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光乍泄》看王家卫电影的追寻命题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追寻是永恒的命题。影片中的人物往往内心孤独封闭,又一刻不停地追寻温暖。王家卫通过视听密码、对物倾诉等手法映射出孤独追寻的港人群像,展现出工业时代港人的生存状态,并给港人指出了一条发泄情绪和纾解思想的出路。
   关键词:王家卫 追寻 孤独群体 工业时代
   纵观王家卫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王家卫一直在围绕“追寻”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影片中的人物渴望温暖又拒绝接近,向往亲密又不愿敞开心扉,而这正是后工业时代港人精神图景的映射。在孤独的煎熬下,他们不断追寻温暖,试图摆脱“无根感”,却又往往感到迷茫和失落。王家卫在《春光乍泄》中如以往一般用独特的表现方式讲述追寻主题,并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终于给出了有关“追寻”主题的答案,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一.王家卫“追寻”主题影片的主要特点
   “追寻”主题一直贯彻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敞开心扉——受伤——封闭自我——迷失——追寻”可视为王氏电影中普遍的心路历程。主角们往往历经痛苦,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紧闭内心,不愿表达,转向寻找内心世界的答案。而这并非王家卫刻意塑造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无数个体追寻背后,映射的是整个港人群体的追寻状态。
   1.聚焦人物内心
   王家卫的电影以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著称,他敏锐捕捉人物内心,聚焦孤独感。孤独是伤害的果,同时是伤害的因。“也许,黎耀辉的梦魇从来不是一个外间世界强加于他的,而是一个个倾心付出却回报寥寥的伤痕所建构的。”[1]影片中的人物常在冰冷的环境中受伤,为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他们转而将自己包裹。但封闭内心的后果是,自我封闭者被孤独笼罩,他们无比向往温暖,又拒绝敞开心扉,因此伤害到他人。《春光乍泄》中,黎耀辉希冀与何宝荣有安定的生活,但他从不对何宝荣表达这一想法,而是试图通过限制何宝荣的行动,藏起他的护照来达到目的。其结果必然是陷入恶性循环,两人产生矛盾,人物感到困顿,无法挣脱,更加封闭。
   为摆脱孤独感,渴求心灵归属感,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不断追寻。影片《春光乍泄》以黎耀辉的叙述展开。他敏感、孤独、渴望温暖,与父亲关系冷淡,家庭名存实亡。因此,出逃、追寻,成为黎耀辉唯一的选择。他与何宝荣相爱、羡慕小张,对温暖的渴求都是动因之一。在王家卫的一系列影片中,“敞开心扉——受伤——封闭自我——迷失——追寻”成为普遍的心路历程,主人公永不停歇地追寻,希望挣脱孤独感的桎梏。
   2.个体背后的追寻群像
   王家卫的影片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春光乍泄》中的黎耀辉许久不与父亲交谈,何宝荣和黎耀辉直到分手也没有对彼此吐露内心。《堕落天使》中,杀手拒绝情感交流;《东邪西毒》的欧阳锋在与大哥大嫂冲突后逃避。但是,这并非王家卫刻意塑造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恰恰相反,這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后工业时代港人的生存状态,影片着眼的个体背后,是整个港人群体的追寻状态。
   在步入工业时代的香港,四顾冰冷,每天与陌生人擦肩,不是漂泊,胜似漂泊。《重庆森林》着眼快餐式都市爱情,几位主人公唯一的共同交集就是奶茶店。不是固定的谁,不是特定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可能在同一城市的不同角落同时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影片中的主人公们代表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后工业时代的港人群像。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说,“压抑是文明不可逆转的代价”。这正是后工业时代的人们精神状态的典型特征。在后工业时代,人们的联系微薄化,内心封闭荒凉者占大多数。城市的冰冷困扰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他们试图寻求自我排遣的方法,其结果就是出走、追寻。影片描摹一个个追寻者的形象,通过对孤独个体的描绘展现后工业时代港人的生存状态。
   二.王家卫追寻主题作品的表现方式
   王家卫的影片极具独特气质,以个性化的影像风格聚焦主人公内心,多种形式表达追寻这一贯穿影片的主题。他擅于通过解锁视听密码进行氛围渲染,表露人物沉默中的心绪,亦或用镜头追踪人对物的倾诉画面,展现主人公以倾诉的方式打开心门,在追寻中找到一线曙光。
   1.视听结合的氛围渲染
