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对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情况的了解,阐述了适性教育对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明确教学目标、精准选择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优化策略,以满足小学生个性特点,为教育教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读课文;适性教学
一、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阅读教学来说,是深化知识内容,加强文本与师生之间思维沟通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想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将适性教学渗透到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适性教育对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重要意义
(一)外在条件
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及方法,换句话说指的也是“个性化教育”“人本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行为贯穿于学习始终,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含义。从外在条件角度看,适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不仅能够满足小学生的个性需求,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能促使小学生逐步掌握精读课文的技巧和能力,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自身语文阅读知识专业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等,积极开展小学个性和情感教育。在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上,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严格按照个性化、多元化教育发展理念,对语文教育课程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个性环境的同时,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内在需求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灵活性、活跃性、好奇心强等特点,而语文阅读中涵盖的知识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而对适性教学方法来说,注重对人的完整性培养,能够在传授阅读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适性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习惯等基础上,以此为依据才能有效制订精读教学方案和计划,促使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运用适性教学方法进行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内容,实现精细化了解和掌握,从而创造出和谐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培养。除此之外,适性教育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后,还要以情感为基础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达到精读课文,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阅读方法较为单一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文,必须要强化适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仍受到传统教育影响,沿用单一的讲授问答方式进行课文内容细化,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会大幅度降低课堂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没有全面深化了解,以至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教师没有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探索创新阅读方法,难以有效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活动,对小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二)忽视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选择,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但是现阶段,仍存在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或者是关注点仅仅停留在阅读习题讲解和阅读内容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片面性特点,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产生较强的限制作用。比如:教师在没有明确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文章结构和段意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相应信息,不仅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还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会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过度地依赖老师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单调,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也是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难以满足适性教学的实质性要求。现阶段部分小学仍存在阅读内容单调、阅读模式老旧等不良现象,且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局限在教材文章中,没有得到进一步拓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拓展范围产生限制。除此之外,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个性特点,通过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的学习行为,难以從观念、心态和情感方面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没有深刻了解适性教学的具体含义,从而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优化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开展,难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四、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适性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适性教学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高效地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教师想要充分发挥适性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一步就是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内容进行明确划分,想要突出适性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多方面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精读课文上,在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和研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精读课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方法的应用,在突出小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引导学生深化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知识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感受,能够从探索、学习过程中思考感悟知识内涵,在享受情感熏陶的同时获取思想上的阅读审美乐趣,切实构建出适宜学生身心健康法发展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小真的长头发》课文阅读时,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差异性特点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头很长很长的头发,你会用长头发做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确课文内容主要讲了小真对自己头发的奇特幻想,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理清课文层次,并制定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精细阅读的标准。比如“小真为什么希望自己有一头长头发?”“用自己的长头发做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通过整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加精细、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通过文章主旨来培养学生机智聪慧、不甘服输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精准选择资源,拓展适性教学渠道
在语文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识字、阅读和写作之间都具有緊密联系,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阅读技巧,同时还需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自身角度来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掌握高质量、高水平的写作技巧,为课外阅读拓展和写作练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精读资源选择的准确性,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句以及段落进行精细品读,从中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底蕴,充分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教师还要不断拓展适性教学渠道和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资料、创新教学模式,严格按照人本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主旨,让学生在感受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知晓文章写作意图,真正意义上吸收文章知识精华,为接下来的文章阅读和写作练习积累知识经验,有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纪昌学射》文章学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细品读,并提出“纪昌是通过怎样的方法练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找出原因“妻子织布的时候躺在织布机下,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聚精会神地盯着用头发吊起来的虱子”等。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课堂注意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和动画,在营造真实文章环境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纪昌练眼力时的辛苦。