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浅貌”悟“深衷”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谓的阅读文本,是指教学场之外的文本。我们对此类文本的解读,常常是随性的,是个体的,是静态的,是感性的。而阅读文本一旦进入到教学场,就必须转变为课堂文本。 课堂文本面向学生,具有群体性与生成性;而且这种解读,不仅具有感性的体验,更具有理性的探究。
  那么,如何将阅读文本转换为课堂文本呢?就如《涉江采芙蓉》,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言浅而情深。从阅读文本的角度,学生解读,几乎没有多大障碍。可是从课堂文本的角度,诗歌情感是如何生发、发展、深化? 矛盾纠结对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少女和少妇的横向对比、情感在时空中错位对比,又意味着什么?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群体介入,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来完成。

其他文献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概念的借用和活用。它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人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是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其对象是阅读教学,它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和细读经验的共享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文
教过高一的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作文的写作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文体单一;视野狭窄;更主要的是语言意识不强,体现在:词汇贫乏,用词陈旧;语言平淡,口语化严重;感情苍白,毫无感染力;言辞枯燥,不够生动形象直观。  因此,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刷新语言开始,让他们的语言自信起来,新颖起来,明亮起来,文雅起来,美丽起来,诗意起来。  刷新,让语言鲜活起
行走在教育路上,因忙于各种事务而无暇阅读、无暇思考,更无暇促进自我言语生命的生长,最终泯灭理想、丧失自我、忘记当初为何出发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曾在小学语文教育浸淫四年的我,每天如驴子拉磨般围绕日常工作打转,总以为这就是充盈,会自生长,假以时日,会自然实现自身的价值。可是,读完汲安庆老师的教育随笔集《怀抱生命的教育》后,笔者发现自己对充盈、生长,自我实现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对教育
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从而使得百年语文风潮涌动,居无定所。为什么教搞不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就会乱成一团。叶圣陶等前辈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来训练、培植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方面,王尚文《语感论》、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等著作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理论阐述,给予读者思维的冲击与理念的更
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诵读法,诵思结合,以读为抓手,以朗读促理解,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语感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
古典诗词鉴赏,可用三个审美空间来立体建构其丰富的意蕴。  一、古典诗词的三个审美空间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说: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1.三个审美空间  古典诗词一般有三个空间向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它们分别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诗境、诗情和诗心。  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具有表象性。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质性空间,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或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所。当然,这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必修课程对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而语文单元教学认识理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出发,进行教学,力图体现语文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就像文宏亮认为单元教学是建立在由互相依赖、互相作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写上这一条,真的有用吗?套作、抄袭之风,屡禁不止为哪般?命题为什么不能限制、杜绝套作和抄袭呢?难道应该反思的不是题目本身吗?还是从命题上找原因吧。作文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写作的质量。  一、考查目标的偏颇  1.关于审题  审题能力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审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领会
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 作文教学”,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把一本语文书的一篇篇课文教学完,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这似乎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生态。这样的语文教学生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吗?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型单元文本的“主题”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材,无一例外皆是主题型单元文本结构,串连每个单元文本的皆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但这个“主题”是悬在半空中的,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看单元主
设计缘由:  王荣生教授说,评价一个好老师有两条标准:其一,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其二,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我深以为然。同时,我觉得语文老师中对《故乡》有深刻独到解读的不乏能人,愿意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实现高效课堂目标的教学方案的老师却少了。上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分析,讲《故乡》,绕不开对比手法。文中人事繁杂交缠,对比显而易见。如果又是一张表格填到底,有可能四五个课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我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