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节 “数运算课” 的实践与感悟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加入“新基础教育”已快有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们所有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投入,学理念、学思想、学方法,敢于探索与实践。每个人在研究中都有收获、不断地成长起来。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活动中,我对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观念渐渐地在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学科研究中,给我启迪最深的是数运算课型的结构,下面以我上的研究课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有数学味的情境,引入新课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也就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
  1.材料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核心,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产生学习需求。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才能主动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
  【案例一】 教学二上《认识乘法》。
  第一层次:
  师:出示苹果图:“第一盘有2个,第二盘有2个,第三盘也有2个,一共有多少个?”
  生:2 2 2
  师:这里有几个2相加呢?
  生:2 2 2表示有3个2相加。
  师:题中的3个条件,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
  生:每盘有2个,有3盘,一共有多少个?
  第二层次:变换每盘的个数和盘数。
  (1)每盘有2个,有6盘,一共有多少个?
  (2)每盘有4个,有9盘,一共有多少个?
  (3)每盘有5个,有100盘,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随着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增加,觉得用加法计算非常麻烦,自然就产生如果用一种简便方法就好了的欲望,于是就顺着学生的思维揭示一种新的运算——乘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与乘法联系起来了,明白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通过组合分类,整体进入。在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本单元教学运算内容的各种类型,整体了解本单元内容在整个数运算框架体系中的位置,初步感知本单元内容需要学习的各种运算类型。这种对框架结构的整体了解和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一是有助于学生在了解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主动进入对学习对象的关注;二是有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二】 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给学生四个数:30、45、21、3,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用加号连接起来,你能有序地写出这些算式吗?学生通过有序地组合形成许多算式。
  教师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算式分类,就可能会有6种类型: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整十数与两位数相加、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
  最后在这些类型中将已经学过的类型排除,剩余的类型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类型,即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这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整体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沟通,在形成各种类型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融合渗透,使计算更灵活
  【案例三】 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当估算、口算、简便运算无法解决时,可以通过笔算来完成。在苏教版二下《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时,为了实现四算融合,我把例题“48×2”改成“18×2”,直接放下去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尝试,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
  资源(1)口算的:把一个乘数拆成两数之和:
  2×8=16 2×10=20 16 20=36
  资源(2)笔算正确的:
  1 8
  × 2
  3 6
  资源(3)笔算错误的:
  1 8
  ×2
  4 6
  资源(4)简便运算的:把一个乘数拆成两数之积:
  ①18×2=2×2×9=36 ②18×2=3×2×6=36。
  师:(指着这4个资源)哪个对?哪个错?你怎么一下子就知道错的?
  生:只有第3个是错的,我是通过估算知道的,把18看成20,,20×2=40,结果应该比40小,他却比40大了,肯定是错的。
  师:真了不起!你已经能用估算验证结果了,在计算中,估算可以验证笔算的结果。
  师:资源(1)是把两位数拆成两数之和,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口算来实现的;资源(2)是通过笔算算出来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指名一生介绍计算过程,自己再轻轻说说计算过程。
  师:资源(3)是把两位数拆成两数之积,转化成表内乘法,通过简便计算算出结果的。
  师:下面这几道题你会算吗?
  出示题组练习:27×3 、 12×5 、 23×4 、 37×2
  生:这几道题都可以把两位数拆成两数之和计算,也都可以笔算,前面两道题可以拆成两数之积计算,后面两题就不能拆成两数之积了。
  师:看来,把两位数拆成两数之和以及笔算是一般的方法,普遍适用,而把两位数拆成两数之积则是一种特殊方法。口算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笔算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既把笔算的理解和掌握作为重点,保住了底线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了笔算,又用口算的方法来理解笔算,还应用了估算进行判断,同时渗透了简算,做到了四算融合渗透。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更加清晰了口算、笔算、估算和简算这四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数学敏感、思维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年来,通过听研究课及课后的专家点评,我觉得要提升教学智慧,首先,对学情的分析要准确、深入,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状况了解清楚,更要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方式;既要对普遍层面的学生可能状况了如指掌,也要对个性化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这样才可能面对不同学生时应对自如。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整体知识结构里来看待,透过教学内容更多地去发现它内涵的思想与方法,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他文献
教而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标新立异。或是导练结合,或是实验演示,或是注重参与,或是寓教于乐,殊途同归终是不离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以疑点为契机,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说疑—释疑”中逐步发展深入。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浅知拙见。  一、新旧知识过渡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
浮力问题的核心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的表述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F浮=G排液=p液gV排。其中的“排开的液体”该如何理解呢?  以下是一道关于浮力的题目。  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吹气,烧瓶将会( )  A、上浮,它受
新課标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情境的探索与渴望,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成为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追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享受快乐。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开端,诱发快乐  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公鸡觉得无聊,就到森林里去散步。就在小公鸡哼着歌儿,走得正欢的时候,忽然从树丛里窜出了一只凶恶的狐狸。狐狸张大嘴巴向小公鸡扑来,吓得小公鸡连跑带跳,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河里的水又大又急,小公鸡扑腾着翅膀,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河水一浪又一浪地扑打过来,小公鸡好几次都快被水淹没了。  这时,正在河对岸采蘑菇的小兔听见了小公鸡的喊
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会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生字、词语,指名读或齐读,有的可能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重点研究”,接下来便是研读课文内容。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认识的窄化。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
【摘 要】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创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
我们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彼此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中学生是有层次性的,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