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查目标的偏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年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这样一条要求。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写上这一条,真的有用吗?套作、抄袭之风,屡禁不止为哪般?命题为什么不能限制、杜绝套作和抄袭呢?难道应该反思的不是题目本身吗?还是从命题上找原因吧。作文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考生写作的质量。
  一、考查目标的偏颇
  1.关于审题
  审题能力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
  我们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审题,在审题上要花很多时间,领会题目中隐含的意义并加以阐释,成了很重要的写作技能。高考作文更是要揣摩命题的意图,找到题目隐含的意思。如果审题失误,则满盘皆输。“符合题意”,可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
  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吗?这与“个性”“创新”八竿子打不着,缺少内在的逻辑关联。“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其潜台词则是“个性”与“创新”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恰恰相反,“个性”是“创新”之母。
  不少作文题目,引言模糊,要求也不明确,云山雾罩,故弄玄虚,就像看国画一样,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需要考生自己去联想。我实在搞不明白,有必要藏着掖着吗?为什么不能把写作的要求或任务亮出来,而一定要藏起来呢?把相互矛盾或多元对立的观点等摆在考生面前,迫使其作出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就不好吗?
  应试作文中,审题,竟然成了一种能力!为此,像玩捉迷藏似的,还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让你猜不透、弄不懂、把握不准。如果让你看透,好像就显示不出命题人水平似的。不知多少考生遭其暗算!
  我觉得还是简单直白些好。所谓“审题”的“水平”不要也罢。即使考生不会“审题”,对将来的写作有何妨碍?这不仅是刁难,简直是悖论,甚至是吊诡,与写作的目的南辕北辙,忘了为什么而写作了,忘了写作教学、考试的目的——将来真实的写作,是谁来命题了。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美国SAT作文命题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要求是否清晰,考生能否准确理解他们的写作任务。”①题目直截了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考生一看就懂。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高考作文还是应该指向真实生活、工作和学习,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技能。想想我们自己,什么时候下笔?大部分人还是工作生活需要的实用写作。至于创作,不管文艺性的,还是研究性的,谁来命题?有字数限制吗?有时间要求吗?都没有吧。真实的写作,就是这样的。学生写作,是准备,是训练。训练写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实际写作。
  2.关于立意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其中一项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感情”“思想”是不是写作能力的核心素养?我觉得,思维水准与表达能力才是写作的核心素养,说理才是硬道理。无形中鼓吹思想、认识、立意的高大上,道德绑架,这一点也很糟糕,能说的话是极其有限的了。所以,价值预设根本就不是作文题的应有之义。
  2009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题,材料一大意:
  道尔顿因色盲在研究视觉方面作出了科学贡献。
  这是一个特例,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十分鲜见的。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症患者,都能走向道尔顿那样辉煌的成功。材料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了。
  2015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看了这道作文题,我更关注题目背后的东西:警方发在官方微博,公开个人私信是否合法,是否人道?谁给你的这个权力?是否征求过小陈及其家人的意见?将此事置于舆论的漩涡之中,由此给小陈及其家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和不利影响谁来承担?这也是一个特例,并不是家庭生活的普遍情况。
  往年,“诚信”“坚强”“心灵的选择”等,优秀品质、社会公德,岂容置喙?命题实质上就是主题,意识形态的限制如此严酷,道德规范的暗示如此强大,这是强迫说谎,鼓励人编造谎言的作文题目!但考生别无选择,只能扭曲自己被动迎合。
  再看几道来自欧美国家的作文题:
  我们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对于以后的成功而言至关重要。讲述你遭遇失败的事件和时间。这一失败经历是如何影响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回忆你在什么时候你挑战过一个想法或观念。什么促使你这样做?你还会做同样的决定吗?
