢地有了一些初浅的想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那么这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呢?我发现三年级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和“习作”内容存在巨大的关联性,而每次上口语交际课,孩子们总是那么喜欢说,那么有话说,说的内容也很贴近生活,很有孩子们的感受,所以我想:是否可以让这些“说的内容”成为“写的内容”,让口语交际成为习作铺垫。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小结了一点小小的感受:原来孩子们说的比我教的丰富;原来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记录比我规定的写作字数更多;原来孩子们自己问自己问题比我大红的叉叉和划线效果更好。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
“自我对话”一:爱上写作,自我表达
。
因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的相似性,我试着把所有的作文内容都当成是口语交际,因为《建议》18、19条也说了,口语交际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体验感情的,那么现在的作文内容变成了口语交际,我们就可以采用故事会、采访、辩论等各种方式让孩子成为其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开口说话。因为身临其境,因为兴趣浓厚,更因为没有教条,没有套路,可以讨论,这就是写作的“活水”啊!
。
“自我对话”二:记录成文,自我理顺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要记录已经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了,孩子们会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不用挖空心思挤牙膏的,只要用点记忆力就行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复述和记忆能力,也减轻了写作的心里负担。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响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当然,完全记录以后还是要适当地提一些修改的小意见,但只需要停留在语句的通顺上就可以了,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理顺语言,教师只提供一些范文的修改小办法,小技巧。我参考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写作技巧“三十法”,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自我对话”三:欣赏作文,自我评价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是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和感受,结合实际情况,我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问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修改,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关键之重。
这一点,我也想了很久,作为起步作文,这些小问题还是教师花了心思整理,提供给孩子的。第一个问题:你写的内容跟题目有关系吗?划出题目中的关系词。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哪些话写得最棒,最有意思?用线条标出。第三个问题:你愿意把你修改后的文章和谁互换来读一读?找一个能了解你的好朋友来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全面解决了孩子的作文是否离题,中心是否明确,亮点在哪里,作文的互评、欣赏等问题,让独立习作、自主修改、评价欣赏一气呵成,个人觉得基本达到了新课标关于作文的要求。
当然,因为是试验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应当时刻保护孩子的那颗真心,少点教师的明确指向性评价语,多点孩子的独立欣赏和肯定性互评,让孩子们从心灵的自我沟通出发真正喜欢上“写作文”。
以上所说、所做都是本人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上的一点个人摸索,习作的“自我对话”其实就是认识作文、下笔成文、自主修改、学会欣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跟心理学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沟通、自我改正、树立信心不谋而合,这个小小的发现给了我大大的启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目前这套理论办法已经在班级中实施了大半个学期了,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孩子们平时的习作进步中我看到了它的可取之处,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如此引导“自我对话”的成功就是学生作文起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