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求数学课堂最佳实效,笔者就我校以助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让助学案成为帮助学生更加主动、轻松、热心地学好数学的拐杖,尝试探讨了数学学科助学案问题导向预设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向预设预见性助推性渐进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预习·热身→研讨·互动→巩固·提升”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
预测动态课堂 异质分组平等竞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突出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助学案的运用推广,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我们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精心设计助学案,尤其是为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预设导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索探究,当好学生畅游数学课堂的帮手。
一、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预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的过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预设导向性问题,力争将课堂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
1.深入研读教材。
2.吃透教学目标。
3.关注学生学情。
4.注重学习体验。
5.预测动态课堂。
尽管我们呼唤教学的随机生成,但课前的精心预设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助学案问题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教师的考虑越详尽,预设越周密,就越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助推性
我们以助学案为数学教学的载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助推作用。助学案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预设学习过程,进而成为帮助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的拐杖。
1.助学生把握重点
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多向性,需要我们牢记课程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上。如果我们在预设问题时不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总是想“全方位,不遗漏”,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出现看似面面俱到,实质“蜻蜓点水”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以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
2.助学生解决难点
要解决的难点首先必须是重点或掌握重点必须解决的关键点,教师遇到这样的难点不应避让或直接告知答案。而应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讨论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所以问题的预设须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或利用多媒体资源,或从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或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3.助学生开释疑点
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在预设问题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引进疑惑处,针对学生有疑之处提问,或让学生自然发现提出疑惑,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讨论交流,再从疑惑中走出来,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助学生开掘切入点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要擒王。助学案问题的预设,一定要能帮助学生找准数学重点知识的切入点,并能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汇聚到这个切入点上。帮学生开掘切入点,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思路顺畅,起到“执一御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5.助学生走向生活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课堂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助学案问题的预设应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课堂学习一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就会让学生有了鲜活可感的真实体验,就会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数学的最大乐趣,这样才是我们数学课堂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渐进性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知识建构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它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可循。善于提问的教师,决不会动辄“一语道破天机”,而是在问题的设计上善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铺陈,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长此以往,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鉴于此,我校提出“预设学习、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我们形成了“预习·热身→研讨·互动→巩固·提升”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姑且命名为“3.12”渐进助学模式)。
第一步,“预习·热身”。它是有效课堂学习的前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目标
2.知识链接
3.新课知识
4.课前思考
第二步,“研讨·互动”。这是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激趣
2.预习展示
3.整体感知
4.精讲释疑
5. 课堂总结
第三步,“巩固·提升”。它是课堂学习的巩固与延伸。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质疑释疑
2.随堂练习
3.课后巩固
以上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正顺应了知识建构的一般规律,先预习后课堂,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具体到抽象,由简易到复杂,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带领学生轻松跨越思维的台阶。 四、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层次性
配合助学案的运用,我们采取了异质分组平等竞争的办法。具体做法为:
1.竞选组长。一般按四人为一组,全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竞选出小组长。
2.选出组员。由选出的小组长按学生名单依次轮流挑选出各组组员。挑选的时候还须考虑性别的差异,如可采取第一轮选与组长性别不同的,第二轮都选男生,第三轮都选女生,这样挑选组成的小组,既考虑到成绩的差异、个性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又保证了组际的相对平衡。
3.依次排号,即按挑选的轮次给组员排号。组长为1号,其它依次为2号、3号、4号。(以上是第一次组号,以后每阶段根据学习考核综合成绩,重新排号。)
4.明确分工。由组长召集组员,协商分工。如谁负责收查作业,谁负责背诵默写,谁负责练习订正,谁负责笔录,谁负责各项考核等等。
5.健全考核机制。以小组为单位,造表列册,讨论并明确考核细则。
6.开展活动。在小组构建的基础上,将合作竞争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
7.定期考核评比,对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评定。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小组学习是施行助学案的有效推力,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在互助合作平等竞争的氛围里取得最佳收益。而教师须配合这种小组学习方式,考虑每小组各层次的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疑,同类问题同层次上展开竞争,确保学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
五、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可操作性
助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问题预设要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助学案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1.把握难度。2.明确要求。3.启发思索。
4.给予提示。5.捕捉时机。 6.创设情境。
教师的问题预设是一门艺术。助学案设计问题意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问题的预设就尤为关键,它往往直接影响到预习的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开展,关系到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着力培养。数学教师必须在助学案的“助”字上苦下功夫,当好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助手,精心预设课堂问题,引学生乐学,助学生易学,导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刘美华《由“开而弗达”想到的》--《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孙贺艳《让精彩问题设计点亮课堂》《考试周刊》2011年第03期 。
