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去看了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应该是在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后开始环球之旅的,家里的财富支撑了他的梦想。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有年轻人正如他这样漫游世界。国庆期间中国游客爆买团“攻陷”东京等地,说明一个相对富裕的阶层已存在,至少其中一些家的孩子有条件实现走遍世界的梦想。而像游学、短期出境游等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以前台湾留学生大批奔赴世界各地,如今大陆留学生也遍布全球。甚至有人认为高考状元并非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去了世界名校。
  1990年代,家庭普遍经济不那么富裕,年轻人也是可以留学的,不过只是好大学的好学生们有条件,他们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同时得到奖学金。当年顶尖大学的研究生一进校还要和学校签协议,保证不中途退学去留学。那时候去美国留学很令人羡慕,主要能在四个方面获益:专业学习上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开阔眼界,获得国际视野;有机会留在当地工作,获得好的收入;还能拿到一笔相对当时国内算是丰厚的奖学金经济收入。有位同学是研究中国一位思想家的,硕士毕业拿到哈佛的奖学金,去那里继续研究这位思想家。他每年的奖学金有1万多美元,在当时国内看起来就是巨款。一位朋友听说后开玩笑说,不知道这位思想家自己在国内能不能挣这么多。
  如今,付得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后,留学不再是少数人的机会,现在可说是大众留学了。不过也有人认为:可以不留学。因为上面所说的留学的4个好处,对现在有的年轻人来说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为家境好,他们不需要考虑靠奖学金挣钱;专业学习,国内名校很多也不差,还能积累校友同学的人脉;国际视野,即使不留学,也完全可以通过交换、游学、实习和旅游等获得。留在国外工作,会失去国内飞速发展的机会。事实的确如此,那些出国留学工作多年的人,有不少就错过了国内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大好机会。留在国内的同学买了房,升值翻了好几倍,要是买几套房呢,简直羡慕死国外还在艰难还房贷的。国内最顶尖之一的高校,曾对几千名校友做了一个调查,得出结论,毕业后前15年,出国留学的在事业和生活上比留在国内好,但15年后,就看着国内的绝尘而去了。想想很容易理解,在国外是给人家打工,是“普通劳动者”,上升通道很容易就遇到天花板和玻璃门。
  在现实中,不留学的事情已经在发生,本刊前几期就刊登一位考上清华的硕士,父亲希望她去美国留学,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资金,而母亲则认为没必要去留学,清华更好,理由和我们上面说的相似。
  留在国内读研读博还有一个好处,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前两年,一位在国内顶尖大学的同学对我说,因为好学生大部分都留学去了,不管是自费还是公费(公费的资助力度也很大),他们招的博士生质量下降严重。他很忧心,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是好大学的指标之一,这样怎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就想,如果一个好学生留下来读博士,老师们应该会把更多的指导放在他身上,可能比留学学得更好。
其他文献
成“死档”很受伤  我是福建人,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一家国企工作,所以户口、档案都调到了这家国企,并签订了3年的就业合同,附加条件:如果提前离职就要赔违约金,否则就扣押档案。工作后发现,在这家企业工作整天没什么事情,工资也不高,20岁干60岁人的工作,深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很想换个工作。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我平时就上一些招聘网站试着投简历找相关工作,不到半年就找到了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是在国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告别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海子从1983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一直到1989年,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在法大昌平校区的家属院内。他生前曾担任学校345诗社的指导老师,与法大多位老师有过来往。海子去世后诗歌整理成集,陆续出版,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会新闻部在海子25周年祭日之际,联系采访了当年海子的故人,造访海子在法大的故居,缅
我爸是个很严格的人,曾经当过老师,总爱对我说教。我妈则是很随和的,我的一切要求,她都很纵容。正是这样对比鲜明的他们,才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爸爸的儿子  我还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事,但知道爸爸是个官,有很多的朋友。我的叔叔们是做生意的,他们几个大人都很好面子。  我的老家茂名有个新年习俗,叫“年例”,意思是“一年一例”。在这一天,村子里的各个家庭都会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到农村的家里大吃一顿,庆祝新
女生困惑多  作为女生我的困惑比较大,尤其在择业的时候,矛盾很多。一方面我想谋求自身发展,因为骨子里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另一方面又不想彻底抛开家庭,因为我真的需要一个正面力量来支撑我。这种矛盾困扰我很久,也非常影响我的择业过程。此外,学理工科出身的我在保送到中科院读研之后,对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比较失望(就国内而言),但是具体到实际问题上,这方面的背景又是我的优势,我怎么才能利用我的优势跳出这个圈子呢
姑且称他们是大学赢家吧,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功利,  他们自己也未必喜欢被这么叫,仅是取其中的意思。  说他们是大学赢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我刊主办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获奖者或提名者。  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10年,教育部等单位作为指导单位,是一项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活动。  每年有几百所大学将最优秀的学生推荐来,他们是各个大学的一张张名片。  而能从几百人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入围前20提名,成为
双十一全民购物大狂欢之后,我的好友跟我视频,美滋滋地向我晒起了她网购的一大堆战利品,在学校的宿舍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好友无不遗憾地跟我说:“你们英国那儿太落后了,连双十一都没有,要是在国内,我还能帮你囤几包卫生纸。”其实我的内心在窃笑:亲,虽然欧洲没有“双十一”,但我们还有一年两度的打折季呢!  黑色星期五四百米长龙  如果说,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欧洲大陆,有什么能够让宅在家中的中国留学生们走出家门去
我的作业——只算英格兰籍球员进球的英超积分榜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是的,《纽约时报》发表了我的期末作业。  本学期,我选修了数据新闻学(Data Journalism),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HTML/SCC/JavaScript代码来编写具有新闻价值的多媒体报道,且制作成网页。在网页中同学们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动画、互动图表等对新闻内容加以阐释。教授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的,具有新闻价
北京,三伏天,下午六点依旧热浪滚滚。孟德俐结束了一天的实习,从理想国际大厦走出,正是晚高峰的拥堵时段,一辆运通110从眼前开过,加入北四环上的车龙阵,这辆公交是她回学校最便捷的工具。孟德俐并没有在站台上等车,她奔跑在人行道上,汗水很快打湿了她的短衣短裤。没过多久,孟德俐就超过了那辆运通110。从实习地到学校,4公里,乘坐公交需要40多分钟,她跑了20分钟。对孟德俐而言,最便捷的工具是她的双脚。  
又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楼132大教室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你们知道费米是谁吗?”一位带着眼镜,穿着黑外套的老师向台下的同学故作神秘地眨了眨眼,“他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00号化学元素镄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和第一个反应堆的故事……”  你能想到吗?这位侃侃而谈的老师竟然是来自核技术与核创新专业的大四学生韩旭。从2012年起,哈尔滨工程大学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
钱学森之问一直萦绕在人们耳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高校制订的学生学习量太重,  即学分要求太多,学生被拉入范式陷阱,影响了创造力发展。  这是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老师的回答。  卢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20年。  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晓宇、朱红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调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