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文就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进行简单举例。
  一、培养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自我表现欲望很强、浮躁而且不踏实。学生不能充分的融合到班集体和小组集体中,往往都是各学个的,时间久了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而把合作学习运用到信息技术这门课中就给了学生培养合作净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明确小组分工以及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归纳别人的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点。
  例如,在教材第九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第三节“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时,教师首先演示制作方法,然后要求同学们合理的分工,分工可以包括信息图片搜集、声音动画制作、排版设计以及后期制作等等。这样的分工要求学生必须以合作为前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的意见,明确制作的主题和目标。学生应该首先对“苏州园林”这个主题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分享对苏州园林的知识。然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对问题进行讨论。该把这个主题做成什么效果,该选取动态画面还是静态画面这些问题都可以被同学合作完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各位同学也要把搜集的材料整个在一起。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多媒体制作的要领,更培养了小组合作的精神,把个体充分的融入到群体之中。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以及合作方案的制定、研究途径和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仅仅需要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条件的帮助。合作学习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课,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突出。
  例如,教材第五单元“认识多媒体技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然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授课展示。虽然讲课的单独个人,但是其他同学也要为授课展示提供自己的力量。课程如何讲解完全要靠同学们自己去构思、自己去完成。从备课到讨论教案再到授课,这个时候,知识,不仅仅是老师授予学生的,而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回馈给老师的。
  三、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要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操作。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堂课只有45分钟,演示一项操作就可能耗费一大部分时间。而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同学来说,这么短的时间学会确实不太容易。而合作学习恰恰赋予了这种可能。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到两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丰富,并且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合作学习就要求大家共同进步,知识也能得到共享。
  例如,在教材的第五单元“音视频获取与编辑”中第二节“视频的获取与加工”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到知识量大,很难理解,操作也比较复杂。教师授课以后,只能解决少部分同学的困惑,而大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是很难满足。这个时候,合作学习便成为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把小组平均分配,并且保证每一组都有一到两名对本节知识熟练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向小组里面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每个小组里面的成员,让他们实际操作,以观察学生是否掌握熟练这堂课的知识。这样就把授课面积缩小,充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以前需要三到四课时的授课,现在一个课时就可以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而我们常用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当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就要求教职工在开展合作的实践中要把握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理念所要赋予的责任。因此,要从建构学生的合作行为开始,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使得学生合作的技能和态度真正符合合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教师更应该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在任务设置、情境创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而学生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更应该配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我相信,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更是一种符合当今教学理念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实践。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我们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有学习气氛,还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结合自身特点,学会合作,学会探索,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如何主动出击,巧设“餐饮式”的任务设计,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可口的饭菜,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摘 要】 教学反思不仅满足“顾后”还应具有“前瞻”性。它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更新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前反思;重要性;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反思远比课后反思重要的多。  一、
教而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标新立异。或是导练结合,或是实验演示,或是注重参与,或是寓教于乐,殊途同归终是不离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以疑点为契机,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说疑—释疑”中逐步发展深入。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浅知拙见。  一、新旧知识过渡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
浮力问题的核心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的表述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F浮=G排液=p液gV排。其中的“排开的液体”该如何理解呢?  以下是一道关于浮力的题目。  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吹气,烧瓶将会( )  A、上浮,它受
新課标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情境的探索与渴望,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成为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追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享受快乐。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开端,诱发快乐  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公鸡觉得无聊,就到森林里去散步。就在小公鸡哼着歌儿,走得正欢的时候,忽然从树丛里窜出了一只凶恶的狐狸。狐狸张大嘴巴向小公鸡扑来,吓得小公鸡连跑带跳,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河里的水又大又急,小公鸡扑腾着翅膀,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河水一浪又一浪地扑打过来,小公鸡好几次都快被水淹没了。  这时,正在河对岸采蘑菇的小兔听见了小公鸡的喊
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会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生字、词语,指名读或齐读,有的可能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重点研究”,接下来便是研读课文内容。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认识的窄化。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
【摘 要】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创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
我们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彼此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中学生是有层次性的,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