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插图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几乎贯穿于所有课文,呈现文本内容的关键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分析插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将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口语、阅读、写作、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插图 策略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是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教材中的插图有别于传统绘画,它不仅要服从于书籍的形态,更要符合课文内容,体现故事情节。教材中鲜明生动的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添教师教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讲解,不仅要深入分析其内容,还要结合教材插图,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翻开一本崭新的语文教材,最先进入视野的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课文里面的插画。儿童的思维最先都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抽象思维相对较弱。事实上,一年级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幼儿晚期差不多。[1]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特点,利用教材里面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春夏秋冬》一课,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春图里面的柳枝和鲜花、夏图里面的落雨和荷花、秋图里面的黄叶和白霜、冬图里的雪人和白雪,从而来唤醒学生对四季的记忆,把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对于不同的景物有具体的认知,对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识字写字,促进逻辑抽象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2.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好奇心强,对于从未了解过的领域,小脑袋里面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很容易产生疑惑,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理解,但通过插图能够直观找出答案。比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中,学生在初次预习课文之后,经过思考进行提问:为什么小公鸡能够在草地里找到很多小虫子,而小鸭子却找不到呢?为什么小鸭子不让小公鸡下水捉鱼,反而说它会淹死呢?学生通过对插图的仔细观察,发现小鸡与小鸭的嘴和脚都不同,小公鸡的嘴又尖又细,小鸭子的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再经过教师的讲解知道尖细的嘴适合在草地里刨虫,而连起来的脚掌能像船桨一样在水里划来划去。插图为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提供了方法,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懂得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道理。
  二.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探究插图多元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一定数量的口头词汇。在入学后,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呢?统编版语文教材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重视言语实践活动,特意设置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环节,插图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中,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日常的礼貌用语,分别插入三幅图片,还原三个情景对话。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正在进行对话的场面,学生自行组织语言推测对话内容,学习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进行交谈。比如插图一,小男孩如何询问坐在公园看报纸的叔叔路线。插图二,女生如何向同桌借用水彩笔。插图三,小男孩如何找大姐姐帮忙。这些对话场景来源于日常生活,插图作为教学中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将其还原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互相交流的欲望,使教学过程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插图,引导两位学生还原场景进行对话,让其他的学生来做小裁判,判断其用语是否文明。通过学生之间的频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同时通过插图中的已有场景,与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场景建立联系并且及时强化,加深学生对礼貌用语的印象。
  2.感受插图意境创造,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一定比重。诗歌的体裁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种精致的语言艺术,小学生理解起来也颇为困难。因此,如何搞好诗歌的教学,是语文老师经常讨论的教学问题之一。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一课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副小插画,诗词里面的具体意象都穿插其中,描绘了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可以直观地看到旁边插图中的三两支含苞欲放的桃花以及正在江中游泳嬉戏的水鸭,初步了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又通过冒出短短新芽的芦苇和长满了蒌蒿的江灘,诗人推测“正是河豚欲上时”。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语言描述,学生不难看出这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江景图,从而能够整体感受到整首诗的基本情调,理解作者对早春的赞美之情。插图将无声的诗词转化有画面的诗境跃然于教材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有视觉上的享受,还提高学生自主理解诗词的能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3.体验插图叙事特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学习年龄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安排语言文字的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逐步过渡。[3]根据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趋势,在一、二年级中,组织学生观察感兴趣的插图,进行“看图写话”的练习,初步激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比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下册试卷的看图写话《上学路上》中,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四个小片段,能够通过“看图”基本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教师接下来引导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两个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创造写作:如果自己是图画中的孩子,帮老人捡了不小心掉落的果子告别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因为帮助别人而迟到,老师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后,不仅没有进行批评反而进行表扬。还是没有人发现自己做的这件好事,自己默默地在心里为帮助老人而开心呢?插图所展示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为学生初步练习写话提供了情节支架,让学生有亲身体验之感,还给没有完全展示的故事结尾留下了空白,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真正落实对小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
  4.欣赏插图多样色彩,塑造学生审美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图画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画的类型多样:古诗词的插画选择水墨画,寓言故事类的插画选择卡通形象,历史文化类的插画选择古迹图画或真实图片。比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的《春夏秋冬》中,春图里的绿色代表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夏图里面的红色代表着骄阳似火、热情张扬,秋图里面的橙色代表着果实累累、丰收喜悦,冬图里面的白色代表着简单纯洁、万物休养生息。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在插图中感受色彩艺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境界,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插图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版面占比很大,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深度挖掘插图的价值,充分发挥视觉语言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运用起来,真正发挥其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叶忠根.小学生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如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表面化和测试题化的趋势。由于在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入相关文本,因此可以在此互文阅读中找到与目标文本相关的互文性,以便获得更深刻,更多样化和更准确的理解。互文性理论认为,教师应注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的相关性入手,打破文本解释的孤立状态,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作者阐述了互文性理论与初中语文教材相结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指导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清真词涉及女性形象及其表现方法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其形象变化表现在女性形象的展现从天真活泼、年轻柔媚的性格特征到满腹愁绪、典雅端庄的样态转变,变现手法从细节描写向从对面落笔、追忆与景语代替情语抒发身世之慨转变。而其流变源于北宋周邦彦半生宦海沉浮,三别京华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清真词 女性形象 周邦彦 流变  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周邦彦,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清
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若问文学是否在历史上起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Lakoff
内容摘要:生物学上的疫病是生命活动受到的破坏,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疫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疫病的描写,已经完全具有了超脱于疾病本身的意义。唐代传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疫病书写,其背后的文学内涵值得探究。基于特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唐代小说中疫病描写的结构安排,可窥探疫病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疫病的出现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剖析唐代涉疫文学作品中疫病描寫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意义,反映出的精神文
内容摘要:《神女峰》是新时期著名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名作,在传统的题材中另辟蹊径,以真挚的情感和大胆直率的气质震撼了诗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数千年来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大胆无畏的挑战。诗歌中充分张扬和释放现代女性意识,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时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   关键词:《神女峰》 舒婷 诗歌赏析 女性意识  在新时期
内容摘要: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对唐及其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響。无论在散文创作理论还是具体的创作上,他们都有着极大的共性,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个性。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散文  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创作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他们在散文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对他们的创作理论及作品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唐及其后的散文发展。 
内容摘要:《形形色色的人》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如何写出身边人物的特点,通常我们会关注课文中的描写。如本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的动作描写、祥子的外貌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还有《刷子李》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让人物更加个性鲜明,精炼幽默的语言更是博得学生的喜爱。经过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的写人方法,从而写出人物的特点。   关键词:学生写作 《
内容摘要:“弱小民族”概念及相关论述常被视为反殖民、反帝国主义这一思想谱系的自然延伸,并催生了诸多文学实践。而考其源流,晚清以来围绕“弱小民族”展开的论述,其实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公理/强权话语、列宁主义等多重思潮的影响。对之进行梳理,有助于理解近代人眼中的世界秩序及其思想视野。   关键词:民族国家 历史 弱小民族文学  鲁迅曾描述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与弱小民族之间的渊源在于翻译那些“被压迫的
内容摘要:先秦是古代文明起源与集大成的一个时代,先秦时期的文献具有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性质,其叙事目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都各有其特点,具有明确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对先秦叙事文献的语篇分析,可以了解其叙事的特点,管窥其对后世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文献 叙事 结构类型 特点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集大成的一个时代,既有《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这样的历史性叙事文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