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探究中的“问题”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创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但要提出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却很不容易。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基本方法有。
  1.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例如,学习“惯性”时,学生观察到扔出去的石块会向前飞出去,于是引起了问题情境;扔出去的石块会向前飞,是力的作用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学习“分子运动”时,让学生比较如下现象:香飘万里,墙壁和煤接触发黑,墨水在吸墨纸上散开,……是什么引起这些现象?
  2.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声音的发生”时,拿一个发声的音叉靠近一个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的发生与这一现象有什么关系?这其中就出现了问题情境。
  3.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让他们了解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例如,学生已拥有这样的知识概念,钢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7~8倍,按阿基米德定律,任何不含气孔的钢体定会沉入水底。但当钢质剃须刀片或网针都浮在水面上,钢为何不沉底?产生了矛盾冲突。于是便引起了问题情境。
  4.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首先做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水不导电,干盐不导电,而自来水导电。于是学生提出假想:溶液是导体。可是当作溶液实验时,发现糖溶液并不导电!于是产生了问题情境。
  二、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但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
  1.抓住学习目标,把握问题的焦点 在把握问题之前,必须先认识问题。同一班内的学生,其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故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导入同一方向,尽可能不要偏离原来计划好的问题。
  例如,在研究小灯泡功率实验时,当学生学习电流和电压后,就想知道电灯的亮暗和电流、电压有什么关系,如此产生预期之外的问题时,就须依靠教师才能把問题导入同一方向的主题,同时要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的本质。
  2.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激发认识问题的欲望 学生到底在何种情形下才能认识问题呢?当学生面对新的对象时,首先浮现他脑中的一定是旧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这些旧知识和经验相同时,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了。
  例如,A、B两位学生,A过去已学过声音的传导原理,而B则没有。当A、B第一次把音叉靠近水面时,水面产生波动,此时A便想到旧有的经验,并对这现象做如下的解释:音仪振动传到空气中,然后再传到水中。而B就无法产生此推理,纵使想得头痛,也无法悟出原因,于是就产生寻求了解的欲望。所以,发现矛盾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来源。
  布鲁纳认为问题的特性是“利用惊奇,发生疑惑,提供很多不确定的答案;以及遭遇困难,提示矛盾存在”。根据布鲁纳的理论,当学生处于产生问题的阶段时,心中想的就是这些不确定知识经验,同时他们也会产生知识不协调的疑惑,心理失去平衡,情绪不安、紧张,这种不确定的知识经验,更促进组织正确知识的欲望,引发学习动机。所以,要让学生认识问题,最好就是使学生在推理中感到矛盾,如果他们毫不感到矛盾,则教师就须特别加以指导,直到学生能够发现矛盾为止。
  3.把握好问题情境的难点 问题产生后,就可从旧有的概念、经验中选择相类似的结构,或借助记忆中的事物,逐渐连接相关的部分,作为探究答案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若太难,即使充满解决问题的信心,但最后还是会被迫放弃这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所以,问题情境通常要求部分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处于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跳一跳能摘到果实”。这对于学生既新颖又有兴趣,能去解决问题,也便于新旧认知结构的转变。
  4.引导全部学生发现问题。一个班的学生,有反应敏捷者,也有迟钝者,其思考力的深浅也有程度上的不同,理解力也有差异。把部分学生的发言,当成是全班学生共同的意见,这是个很大的误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会自以为学生都已经明白了”,“学生可能都这么想”而自鸣得意,那则大错特错。因此,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下结论,切不可因少部分学生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余的大多数学生。相反,要有较长的时间,供他们思考,以达融会贯通。
  5.“问题”创设的评价。当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创设和解决,可以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这对于他们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及对他们的生活都是有益的。
  总之,问题的创设要把握好这么几点:优化问题,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题在难易适中处;注意对象,问题在学生需要处;运用机智,问题在情况变化处。
其他文献
Rydberg原子具有极大的极化率和微波跃迁偶极矩,对外界电磁场非常敏感,可实现基于Rydberg原子的超宽频带射频电场的高分辨高灵敏测量.通过Rydberg原子的全光学无损的电磁感应透明探测手段,可以实现基于原子的快速免校准宽频带(0.01-1000 GHz)外电场的精密测量.对于频率大于1 GHz的微波场,由微波场耦合相邻Rydberg能级形成的Autler-Townes分裂进行测量;而对于频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我们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有学习气氛,还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结合自身特点,学会合作,学会探索,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如何主动出击,巧设“餐饮式”的任务设计,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可口的饭菜,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摘 要】 教学反思不仅满足“顾后”还应具有“前瞻”性。它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更新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前反思;重要性;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反思远比课后反思重要的多。  一、
教而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标新立异。或是导练结合,或是实验演示,或是注重参与,或是寓教于乐,殊途同归终是不离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以疑点为契机,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说疑—释疑”中逐步发展深入。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浅知拙见。  一、新旧知识过渡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
浮力问题的核心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的表述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F浮=G排液=p液gV排。其中的“排开的液体”该如何理解呢?  以下是一道关于浮力的题目。  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吹气,烧瓶将会( )  A、上浮,它受
新課标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情境的探索与渴望,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成为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追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享受快乐。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开端,诱发快乐  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公鸡觉得无聊,就到森林里去散步。就在小公鸡哼着歌儿,走得正欢的时候,忽然从树丛里窜出了一只凶恶的狐狸。狐狸张大嘴巴向小公鸡扑来,吓得小公鸡连跑带跳,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河里的水又大又急,小公鸡扑腾着翅膀,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河水一浪又一浪地扑打过来,小公鸡好几次都快被水淹没了。  这时,正在河对岸采蘑菇的小兔听见了小公鸡的喊
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会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生字、词语,指名读或齐读,有的可能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重点研究”,接下来便是研读课文内容。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认识的窄化。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