  叙述你解决的一个问题或你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才智方面的挑战,研究方面的疑问,道德困境——任何你认为重要的,无所谓大小。解释为什么它对你重要,你解决或将要对这一问题会采取哪些步骤。
  这三道作文命题大都以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的实际需求。命题都比较中性化,注重理据,不求立意与情感抒发,不涉及道德的评判和品质的考验。客观地说,这种写作能力比之“感情”“思想”(能不能如实考核出来且不说)方面,评价起来容易做到公平公正,因为可以有效地避免阅卷过程中“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与否而影响考生的作文分数。
  欧美的考场作文即使对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并不正确,而还是给了满分,主要原因就是能从反思社会的不足,体现了“批判性思维”。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话题是“虚拟”与“现实”,但实际上脱离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太过“虚拟”,因“虚”而“空”,缺失读者意识。写这样的作文,更像是在对着一团空气说话。
  2016年全国卷Ⅰ、Ⅱ、Ⅲ的作文题,无不缺失语境,缺失读者意识,没有对象和目的的要求,写这样的作文,更像是一种无聊的“文章制作”。
  来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一个本地公司赞助了你的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选择一个你们的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该次参观。
  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给教育部门领导写一封信,争取学生校外生活质量的提高。
  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事实上“屋如其人”。读这篇文章的人会了解到你这个人。
  这样的作文,有真实(或拟真)的语境;这样的在具体应用中的写作,心中就有了读者。而眼下高考作文,材料是伪的,命意是伪的,却要求考生写出真!
  3.缺失应用性
  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满足每一个考生作为公民的生活需要。脱离具体语境,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现实需要,培养目标虚无,从根本上悖逆了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败坏了写作者的胃口。有时,我甚至想,一个高中生,如果不会写情书,不管怎么说,都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种失败。
  2014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什么“智慧芯片”,“知识芯片”还差不多。连“智慧”与“知识”都拎不清。再说了,用得着“也许”吗?不是早就有了——互联网时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要说电脑了,一部手机就足够了。不过,百度一下就有的东西,惰性知识、忆记之学那不能叫智慧,也产生不了什么智慧。一个小小的U盘,就可装下一个图书馆,但是,我不知道它怎么产生智慧。
  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这样的题目大而空,表述不清,不知所云。而且简直是信口雌黄,不讲道理了。“智慧”的词典意义是什么?就不用我来说了吧?这样的“格言”式的题目简直是不负责任的误导。
  作文题目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探讨,刻意回避现实的社会与人生。考查的主要都不是社会生活实际运用的真实写作能力,与学生成长的需要关系甚远,只能是催生“假大空”的文章。功利不可怕,只要功利的方向正确。一切学习最终都是要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写作不能为现实服务,为生活服务,写这种作文,又有什么用呢?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何必让考生去写与之无关的作文题呢!
  看几道欧美的作文题:
  在你试图说服他人时,“听”是否比“说”更为重要?
  有人认为科学发明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有人认为恰恰相反,科学发明令人类走向毁灭的危险。你认为呢?
  请写一篇清晰连贯的作文,就上述“给孩子自由”与“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哪个更为重要的多角度观点,进行评述。……请佐以逻辑论证及详细有说服力的例子。
  这样的作文题考查的内容与目的都非常具体而且也很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是关于社会或者人生的现实问题;考查的是考生通过写作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与能力。这样的作文题有意识地向实用写作靠拢,将写作训练与社会实际应用写作结合起来。与之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是不是太小儿科了?
  我们的高考作文考查目标的偏失,原因是什么呢?中外作文题,表面上看是题目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背后所映射出的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作文命题看中西文化,我看到的是向内与向外的问题。
  西方文化是向外的,中国文化是向内的。西方文化注重外求,中国文化注重内省。西方文化讲究天人相分,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西方文化注重向外探求客观世界,重事实、重实证,崇尚理性和逻辑。中国文化强调向内探求主观世界,重感悟、重经验,崇尚直观与体悟。西方文化侧重向外探求、发展和改造世界,中国文化侧重向内反省、内视和修养身心。西方文化张扬个性独立自我,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含蓄内敛。不妨分析下面美国SAT作文命题:
  我们经常被告知,妥协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分歧的最好方法。人们相互妥协,双方各损失一点点却达成令双方最满意的结果,双方继续和谐相处。然而,只有在事情不是那么至关重要的时候,妥协才会起作用。当那些分歧涉及到被强烈坚持的原则问题,或是观念问题时,妥协的方法就不会那么有用了。
  任务:妥协折中的办法是解决冲突问题的最好方法吗?   这就是SAT作文的特点:讨论“抽象”的“观点”。要讨论的内容针对生活中的事理,特别是司空见惯的“常识”“感觉”“看法”或既成的观念,一般是抽象性的,不针对具体的事件。即使是具体现象也要从现象中归纳道理,再对道理进行讨论。
  相比而言,我国高考作文的“特点”是:内容多是“感悟型”“启示型”“教育型”,大自然、历史、古人给人带来的“人生启示”,从材料中“引申”“抽象”出观点;感性、抒情型,“抒情议论文”;云里雾里的“哲理文”。豪华语言。即使是议论文,高考“材料作文”往往评述具体事件,“就事论事”。“就事论事”受考生对事件发生背景、细节了解的局限,也受“立场”的影响,很难有公平的议论,最后往往形成“道德至上”、“政治正确”,不得不符合“正能量”,无法表达个性思考。
