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就是对话”,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面对面地对话,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知识,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阅读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六个方面。
一、把时间交给学生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阅读速度等会有所不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位学生有机会自由地阅读、思考、体会,是保证学生真正投入阅读活动的基础。新授课上我会让学生先读四五遍课文,阅读课上我更是把80%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由阅读。有了学生读的基础,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点拨,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学生就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如果在学生没有读或读的少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单向地灌输,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无从提高。
二、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每位同学的思维方式、角度、速度等都有所不同,阅读时的侧重点、理解的深度也会有所差异。如果老师在学生开始阅读时适当设置问题加以引导,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否则,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掌握课文中的部分知识点,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但还是有些同学不能做到主动学习,阅读效率较低。例如,在学生阅读《最后一课》之前,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逐渐走向深入,阅读思维能力也就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有的老师认为,小组讨论浪费时间,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想法其实过于急功近利,轻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的僵化和兴趣的减弱。小组讨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如果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就会在阅读时思考他在小组发言时能说什么,这样他在读书时会积极地思考,为自己的发言作准备。在小组讨论的和谐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这是阅读之后的进一步升华。
四、引导“学困生”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让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很多教育工作者选择拿出大量时间来为他们补课,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教育思路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学困生”一味地降低要求,导致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以致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反而越来越感到困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论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文中作者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扩大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还列举了几个教学中的成功实例。仅仅让这些学生在划定的范围内被动学习,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反之,更多地引导“学困生”阅读,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高效学习。
五、提高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阅读有精读和速读之分,精读是为了赏析精美词句与段落,而速读则能有效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有计划地分步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训练。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养成默读的习惯,让学生有意控制发声动作。形成习惯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文字阅读,然后循序渐进,使阅读的文字不断增多,还可以通过速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读完后看谁回答问题准确、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得到提高。
六、以“写作”促进“阅读”
写作是促进学生阅读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思考、表达的重要方式。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对新词句的积累,对新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反过来,通过写作培养出的遣词造句能力和语感,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高效理解。所以我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结合起来,在阅读课上提示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方法或特点,而在写作课上则有意引导学生应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也升华阅读。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思维、写作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各种征文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全国各类报刊上不断发表文章,体现出重视学生独特性、重视“知行合一”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1.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2.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星辰)
一、把时间交给学生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阅读速度等会有所不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位学生有机会自由地阅读、思考、体会,是保证学生真正投入阅读活动的基础。新授课上我会让学生先读四五遍课文,阅读课上我更是把80%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由阅读。有了学生读的基础,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点拨,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学生就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如果在学生没有读或读的少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单向地灌输,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无从提高。
二、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每位同学的思维方式、角度、速度等都有所不同,阅读时的侧重点、理解的深度也会有所差异。如果老师在学生开始阅读时适当设置问题加以引导,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否则,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掌握课文中的部分知识点,理解课文中的语句,但还是有些同学不能做到主动学习,阅读效率较低。例如,在学生阅读《最后一课》之前,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逐渐走向深入,阅读思维能力也就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有的老师认为,小组讨论浪费时间,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想法其实过于急功近利,轻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的僵化和兴趣的减弱。小组讨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如果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就会在阅读时思考他在小组发言时能说什么,这样他在读书时会积极地思考,为自己的发言作准备。在小组讨论的和谐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这是阅读之后的进一步升华。
四、引导“学困生”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让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很多教育工作者选择拿出大量时间来为他们补课,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教育思路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学困生”一味地降低要求,导致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以致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反而越来越感到困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论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文中作者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扩大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还列举了几个教学中的成功实例。仅仅让这些学生在划定的范围内被动学习,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反之,更多地引导“学困生”阅读,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高效学习。
五、提高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阅读有精读和速读之分,精读是为了赏析精美词句与段落,而速读则能有效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有计划地分步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训练。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养成默读的习惯,让学生有意控制发声动作。形成习惯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文字阅读,然后循序渐进,使阅读的文字不断增多,还可以通过速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读完后看谁回答问题准确、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得到提高。
六、以“写作”促进“阅读”
写作是促进学生阅读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思考、表达的重要方式。写作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对新词句的积累,对新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反过来,通过写作培养出的遣词造句能力和语感,也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高效理解。所以我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结合起来,在阅读课上提示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方法或特点,而在写作课上则有意引导学生应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阅读促进写作,写作也升华阅读。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思维、写作等各个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在各种征文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全国各类报刊上不断发表文章,体现出重视学生独特性、重视“知行合一”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1.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2.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