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其原生态的鲜味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野生的、原生态的烹饪原料越来越少,人工培育、养殖的原料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原料没有野生的、天然的鲜美。人们为了使菜肴鲜美,尽量使用各种增鲜的调味品。五六十年代,商店卖的佛手牌味精包装只有八九厘米的扁扁的小瓶,有的还不满50 g,家中烧菜时只须用小勺,如扒耳朵的那样的小勺子一点点,其菜汤就异常鲜美了。现在可不同了,味精论斤包装,烧菜时用调羹盛味精,放了一勺还不鲜,干脆再加一勺才过瘾。商店增鲜的品种越来越多,什么无盐味精,特鲜味精,高级鸡精,特鲜草鸡精,鸡精王……应有尽有,家庭主妇烧菜的本领就是自来水加味精或鸡精。如果家中没有这些“精”,那就急煞烧菜的大嫂大婶了。
  用味精烧出的菜肴,口味并不纯正,没有原料本身的鲜味,所有菜肴的鲜味口感几乎是一致的,单靠食品添加剂烹制的菜肴将导致中国烹饪的退化。
  鲜味是仅次于咸味的重要味之一,它特有“新鲜”、“味鲜”、“鲜物”三种含义。鲜味的化学名为“谷氨酸钠”,是游离的氨基酸。它的作用可使菜肴美味可口。鲜味还有去膻味的作用,例如含鲜极强的蚝油与有膻味的牛羊肉一起烹制,其膻味就会自然消失。为此“蚝油牛肉”颇受大众欢迎。
  鲜味早在公元前《诗经》、《楚辞》上就有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把汉字也统一了。当时人们就知道鱼肉和羊肉一起烹调就十分鲜美,“鱼”加“羊”,就成了如今的“鲜”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出现了“鲜味”多样化。如:“鲜洁”、“鲜腴”、“鲜润”、“鲜肥”、“鲜嫩”、“鲜辣”、“清鲜”、“时鲜”、“甘鲜”、“芳鲜”、“香鲜”、“咸鲜”、“香辣鲜”等等。
  “鲜味”不单是尝味,而同时领受丰满度、肥腴度、柔软度、香鲜度、湿度等。味的表达复杂化了,对“鲜味”的追求成了美食家的重要方向。唐、宋时期鲜味的来源不只是鱼虾,还开始使用“雁”、“鹅”、“蟹”、“笋”、“豆芽”等。进入清代,“鲜”味的标识物质进一步增多,发展到“制汤”、“酱油”、“腐乳”、“豆豉”以及各种肉禽类、蔬菜、酒等。例如素高汤制造原料由各种菌类增加到“蚕豆”、“豆芽”、“冬笋”、“豆苗”和“豆豉”。《素食说略》一文总结了素食取鲜的方法。鲜味的烹法在清末的《依佯调鼎集新录》中有“鲜烹”、“鲜灵”、“鲜酿”、“鲜溜”、“鲜炒”、“鲜爆”、“鲜烩”之分。
  “鲜”能表达“新鲜”、“味鲜”和“鲜物”的含义。
  呈现“鲜”味的原料是相当丰富的。凡是用农家肥(有机肥)培育各类蔬菜和水果,特别新鲜、有清鲜、鲜洁的口味。我到过生态果园和农场,尝到不用化肥、农药培育的草莓、西瓜、葡萄、水蜜桃、香梨,咬上一口水灵灵的,又甜润又鲜嫩,妙不可言。农家饭菜不用什么“精”类调料,特别的“香”,使我终生难忘。
  植物性原料以笋和蘑菇为首,包括香菇、猴头、竹荪、鸡(土从)等各菌类。是原生态的“鲜”味先锋,野生菌类更上一层楼。蔬菜为“鲜”者层出不穷,象豆芽、冬菜、雪里蕻是“鲜”味中的公主。还有豆苗、芦笋、紫苏叶、牛蒡、白菜、黄瓜、毛豆、芸豆、蚕豆、各瓜类,茭白、嫩姜、茄子、韭菜、蒲菜、蕨菜、水芹、菱角、莲藕等,只要是时令的,其鲜味各有千秋。还有黄花菜、西兰花、荷花、菊花、玫瑰、牡丹、桂花等与其它原料配伍,烹制的菜点香鲜人间。用植物原料加工的“豆腐”为首的豆制品,咸菜、梅菜干、豆豉、各类酱油、四川豆瓣酱(蚕豆)、江南甜面酱(面粉)、腐乳、花生酱、芝麻酱,还有榨菜、泡菜、酿制的各类美酒,在烹饪中都是屈指可数的鲜味最佳配角。
  以鱼虾为首的水产品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论是河鲜、江鲜、湖鲜和海鲜,其“鲜美”风格,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特别是各种贝类,像鲜贝、牡蛎、誉为天下第一鲜的蛤蜊,还有螃蟹、青蟹都是“鲜味”中的元老。用水产品加工的开洋、干贝、虾子、鱼子、蚝油、鱼露、虾油、虾酱、鲞粉、蛤蜊酱、蟛蜞酱、沙茶酱、海鲜酱以及腌渍、风干制品都是含“鲜”极高的美味,为“鲜”味中的王子。
  以猪、牛、羊、驴、狗、兔为代表的畜类食品;以鸡、鸭、鹅、鸽、飞龙、鹌鹑、麻雀为代表的禽类食品;还有畜、禽类加工的火腿、腊肉、凤鹅等制品,都是“鲜”味中的干将。
  其他的像“蛇”、“蛙”、“龟”、“鳖”以及像野鸡、野鸭、野兔等允许食用的野生食品,其“鲜”味可谓群星灿烂,在烹饪王国里闪闪发光。
  还有用各种原料烹制的“清汤”、“奶汤”、“高级素汤”,其“鲜”味犹如汩汩清泉,滋润人们的心田。
  以上列举的都是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多的烹饪原料。我们要利用大自然赐于我们的各种含“鲜”食品,巧妙地应用、适当配伍,烹制更多的鲜美佳肴。
  从古至今有许多利用“鲜物”正确烹制美味的“鲜经”。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自古至今,在还未发明味精之前,厨师调味全靠“制汤”,这是原汁原味的“鲜味”。制汤有荤素之分。荤汤又分清汤与奶汤。清汤即为“高汤”,它是将母鸡、肥鸭、猪肘、猪骨等原料置于冷水中,一次加足水,慢火熬制,最后还需用鸡茸等吊汤。这种熬制鲜汤的方法是千百年来厨师实践出真知的典范。高档原料如熊掌、海参、鱼肚、鱼翅、鱼皮(鲨鱼皮)其本身没有什么鲜味。全靠众多原料熬制成的“鲜汁”(高汤)融合在这些原料中,才能做出美味名菜来。