  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学生将来需要什么写作能力?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究竟要考查学生什么样的写作素养?是让人写话,还是让话写人?作文教学和考试难道不应该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吗?写作教学应该培养以公民表达为核心的写作素养,作文考试应该考查考生真实生活中的实用写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写上述欧美这样的作文题吗?我们的学生缺乏对于抽象问题的思考吗?未必,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教过那种样式的写作,没有把这作为评分的标准、衡量的维度而已。高考作文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未来人才的心灵期待和精神描画。作文教学与考试,当务之急,是改变“文章制作”一统天下的局面,解决“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解决考查目标偏失的问题。
  当然,历年高考作文也不乏好的命题,如,阅读“智子疑邻”的寓言,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此等题目就很好。这方面好话别人说了一箩筐,我就不重复了。但我还是想重申这一点:可否把实用、理性、逻辑等纳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回到真正写作能力考查上来。如此,宿构、假话、文艺腔、小文人调的作文则休矣。
  参考文献
  ①傅丹灵,曹勇军:《倒影回声里的中美高考作文题》,《语文学习》,2015年第7-8期。
  ②孙绍振:《从2008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语文学习》,2008年第7-8期。
  [作者通联:山东鱼台县教体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  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与此同时,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情感”的议论,就曾引起学界的激烈反响和讨论。  虽然解读可以“多元”,但正如赖瑞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韩军老师把《背影》
今年秋季开学,北京等六个省市开始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6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根据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思路框架、结构体例等呈现了全新的样貌,与现在高二高三使用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容量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给执教者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语文核
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概念的借用和活用。它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人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是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其对象是阅读教学,它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和细读经验的共享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文
教过高一的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作文的写作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文体单一;视野狭窄;更主要的是语言意识不强,体现在:词汇贫乏,用词陈旧;语言平淡,口语化严重;感情苍白,毫无感染力;言辞枯燥,不够生动形象直观。  因此,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刷新语言开始,让他们的语言自信起来,新颖起来,明亮起来,文雅起来,美丽起来,诗意起来。  刷新,让语言鲜活起
行走在教育路上,因忙于各种事务而无暇阅读、无暇思考,更无暇促进自我言语生命的生长,最终泯灭理想、丧失自我、忘记当初为何出发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曾在小学语文教育浸淫四年的我,每天如驴子拉磨般围绕日常工作打转,总以为这就是充盈,会自生长,假以时日,会自然实现自身的价值。可是,读完汲安庆老师的教育随笔集《怀抱生命的教育》后,笔者发现自己对充盈、生长,自我实现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对教育
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从而使得百年语文风潮涌动,居无定所。为什么教搞不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自然就会乱成一团。叶圣陶等前辈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通过教学活动来训练、培植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方面,王尚文《语感论》、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等著作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理论阐述,给予读者思维的冲击与理念的更
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诵读法,诵思结合,以读为抓手,以朗读促理解,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语感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这是共识。但并不是说有了诵读就能学好文言文。因为,只有走心的诵读才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就会诵读,诵读的规律和技巧,是需要教的。在《诫子书》这一微课课例中,张老师肯下功夫,以语调、语气、停顿、
古典诗词鉴赏,可用三个审美空间来立体建构其丰富的意蕴。  一、古典诗词的三个审美空间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说: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1.三个审美空间  古典诗词一般有三个空间向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它们分别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诗境、诗情和诗心。  地理空间 地理空间具有表象性。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质性空间,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或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所。当然,这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必修课程对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悟。”而语文单元教学认识理论对单元教学的认识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基本单位,从整体上出发,进行教学,力图体现语文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就像文宏亮认为单元教学是建立在由互相依赖、互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