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一般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上历史课不是那么感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一、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是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谁对谁错?拿到问题,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学生深钻教材,请教老师。学生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和精选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胆质疑教材观点,在分析、讨论中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如我在讲述岳飞抗金内容时,先朗诵了岳飞的著名词篇《满江红》,然后要求学生对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岳飞抗金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符合中原人民的愿望,理应受到历史的肯定和后人的纪念;有学生认为,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金和宋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统一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岳飞抗金是阻碍统一的行为;也有学生认为,岳飞作为封建将领又有深厚的忠君思想,维护腐朽的南宋王朝,不值得肯定。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对峙。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早下定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三、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改变对历史教学方式的一些认识
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指整个样式的改变,其中当然涉及到方法、手段。但有不少历史教师将教学方式的变革仅仅理解为是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方法、手段而已,从而满足于在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样式的前提下,使用一些新的手段或方法。应该看到,当前所进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指改变过去那种灌输给予和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其中包括了手段、方法的改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時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熟悉,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一、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是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谁对谁错?拿到问题,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学生深钻教材,请教老师。学生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和精选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胆质疑教材观点,在分析、讨论中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如我在讲述岳飞抗金内容时,先朗诵了岳飞的著名词篇《满江红》,然后要求学生对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岳飞抗金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符合中原人民的愿望,理应受到历史的肯定和后人的纪念;有学生认为,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金和宋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统一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岳飞抗金是阻碍统一的行为;也有学生认为,岳飞作为封建将领又有深厚的忠君思想,维护腐朽的南宋王朝,不值得肯定。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对峙。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早下定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三、转变教师的历史教学方式,改变对历史教学方式的一些认识
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指整个样式的改变,其中当然涉及到方法、手段。但有不少历史教师将教学方式的变革仅仅理解为是在教学中变换一些方法、手段而已,从而满足于在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样式的前提下,使用一些新的手段或方法。应该看到,当前所进行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指改变过去那种灌输给予和被动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其中包括了手段、方法的改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時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熟悉,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