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大师祖的触动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郑哲敏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专家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交流访问的我兴趣盎然,希望进一步了解郑哲敏的相关信息。原来,他竟是我的“双料”大师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师从钱学森先生获得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我现在正跟加州理工学院Kaushik Bhattacharya教授在机械工程系Thomas Lab进行科研训练,也常常到对面的航空系Guggenheim Lab上课、听讲座。
  加州理工学院占地面积不大(124英亩,约为50公顷),学生较少(1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走上半个小时就能把学校“览”个遍。虽然我与郑哲敏院士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时间相距六十余年,但是他曾待过的Guggenheim等实验室在这些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回清华前的一个月,我激动地在网上搜索郑哲敏的相关资料,翻阅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驻足于Thomas和Guggenheim Lab的每一寸土地……
  思索、感悟他的学习科研历程。
  求学路上“要跟大牛”
  郑哲敏院士非常“幸运”。
  1948年,郑哲敏院士凭借努力,考上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钱伟长、李辑祥等介绍他去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一年后,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又“幸运”地师从钱学森先生,研究弹性固体中的热应力问题。除了导师钱学森先生经常给他介绍科学方法心得外,郑哲敏还有幸参加各个相关领域大牛的课堂,并直接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比如,他曾与豪斯奈尔做过抗地震方面的工作;与瑞奈研究Benard胞格现象。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容纳“世界级别”、“超级”、“大师”的神奇地方(截至2005年,加州理工学院共有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32次诺贝尔奖),郑老师有机会聆听冯·卡门、泰勒和冯·诺依曼等大师的报告。耳濡目染和多方实践,使他对“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为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精髓,有深刻的体会。
  由“钱学森——郑哲敏”师徒关系,让我不禁想起学界俗语“要跟大牛”。
  古往今来,类似这样的师承关系,且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牛”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冯·卡门的老师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巨匠普朗特。冯·卡门又将应用力学的思想带入美国,我国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和周培源等,都曾在冯·卡门门下学习、工作过。当年,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后,冯·卡门常常欣喜于钱学森惊人的才华。冯·卡门创建喷气推进研究所(JPL)、二战末期飞往欧洲考察德国真实科学水平、审查德国著名火箭专家等时,都带着钱学森。这些经历为钱学森回国后,发展中国导弹事业提供了帮助。在清华时,郑哲敏由钱伟长先生指导,学习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后又在加州理工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生,并在钱学森回国后不久,也辗转回国。钱伟长专门在研究室设立了新专业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担任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后又领导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钱学森回国后,组创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技人员。他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促进爆炸力学学科的诞生,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老老实实”含义深
  从清华大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并不是“幸运”的馅饼天上掉下,不断地砸在郑哲敏的头上。我感动于郑哲敏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气和能耐住寂寞忍受吃苦的决心,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一直不断取得进展。虽然我无缘直接成为郑老的学生,但是不论在清华大学,还是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我同样感悟到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种朴实无华、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清华大学,我幸运地加入“力学牛人”郑泉水教授的研究组。入组前,我的想法是好好干活,争取尽快发几篇小文章,为保研或出国做准备。后来,郑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曾“十年磨一剑”研究张量分析,获得了非常杰出的成果,现在,他积极投身微纳米力学、界面力学。每周,他都与我们讨论科研进展,不论多么忙都会亲自指导我们修改论文。为了让一篇论文达到满意效果,他曾与我一起来来回回修改了50多遍,并进一步分析预测未来将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郑哲敏院士曾说过的一句话:“要看得远一点。”搞科研,眼光一定要放远,只做些无关痛痒的工作,只满足于发几篇文章,真的会鼠目寸光,这辈子大概是不会做出太优秀的工作。
