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过程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我们要利用汉字的特点,遵循识字规律,创新识字教学方法,变枯燥为有趣,提高识字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识字质量,有效地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一、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应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字。
1、儿歌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永久难忘。平时教学中注意抓住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教学“喜”时,编成“十粒豆豆一口吃”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2、在游戏中识字。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提高。游戏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使之乐意学。我在识字教学教学中经常采认“看口型猜生字”、“组合生字”、“夺宝大闯关”、“找朋友”、“给字宝宝看病”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变换游戏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联想识字。低年级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让孩子们联系一些具体的事例,既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怕”字时,根据这个汉字的结构特点,我指导学生联想记忆:“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教学“烟”字时,让大家想象爸爸抽烟的情境,学生明白“因为有火点燃才会冒烟”。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小故事,把一个个抽象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
二、 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地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三种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1、汉字本身的规律。汉字本身的规律就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从字面理解,图像识别意义上来说对儿童智力具有深层价值。在识字的起始阶段,指导儿童学习象形字和会意字时,就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粗浅地渗透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要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掌握这些规律。
2、儿童的认知规律。识字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能否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并达到熟练程度。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此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复杂性的学习开始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继而达到稳定前进阶段。根据这一规律,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插图、实物、教具,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识字,但这种识字主要是无意识字,我们要运用多种感官(口念其音、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把无意识字和有意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3、语文学习的规律。长期以来,还有不少教师仍然实施的是“先识字,后读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塌腰”现象。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一切感知方面的学习,需要有相应的正常的感觉分析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把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在识字中分“三步走”:一是初读课文侧重字音,要用多种方法读字音;二是再读课文侧重字义,要用多种方法解字义;三是总结课文侧重字形,要用多种方法记字形。
三、 拓展识字途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标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目标,如果识字教学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街頭广告牌、书刊杂志、食品包装袋、电视动画片,这些可以成为孩子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就成了他们自己喜爱的“课外识字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是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里指导孩子制作了“课外识字袋”。让父母将每天孩子认识的字写在一张卡上,孩子还可以自由地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装进袋里。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教学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一、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应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想象。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字。
1、儿歌识字。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永久难忘。平时教学中注意抓住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教学“喜”时,编成“十粒豆豆一口吃”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2、在游戏中识字。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提高。游戏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兴趣,使之乐意学。我在识字教学教学中经常采认“看口型猜生字”、“组合生字”、“夺宝大闯关”、“找朋友”、“给字宝宝看病”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变换游戏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3、联想识字。低年级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让孩子们联系一些具体的事例,既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怕”字时,根据这个汉字的结构特点,我指导学生联想记忆:“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教学“烟”字时,让大家想象爸爸抽烟的情境,学生明白“因为有火点燃才会冒烟”。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小故事,把一个个抽象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
二、 掌握识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地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三种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1、汉字本身的规律。汉字本身的规律就是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从字面理解,图像识别意义上来说对儿童智力具有深层价值。在识字的起始阶段,指导儿童学习象形字和会意字时,就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粗浅地渗透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要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掌握这些规律。
2、儿童的认知规律。识字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能否使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并达到熟练程度。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此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复杂性的学习开始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继而达到稳定前进阶段。根据这一规律,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直观形象,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插图、实物、教具,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识字,但这种识字主要是无意识字,我们要运用多种感官(口念其音、耳闻其声、目观其形、心通其义)把无意识字和有意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3、语文学习的规律。长期以来,还有不少教师仍然实施的是“先识字,后读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塌腰”现象。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一切感知方面的学习,需要有相应的正常的感觉分析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把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在识字中分“三步走”:一是初读课文侧重字音,要用多种方法读字音;二是再读课文侧重字义,要用多种方法解字义;三是总结课文侧重字形,要用多种方法记字形。
三、 拓展识字途径,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标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目标,如果识字教学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街頭广告牌、书刊杂志、食品包装袋、电视动画片,这些可以成为孩子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就成了他们自己喜爱的“课外识字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是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渐渐遗忘。因此,我在班里指导孩子制作了“课外识字袋”。让父母将每天孩子认识的字写在一张卡上,孩子还可以自由地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装进袋里。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教学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