  “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要烹制鲜美菜肴首先原料要新鲜,蔬菜水果要水灵灵的,鱼禽必须鲜活,畜肉必须通过卫生部门检查是新鲜卫生的,这些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然而动植物原料大多是人工培育的,植物性原料大多用化肥、农药;动物性原料大多用配方饲料,有的还采用增肥或瘦肉药剂,这些原料不可能产生天然的鲜美质感。所以现在不管在农田、果园、养殖场能采用无公害、原生态绿色工程培养出来的绿色食品,大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用农家肥种植的粮食、水果、蔬菜特别清鲜、香甜。正宗的草鸡特别鲜美,生态水产养殖场的产品人见人爱,然而货源供不应求。现在一方面国家正积极整治水源,净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绿色食品开创新天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绿色工程,全国城乡正热火朝天地创建绿色生态家园,我想绿色食品一定能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人民群众有了真正原生态的新鲜烹饪原料,又懂得营养卫生知识,更有正确的“增鲜”、“保鲜”方法,尽力采用纯天然的调味品合理烹调,一个“还其原生态鲜味”的春天必将来到。
其他文献
提起霸王花,大家通常会想起警匪片中的女子特警队员,可这里所说的霸王花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植物花卉,它营养丰富又极具食疗价值,被誉为“花馔之魁”。  霸王花(Hvlocereus undatus(Haw.)Britt.et Rose)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原产墨西哥、广西一带,现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以广州、肇庆、佛山、岭南等为主产区,其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菩萨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苏舜钦《夏意》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風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
佛手瓜又名合手瓜,拳头瓜、洋丝瓜、菜肴梨、万年瓜、福寿瓜等,它既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又是一种很好的蔓性园林花卉,房前屋后栽种一两棵,既可食用又可观赏。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基本上无病虫害,被称之为“保健蔬菜”、“超级蔬菜”。  佛手瓜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18世纪传入美国,后传到欧州,再传入非洲,同世纪传入东南亚各国,日本在1917年从美国引入,约在19世纪传入我国,在中国长江以南各
甲午年春,与朋友去南京看梅花,同时吃到了很鲜的冬笋。  在元墓的明代老梅树下,忽然想起一件考古的故事,就是当年给朱元璋修墓的时候工人们忽然挖到了三国孙权的墓,这就不得不秉报朱元璋,是继续修?还是换地方?或者是把孙权的墓移走?朱元璋想了想只说了一句话:权亦是好汉子,就留他在此处守墓也好。可以说,到南京元墓看梅花,是一举三得的事,梅花也看了,顺便还看了朱元璋和孙权的墓。再加上道边有卖鸭血汤和小烧饼的,
巨人的史书  “阿斯哈图”是蒙古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  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南端黄岗峰北。  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委经棚镇,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人和车始终在起伏的草原上穿行,淹没在望不见边际的绿色之中。偶尔掠过大片的紫花苜蓿和在风中摇曳的白色雏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
千古风流人物,我最崇拜的男神就是苏东坡。前段时间,经好友的推荐,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竟一见倾心,进而痴迷不已。  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和人格上的魅力,经过林语堂先生的转译,不但没有丝毫的折损,反而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先生之所以选择苏东坡作为传主,与其说是出于对他的个人偏爱,倒不如说是古今两位才子的惺惺相惜,更是把他看作是自己在精神和道德上想达到却达不到的那种至高境界。  
徐嘉馨 女,生于1999年,內蒙古通辽人。现就读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热爱文学创作,曾于2018年、2019年入选第九届、第十届“国家新闻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参与“红色基因丛书”创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漆巷残灯,星月渐沉,人影迷离,风雪依稀。我幻想自己是卡夫卡笔下的K,独行于暗色的城堡墙下,任由影子被剥离身形,在深雪上拖得无限长。我叩着那扇沉重而有潮气的木门,从深不见底的回响中只听得到绝望,像是聊以自慰,我转而凿着冰冷的墙。  我从未想过要定义自己为如何如何的人。在我看来,给自己钉上一长串马蹄铁似的定语,其作用无外乎便于他人了
奇思妙想,万事皆有可能。  地面有拴住我的手,  因而能登上空中的樓梯。  每当我抖肩抗击风威,  便一级级深入太空的怀里。  地面有拴住我的手,  因而我正把地球吊起。  泰坦尼克号沉了,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对船上餐厅里活着的海鲜来说,就是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