  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大家平时功课、科研都非常忙,在课上、课下和其他时间,相互之间的讨论非常多。我经常出现作业不会做的情况。这些作业一般是教授亲自出的题,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类似的题目。于是,我开始参加每周的助教答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的情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同学都来了。每周的作业都关乎到最后的成绩,助教不会直接公布答案和做法。这样一来,大家积极地讨论,提出种种思路。虽然只是一次很平常的答疑,但是,一起讨论会帮助我梳理一遍知识体系,大大加深了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产生更多新的想法与解决办法。
  还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通宵赶论文,凌晨3点多我要走时,发现图书馆里还有不少同学在学习。当我回到研究生公寓,很多房间依然亮着灯。在我的身边,室友们常常凌晨四五点钟才睡觉,早上八九点钟照样起床。他们这样熬夜,主要是忙于学习和赶作业。这种压力可能迫于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高的博士毕业标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们非常nice,一点儿都不push学生。学生可在入学后半年至一年间,选定导师,以及未来几年希望研究的课题,可谓非常自由。但是,崇尚自然科学真理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人的心态和想法,让大家“自愿”接受这种颇具压力的学习科研作风。尤其是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小规模的学校,经常在上课或走在路上,大家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抬头不见低头见”。有这些院士以及其他优秀教授上的课,一听就知道他们真的对知识熟稔于心、对做科研“老老实实”,学生也自然听得给力。   在清华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我都深深体会到“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的含义,而郑哲敏院士更是把这句话贯穿于其一生。他的许多学生都曾讲述郑老年近90,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他80多岁住院输液,却仍不耽误给研究生辅导论文……正是这种“老老实实”,让郑哲敏院士锤炼了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深厚功底,以及敏锐的力学洞察力,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他能很快抓住关键的力学问题。
  “时代命脉”吾辈要把握
  思索、感悟郑哲敏院士的学习科研历程时,不禁想起导师郑泉水教授对我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一个人成功与否,做出贡献大小与否,很重要地要看你在做什么领域(内容),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命脉,并进一步扎扎实实有所作为。
  选择力学和回国,郑哲敏院士都把握了时代命脉。
  像钱学森先生当初选择研究火箭一样,郑哲敏院士选择了爆炸力学。爆炸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我国力学界前辈钱学森、郭永怀命名、倡导的一门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力学分支学科。从那时起,郑哲敏投身于爆炸力学,在研究解决爆炸加工、爆破、核爆炸、穿破甲、爆破安全、高速运动的稳定性,以及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等应用问题中,对创建和发展这门学科做出了贡献。他遵循现代应用力学学派的传统,以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己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应是以基础性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所,它的选题应该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高水平地、创造性地满足这一需要。”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开发近海采油工业,郑哲敏注意到能源短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认为力学家在这方面应该大有可为;郑哲敏十分重视固体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他认为,随着当代数值计算能力的加强,固体力学应当更加重视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正是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命脉,他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非凡成就。
  不论是钱学森,还是郑哲敏,都冒着阻挠毅然回国。虽然美国的科研水平更加先进,美国的生活更加舒适安逸,他们却明白祖国需要自己,因此,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作为在读的大学生,有时会感觉“以身许国”、“奉献一生”等字眼过于理想化,但是,像郑哲敏院士一样的很多前辈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钱学森甚至怀抱以身许国的决心说过:“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所以,也只 有在出国后当我注视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榜上一位又一位中国人名字(周培源、钱学森、林家翘、冯元桢……)时,不自觉地热泪盈眶,真正感悟到一句“老话”的份量:“今日我以祖国为荣,明日祖国以我为荣。”