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原文与文言文进行比对,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理解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拓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保证教学资源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特点,实现学习资源向多样化、层次化方向积极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营造适性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数活跃度较低的情况,不具备较高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遵守适性教育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差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从而营造和谐的适性教学氛围。对阅读教学来说,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素材,在原有基础上强化语言实践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继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激发小学生阅读知识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判断力和应用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特点,对小学生阅读知识认知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为了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联系。教师需要选择学生分别扮演小公鸡和小鸭子,并带上课前准备好的头饰,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它们走进小河边时,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小公鸡说:“我也去。”小鸭子说:“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课文分别描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草地里、小河边和水里,草地里的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小河边小公鸡想跟着小鸭子下水捉鱼,水里的小鸭子救起落水的小公鸡。通过对话与角色扮演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小鸭子与小公鸡之间对话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文章具有层次清晰、叙事完整、情节生动等特性,领略到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需求。
(四)深化教学评价,发挥教学导向作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评价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评价总结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在保证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开展交流活动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阅读。换句话说,就是在引导学生启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知识共享,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和技巧。因此,教师需要在适性教育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主观意识的关注。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评价内容的规范性,并实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来真实反映出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进而适当地、科学合理地提高评价标准,不断获取教育教学前进目标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课程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通过大屏幕分别看的天空中的恐龙和小鸟,你对它们有什么印象呢?”学生需要总结出积累的词汇进行描述“恐龙是庞大、凶猛和笨重的,而小鸟则是轻巧、灵活和温顺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运用鼓励的语气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比如“总结得很到位”“说得真棒!”等,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精细化阅读课文,来说一下:“庞大的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在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后,教师需要对回答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你已经很会读书了,但是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能够联系一下上下文,那么你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段落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并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团结合作和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又明确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中,加大对适性教学模式的重视力度,是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构建平等开放课堂、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炳祥.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常态课阅读中落地生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14-16.
[2]陈光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7-278.
[3]马真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技资讯,2020,18(24):24-25,28.
[4]赵红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75.
[5]胡蓉华.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8(5):122-123.
作者简介:陈亚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石码第二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精读课文;适性教学
一、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阅读教学来说,是深化知识内容,加强文本与师生之间思维沟通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想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将适性教学渗透到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适性教育对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重要意义
(一)外在条件
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及方法,换句话说指的也是“个性化教育”“人本教育”,都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行为贯穿于学习始终,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含义。从外在条件角度看,适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不仅能够满足小学生的个性需求,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能促使小学生逐步掌握精读课文的技巧和能力,对语文阅读知识进行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自身语文阅读知识专业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等,积极开展小学个性和情感教育。在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上,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严格按照个性化、多元化教育发展理念,对语文教育课程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个性环境的同时,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内在需求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灵活性、活跃性、好奇心强等特点,而语文阅读中涵盖的知识也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而对适性教学方法来说,注重对人的完整性培养,能够在传授阅读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适性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习惯等基础上,以此为依据才能有效制订精读教学方案和计划,促使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运用适性教学方法进行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章内容,实现精细化了解和掌握,从而创造出和谐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培养。除此之外,适性教育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后,还要以情感为基础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达到精读课文,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阅读方法较为单一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文,必须要强化适性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仍受到传统教育影响,沿用单一的讲授问答方式进行课文内容细化,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会大幅度降低课堂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没有全面深化了解,以至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教师没有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探索创新阅读方法,难以有效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活动,对小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二)忽视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选择,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但是现阶段,仍存在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或者是关注点仅仅停留在阅读习题讲解和阅读内容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片面性特点,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产生较强的限制作用。比如:教师在没有明确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文章结构和段意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相应信息,不仅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含义,还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会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过度地依赖老师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单调,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也是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难以满足适性教学的实质性要求。现阶段部分小学仍存在阅读内容单调、阅读模式老旧等不良现象,且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局限在教材文章中,没有得到进一步拓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拓展范围产生限制。