[3]颜泽贤,张铁明《教育系统论》,河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导向预设预见性助推性渐进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预习·热身→研讨·互动→巩固·提升”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
预测动态课堂 异质分组平等竞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突出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助学案的运用推广,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我们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精心设计助学案,尤其是为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预设导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索探究,当好学生畅游数学课堂的帮手。
一、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预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的过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预设导向性问题,力争将课堂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
1.深入研读教材。
2.吃透教学目标。
3.关注学生学情。
4.注重学习体验。
5.预测动态课堂。
尽管我们呼唤教学的随机生成,但课前的精心预设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助学案问题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教师的考虑越详尽,预设越周密,就越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更好的条件,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助推性
我们以助学案为数学教学的载体,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决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助推作用。助学案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预设学习过程,进而成为帮助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的拐杖。
1.助学生把握重点
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多向性,需要我们牢记课程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上。如果我们在预设问题时不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总是想“全方位,不遗漏”,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出现看似面面俱到,实质“蜻蜓点水”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以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
2.助学生解决难点
要解决的难点首先必须是重点或掌握重点必须解决的关键点,教师遇到这样的难点不应避让或直接告知答案。而应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讨论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所以问题的预设须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或利用多媒体资源,或从正、反两方面相互比较,或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3.助学生开释疑点
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在预设问题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引进疑惑处,针对学生有疑之处提问,或让学生自然发现提出疑惑,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讨论交流,再从疑惑中走出来,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助学生开掘切入点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要擒王。助学案问题的预设,一定要能帮助学生找准数学重点知识的切入点,并能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可能汇聚到这个切入点上。帮学生开掘切入点,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思路顺畅,起到“执一御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5.助学生走向生活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课堂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助学案问题的预设应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课堂学习一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就会让学生有了鲜活可感的真实体验,就会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数学的最大乐趣,这样才是我们数学课堂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渐进性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知识建构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它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可循。善于提问的教师,决不会动辄“一语道破天机”,而是在问题的设计上善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铺陈,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长此以往,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鉴于此,我校提出“预设学习、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我们形成了“预习·热身→研讨·互动→巩固·提升”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姑且命名为“3.12”渐进助学模式)。
第一步,“预习·热身”。它是有效课堂学习的前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目标
2.知识链接
3.新课知识
4.课前思考
第二步,“研讨·互动”。这是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激趣
2.预习展示
3.整体感知
4.精讲释疑
5. 课堂总结
第三步,“巩固·提升”。它是课堂学习的巩固与延伸。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质疑释疑
2.随堂练习
3.课后巩固
以上三步式课堂学习模式正顺应了知识建构的一般规律,先预习后课堂,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具体到抽象,由简易到复杂,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带领学生轻松跨越思维的台阶。 四、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层次性
配合助学案的运用,我们采取了异质分组平等竞争的办法。具体做法为:
1.竞选组长。一般按四人为一组,全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竞选出小组长。
2.选出组员。由选出的小组长按学生名单依次轮流挑选出各组组员。挑选的时候还须考虑性别的差异,如可采取第一轮选与组长性别不同的,第二轮都选男生,第三轮都选女生,这样挑选组成的小组,既考虑到成绩的差异、个性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又保证了组际的相对平衡。
3.依次排号,即按挑选的轮次给组员排号。组长为1号,其它依次为2号、3号、4号。(以上是第一次组号,以后每阶段根据学习考核综合成绩,重新排号。)
4.明确分工。由组长召集组员,协商分工。如谁负责收查作业,谁负责背诵默写,谁负责练习订正,谁负责笔录,谁负责各项考核等等。
5.健全考核机制。以小组为单位,造表列册,讨论并明确考核细则。
6.开展活动。在小组构建的基础上,将合作竞争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
7.定期考核评比,对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评定。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小组学习是施行助学案的有效推力,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每个学生在互助合作平等竞争的氛围里取得最佳收益。而教师须配合这种小组学习方式,考虑每小组各层次的学生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疑,同类问题同层次上展开竞争,确保学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最大限度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
五、助学案问题预设应有可操作性
助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问题预设要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助学案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1.把握难度。2.明确要求。3.启发思索。
4.给予提示。5.捕捉时机。 6.创设情境。
教师的问题预设是一门艺术。助学案设计问题意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问题的预设就尤为关键,它往往直接影响到预习的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开展,关系到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着力培养。数学教师必须在助学案的“助”字上苦下功夫,当好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助手,精心预设课堂问题,引学生乐学,助学生易学,导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刘美华《由“开而弗达”想到的》--《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孙贺艳《让精彩问题设计点亮课堂》《考试周刊》2011年第03期 。
[3]颜泽贤,张铁明《教育系统论》,河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