   “在整个影像表意系统中,镜头语言是空间造型和营造视觉节奏的手段。在电影中,王家卫擅长用镜头来表达影片主题。”[2]而通过画面和音乐的巧妙搭配精准传达人物心理,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更是王家卫电影作品的一大特色。影片中人物大多内心封闭,因而音乐是极佳的表现形式。“当音乐MilongaforThree响起,缓慢的节奏随着水波流淌,黎耀辉侧躺在甲板上,镜头的拍摄使他仿若置身浮萍,无所依傍。这正是王家卫想表达的效果——黎耀辉一个人孤独地面向无边无际的大海,在苍凉的画面里,他的形单影只被无限放大。”[3]前路何在?去向何方?皮亚佐拉的探戈曲中,水波缓缓起伏,人物追寻过程中的迷茫心绪在视听密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人物追寻过程出现转机仍然以音乐配合画面形成一种张力效果。何宝荣被打伤是黎何二人感情修复的转折点,两人坐在出租车里,灯光明灭,伴随着音乐WATER FALL淌落——他们在那一刻极近,身体和心——这也许是黎耀辉一直追寻的温暖。同样是封闭空间,舞曲“Milonga for 3”搭配黎耀辉与何宝荣共舞的桥段营造氛围。在电影结尾,从离港到返港,黎耀辉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此时,“电影的画面终于恢复生气,‘Happy Together的乐声响起,暗示着黎耀辉找到回家的路。”[4]
   2.人对物的倾诉
   影片中,若即若离的独白、似近实远的人物关系,无不昭示着后工业时代的冰冷,人与物的交流胜于人与人之间。主人公在追寻中的痛苦难以排遣,往往转而对物的倾诉。在王家卫的影片里,我们经常可见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独自来到某一处地方,开始吐露内心,留下秘密,然后转身离去。《春光乍泄》中,小张只身一人前往乌斯怀亚,“听说那里是世界的尽头,有个灯塔,失恋的人都喜欢去,把不开心的东西留下。”他请黎耀辉对着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不开心,帮他带去乌斯怀亚。    人对物倾诉是人内心释放的过程,倾诉者在吐露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春光乍泄》里,小张终于来到乌斯怀亚,把黎耀辉的不开心留在了世界尽头。黎耀辉自己也前往瀑布,见到寻找已久的伊瓜苏,镜头在瀑布上空停留了两分钟。倾诉,是把封闭心理转为外放形式,人物在对物倾诉的过程中达到内心自洽的状态,逐渐走出追寻无路的困境。
   三.王家卫追寻主题作品的回答
   在王家卫的“追寻”主题系列影片中,从《旺角卡门》到《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王家卫影片中的主人公一直走在追寻道路上,结局却并不乐观,或死亡、或迷失。《旺角卡门》的阿华在追寻中找不到出路,最后死亡。《重庆森林》里警察223在都市迷失。而在《春光乍泄》中,人物的追寻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的结果——由头来过。
   后工业时代,香港社会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淡薄脆弱。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受到伤害后自我封闭,因此与周围环境产生极深的隔膜,又“因其与社会、家庭的疏离而凸显出其边缘人状态,但潜意识中渴慕着情感与抚慰,这种渴慕由于人物之间的拒绝否定而受到阻碍。《春光乍泄》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这种人物塑造模式,但却强化了人物对情感的渴慕与追寻成份,对追寻做出了新的回答。”[5]从香港到阿根廷,一路上,黎耀辉与何宝荣分分合合,他渴望从何宝荣那里得到温暖,而何宝荣不甘束缚。两人争吵、冷战,却鲜少交流内心。稍有缓和,便互相试探,继而又是争吵。追寻不到出路,黎耀辉被孤独围困,他在甲板上凝望,对着收音机哭泣,站在瀑布前,他觉得“站在这里的应该是两个人”。面对无法治愈的伤痛,黎耀辉选择遗忘,敞开心扉去拥抱世界,与过往讲和。或许,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王家卫早就抛出的“追寻”主题的答案——遗忘、回归、由头来过,新生的人走向新旅途。
   昆德拉提出,“忘却是绝对的不公正,也是绝对的慰藉。”[6]并非所有的忘却都可耻,过去无法改变,但能忘却。争吵、被拒绝、边缘化,如果这一切伤害导致个体的自我封闭、困顿迷失,何妨遗忘。唯有忘却,方能真正重启心门,由头来过。正是认识到这一点,黎耀辉遗忘过去的伤害,主动敞开自我,重新开始。王家卫的影片中,遗忘往往通过倾诉的方式呈现,以这种方式遗忘,或许可以证明,遗忘不是怯懦的逃避,是遇到痛苦后不断追寻,终于直视内心的释怀。于是,“对‘无根感’的困惑从所有象征、比喻、暗示中解脱出来,做了一次直白的点破,仿佛是对‘无脚鸟’人生难题的明确答复。”[7]封闭的内心其实渴望倾诉,孤独的人追寻温暖。选择遗忘,主动交流,摆脱心灵的无所归依,忘却使人在追寻中愈合伤口,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找到新的意义,然后——“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注 释
   [1]《凝视中的“看”与“被看”——电影《春光乍泄》的身体叙事研究》王祎颜;四川戏剧2009年06期;99-100.