除此之外,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个性特点,通过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的学习行为,难以從观念、心态和情感方面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没有深刻了解适性教学的具体含义,从而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优化教育目标和管理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开展,难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四、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适性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适性教学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而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高效地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教师想要充分发挥适性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一步就是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内容进行明确划分,想要突出适性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等多方面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精读课文上,在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和研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精读课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方法的应用,在突出小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引导学生深化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知识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感受,能够从探索、学习过程中思考感悟知识内涵,在享受情感熏陶的同时获取思想上的阅读审美乐趣,切实构建出适宜学生身心健康法发展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小真的长头发》课文阅读时,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差异性特点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头很长很长的头发,你会用长头发做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确课文内容主要讲了小真对自己头发的奇特幻想,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理清课文层次,并制定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精细阅读的标准。比如“小真为什么希望自己有一头长头发?”“用自己的长头发做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句,通过整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加精细、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通过文章主旨来培养学生机智聪慧、不甘服输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精准选择资源,拓展适性教学渠道
在语文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识字、阅读和写作之间都具有緊密联系,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阅读技巧,同时还需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自身角度来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掌握高质量、高水平的写作技巧,为课外阅读拓展和写作练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精读资源选择的准确性,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句以及段落进行精细品读,从中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底蕴,充分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教师还要不断拓展适性教学渠道和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资料、创新教学模式,严格按照人本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主旨,让学生在感受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知晓文章写作意图,真正意义上吸收文章知识精华,为接下来的文章阅读和写作练习积累知识经验,有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纪昌学射》文章学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细品读,并提出“纪昌是通过怎样的方法练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找出原因“妻子织布的时候躺在织布机下,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聚精会神地盯着用头发吊起来的虱子”等。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课堂注意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和动画,在营造真实文章环境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纪昌练眼力时的辛苦。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原文与文言文进行比对,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理解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拓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保证教学资源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特点,实现学习资源向多样化、层次化方向积极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营造适性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数活跃度较低的情况,不具备较高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遵守适性教育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差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从而营造和谐的适性教学氛围。对阅读教学来说,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素材,在原有基础上强化语言实践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继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激发小学生阅读知识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判断力和应用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特点,对小学生阅读知识认知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为了能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联系。教师需要选择学生分别扮演小公鸡和小鸭子,并带上课前准备好的头饰,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它们走进小河边时,小鸭子说:“公鸡弟弟,我到河里捉鱼给你吃。”小公鸡说:“我也去。”小鸭子说:“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课文分别描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草地里、小河边和水里,草地里的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小河边小公鸡想跟着小鸭子下水捉鱼,水里的小鸭子救起落水的小公鸡。通过对话与角色扮演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小鸭子与小公鸡之间对话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文章具有层次清晰、叙事完整、情节生动等特性,领略到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进一步实现有效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需求。
(四)深化教学评价,发挥教学导向作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评价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评价总结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保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在保证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开展交流活动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阅读。换句话说,就是在引导学生启发思维的基础上,实现阅读知识共享,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和技巧。因此,教师需要在适性教育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主观意识的关注。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评价内容的规范性,并实现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来真实反映出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进而适当地、科学合理地提高评价标准,不断获取教育教学前进目标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课程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通过大屏幕分别看的天空中的恐龙和小鸟,你对它们有什么印象呢?”学生需要总结出积累的词汇进行描述“恐龙是庞大、凶猛和笨重的,而小鸟则是轻巧、灵活和温顺的”。这个时候教师需要运用鼓励的语气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比如“总结得很到位”“说得真棒!”等,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精细化阅读课文,来说一下:“庞大的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在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后,教师需要对回答内容进行鼓励性评价:“你已经很会读书了,但是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能够联系一下上下文,那么你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段落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并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团结合作和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又明确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中,加大对适性教学模式的重视力度,是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构建平等开放课堂、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炳祥.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常态课阅读中落地生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14-16.
[2]陈光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7-278.
[3]马真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技资讯,2020,18(24):24-25,28.
[4]赵红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75.
[5]胡蓉华.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8(5):122-123.
作者简介:陈亚兰,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石码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