  当今,中国正快速发展,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技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在众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依然落后。中国的各个领域都依然迫切需要人才,这种需要里面充满了各种机遇。
  这就是时代命脉。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又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132大教室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你们知道费米是谁吗?”一位带着眼镜,穿着黑外套的老师向台下的同学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他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00号化学元素镄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和第一个反应堆的故事……”  你能想到吗?这位侃侃而谈的老师竟然是来自核技术与核创新专业的大四学生韩旭。从2012年起,哈尔滨工程大学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
钱学森之问一直萦绕在人们耳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高校制订的学生学习量太重,  即学分要求太多,学生被拉入范式陷阱,影响了创造力发展。  这是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老师的回答。  卢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20年。  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晓宇、朱红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调研中,  
他应该是在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后开始环球之旅的,家里的财富支撑了他的梦想。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有年轻人正如他这样漫游世界。国庆期间中国游客爆买团“攻陷”东京等地,说明一个相对富裕的阶层已存在,至少其中一些家的孩子有条件实现走遍世界的梦想。而像游学、短期出境游等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以前台湾留学生大批奔赴世界各地,如今大陆留学生也遍布全球。甚至有人认为高考状元并非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去了世界名校。 
四年前,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安这所闻名全国的理工科大学时,  还曾信心满怀地畅想着自己将会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爱情。  然而,天不遂人愿,智商超群的我却情商愚钝,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屡屡碰壁。  毕业前,想想我的校园追爱经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大一:狼狈逃走  挤过高考的独木桥,终于考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入学第一天,就听师哥介绍说,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达到了惊人的7:3,可谓
2014年1月28日晚10点,我随着人流从离家十几公里的高铁站下车,这个火车站几年前刚在本市开通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个轻工业和小商品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有许多老人却是一辈子没坐过火车,那年坐火车出行的旅游项目简直火到爆。  小姨在出口处等我,每年回家,接我的必是小姨。她驾轻就熟地开车,告诉我今年从A城区火车站到B城区又新开了一条大路,可以更快到家。沿着港口边的大路,汽车在雾霾中穿行,我们正感叹
2015年3月18日,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被一纸声明宣告了关闭的命运,  裁员人数350人左右,引起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抢人大战。  近日,随着沪指攀升至七年来新的高峰3700点,股民尽情享受着牛市呼声中的饕餮盛宴,而另一件事情也与股市同疯,轰动着中国互联网界和人力资源界——成立于2009年6月的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于2015年3月18日被一纸声明宣告了关闭的命运,裁员人数在350人左右,这样的裁员信
人际关系只怕从未经历过网络时代这种尴尬:远近亲疏都要以关注或不关注的方式向对方明示。最近有些朋友在讨论“绝交”这个话题,我笑道:“绝交”二字何等郑重其事,若不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大变,哪里用得着公然绝交?大部分情况下,看一个人越来越不顺眼,只需默默疏远之就行了,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你找我时我永远在忙,无意中遇到就甩一句:我有事先走了。  如此不绝之绝,交而不交,才是我们清理人际关系的常态。对方浑然不觉自
账号:人人网主页 青团子  描述:苏州大学“青团子”团员志愿互助维权平台的官方主页。青团子建立3年来,解决了700余条同学诉求。  “水瓶门”催生青团子  说到青团子的建立,苏州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沈星彤提起了2010年夏天的苏州大学“水瓶门”。  2010年之前,苏大老校区的宿舍是没有安装空调的,10个人一间的宿舍,每到夏天,头顶上仅有两台吊扇在吱呀吱呀地转着带来点微弱的凉风。那时苏大还有熄灯和断
我有一项颇让自己得意的特长,就是认路的本领。哪怕是从没去过的城市、从未住过的酒店,只要让我看一下地图,我就能准确无误地把车开到目的地。这个特长虽然不够资格上《最强大脑》,但也足够拿出来在朋友面前显摆一下了。有一次在郑州打车,快到住处时我对出租车司机说:“您得去前面绕一下,酒店门口那条路好像是单行线。”司机说,他开了那么多年出租车,都没注意那条路什么时候变成单行线了。而他一定更不会想到,彼时距离我第
这是大连理工大学学生记者团与舞蹈团的一次合作:  舞蹈团翩翩起舞,记者团用镜头定格校园里这些青春跃动的身影。  爱母校就是这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