   [2]《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研究》王可、王潼;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19期;116-117.
   [3]《王家衛电影音乐图鉴》罗展凤;《王家卫的映画世界》80.
   [4]《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梭罗的自然观体现了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出发,从梭罗的自然观、生活观、修养观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而探求《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 生态美学 梭罗   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话题颇受学者关注。生态美学是把生态学与美学融合在一起研究的学科,它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己生命的确认和关怀,也
内容摘要: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世界语言教学领域里备受关注,有关情感策略方面的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功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的情感策略大都在宏观上谈及,很少就汉语教学中各个子系统情感策略的课堂应用进行探讨。本文是笔者就自身教授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学生、外国留学生三年经验的总结,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比较实用的情感策略实践。   关键词: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策略 汉语教学   上世
内容摘要:美国当代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一部结构独特、题材新颖的战争小说。本文从小说中由钻石“海之焰”所引起的副线故事情节出发,分析故事中钻石“海之焰”、抢夺者冯·伦佩尔、守护者玛丽洛尔的文学隐喻,认为它们分别隐喻了战争中人类虚无的欲望、人性的贪婪以及战争对人所造成的绝望与创伤。   关键词:《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二战 反战 隐喻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材,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枯燥无趣,语文课堂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此背景下,本人对如何有效指导课外阅读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本人提出了具体的方法策略,包括推荐书目、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有效的方法指导、读书交流活
内容摘要:嵇康与尼采,一位是魏晋时期竹林玄学的翘楚,一位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先启。两人分别是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特定文学历史时期的代表,却在艺术才学上存在着有趣的相似性,且在个体生命意识与生命存在的终极思考上也存在着相似性。嵇康与尼采均认识到了人生悲剧,但又以自身实践人生价值,主张在人生悲剧中超越自身,探寻个体精神的无限和永恒,在审美中超越现实寻找精神的彼岸。   关键词:生命意识 审美意识 酒神精神
内容摘要:作家创作与作家自身之间心理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以谓今不满,情有所激,故必倾其于笔,创作出来,形成作品。作品之中的主角,承载了作者自身的理想与愿望,是作家极其期待的读者的“野心”所幻想出来的形象。文学创作是人的心理情性外化为语言文字风格的过程,文学家在创作时,一定会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作家鲜明的印记,故而,“文如其人”,“风格就是本人”。   关键词:文如其人 文学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快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机遇。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效率高,且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在此视域下,为加快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发展速度,应该积极应对融媒体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并探索有效的传播与发展路径,促进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不断提高,满足更多阅读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内容摘要:本文以《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为对象,从接受美学出发,探讨了译者作为读者是如何实现和原文的视野融合,以及如何处理原文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实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译文的融合,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 视野融合 空白 不确定性   《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主要通过“我”来叙述我的土匪爷爷余占鳌率领武装压击日军,以及“爷爷”和
内容摘要:元杂剧中的史记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史记》中的故事情节,但在思想内容和主题表达上都体現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蒯通故事文本在正史与俗文学两种不同文学土壤中拥有了不同的演绎同时,还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产生互动,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时代作品。而且,因元杂剧与底层群众的关系密切,从而使不同阶级的文化产生了流通,促进了正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元杂剧的创作题材。   关键词:蒯通 《淮阴侯列传》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把握机会,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和完善,是每位教师都应当尝试和践行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补充和优化教学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教学层次等方面,对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重点围绕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创新写作教学方式、促进分享交流、网络平台练笔、网络作文大赛等方面,就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