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文就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进行简单举例。
一、培养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自我表现欲望很强、浮躁而且不踏实。学生不能充分的融合到班集体和小组集体中,往往都是各学个的,时间久了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而把合作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这门课中就给了学生培养合作净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明确小组分工以及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归纳别人的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
例如,在教材第九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第三节“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时,教师首先演示制作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们合理的分工,分工可以包括信息图片搜集、声音动画制作、排版设计以及后期制作等等。这样的分工要求学生必须以合作为前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的意见,明确制作的主题和目标。学生应该首先对“苏州园林”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分享对苏州园林的知识。然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对问题进行讨论。该把这个主题做成什么效果,该选取动态画面还是静态画面这些问题都可以被同学合作完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各位同学也要把搜集的材料整个在一起。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多媒体制作的要领,更培养了小组合作的精神,把个体充分的融入到群体之中。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以及合作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仅仅需要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条件的帮助。合作学习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突出。
例如,教材第五单元“认识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授课展示。虽然讲课的单独个人,但是其他同学也要为授课展示提供自己的力量。课程如何讲解完全要靠同学们自己去构思、自己去完成。从备课到讨论教案再到授课,这个时候,知识,不仅仅是老师授予学生的,而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回馈给老师的。
三、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要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操作。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堂课只有45分钟,演示一项操作就可能耗费一大部分时间。而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同学来说,这么短的时间学会确实不太容易。而合作学习恰恰赋予了这种可能。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到两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丰富,并且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合作学习就要求大家共同进步,知识也能得到共享。
例如,在教材的第五单元“音视频获取与编辑”中第二节“视频的获取与加工”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到知识量大,很难理解,操作也比较复杂。教师授课以后,只能解决少部分同学的困惑,而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难满足。这个时候,合作学习便成为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把小组平均分配,并且保证每一组都有一到两名对本节知识熟练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向小组里面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每个小组里面的成员,让他们实际操作,以观察学生是否掌握熟练这堂课的知识。这样就把授课面积缩小,充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前需要三到四课时的授课,现在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而我们常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当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就要求教职工在开展合作的实践中要把握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理念所要赋予的责任。因此,要从建构学生的合作行为开始,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使得学生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教师更应该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在任务设置、情境创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而学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更应该配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我相信,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更是一种符合当今教学理念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实践。
一、培养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自我表现欲望很强、浮躁而且不踏实。学生不能充分的融合到班集体和小组集体中,往往都是各学个的,时间久了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而把合作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这门课中就给了学生培养合作净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明确小组分工以及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归纳别人的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
例如,在教材第九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第三节“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时,教师首先演示制作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们合理的分工,分工可以包括信息图片搜集、声音动画制作、排版设计以及后期制作等等。这样的分工要求学生必须以合作为前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的意见,明确制作的主题和目标。学生应该首先对“苏州园林”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分享对苏州园林的知识。然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对问题进行讨论。该把这个主题做成什么效果,该选取动态画面还是静态画面这些问题都可以被同学合作完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各位同学也要把搜集的材料整个在一起。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多媒体制作的要领,更培养了小组合作的精神,把个体充分的融入到群体之中。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以及合作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仅仅需要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条件的帮助。合作学习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突出。
例如,教材第五单元“认识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授课展示。虽然讲课的单独个人,但是其他同学也要为授课展示提供自己的力量。课程如何讲解完全要靠同学们自己去构思、自己去完成。从备课到讨论教案再到授课,这个时候,知识,不仅仅是老师授予学生的,而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回馈给老师的。
三、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要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操作。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堂课只有45分钟,演示一项操作就可能耗费一大部分时间。而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同学来说,这么短的时间学会确实不太容易。而合作学习恰恰赋予了这种可能。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到两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丰富,并且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合作学习就要求大家共同进步,知识也能得到共享。
例如,在教材的第五单元“音视频获取与编辑”中第二节“视频的获取与加工”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到知识量大,很难理解,操作也比较复杂。教师授课以后,只能解决少部分同学的困惑,而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难满足。这个时候,合作学习便成为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把小组平均分配,并且保证每一组都有一到两名对本节知识熟练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向小组里面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每个小组里面的成员,让他们实际操作,以观察学生是否掌握熟练这堂课的知识。这样就把授课面积缩小,充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前需要三到四课时的授课,现在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而我们常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当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就要求教职工在开展合作的实践中要把握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理念所要赋予的责任。因此,要从建构学生的合作行为开始,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使得学生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教师更应该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在任务设置、情境创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而学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更应该配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我相信,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更是一种符合当今教学理念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