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灵犀一“点”通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Mous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由学生做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缄口不言,从此可以垂衣拱手,充当“看客”,充当裁判。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绝不能失语,恰恰相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困惑时,或是课堂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应当仁不让地站出来,及时切入,进行鲜明的、精当的、有效的点拨。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点拨;鲜明;精当;适时
  一直以来,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一定的误区。既然高效课堂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学生“生命的狂欢,人生的彩排”,于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缩手缩脚,缄口不言,唯恐一开口就回到了传统课堂的老路上。尤其是崔其升校长拿毛巾堵教师口的做法,以及盛行一时“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的论断,更被视为同传统教学“传道授业”的最彻底决裂,这种做法,作为课堂改革的最彻底性,一度被奉为圭臬。诚然,“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矫枉未免有些过正了。我校“四环节生本”(自学环节—问题环节—互学环节—检测环节)高效课堂,在坚持高效课堂理念不动摇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不惟模式”“高效课堂中融入经典元素”“教师高位点拨”的观点,大有正本清源之效。高效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两者不可偏废。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质疑问难,但不能是虚假的繁荣。高效课堂中的老师,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垂衣拱手,充当“看客”,充当裁判。教师绝对不能失语。恰恰相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困惑时,或是课堂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应当仁不让地站出来,及时切入,进行有效的点拨。可以说,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体现,乃至教师的素养和功力,全在于课堂上适时恰当的点拨。
  教师的点拨首先要观点鲜明,教师不置可否,甚至闪烁其词,其实比“灌输式”更为可怕。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赞赏要适度,要具体说出理由,怎能一个好字了得?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信服。尽管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见仁见智之说,尽管教师的见解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应在课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亮出自己的观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亲其师,信其道”。说简单点,就是看你的见解能否让学生折服——“于我心有戚戚焉”;你的点拨,是否会让学生有种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启迪顿悟。
  教师的点拨要精当,不能总是简单地重复或整合学生的观点,这样看似民主,尊重学生,实则是缺乏高位指导的体现,和学生处于同一层面的点拨要避免,学生仍然无法理解的点拨是无效的,只有能使学生获得启迪的点评才是精当有效的。在这方面,我们不妨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汲取智慧,《侍坐》(《论语》)中,孔子先是和蔼地对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是年长的,就放不开,“盍各言其志”。俨然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人如沐春风。而在三人表明自己观点后,孔子没有放任自流,而是表明态度或一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持己所学,陶铸群伦。很显然,孔子对子路的观点是不以为然的,对他的轻狂是略有微词的,而对冉有的观点大体上是同意的,对曾点则是极力赞赏的,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因为曾点处世谦逊低调,描绘了很具体的儒家理想社会蓝图,这正是孔子梦寐以求并为之毕生奋斗的。这一授课片段,不妨可看成是高效课堂最生动的图景:创设良好情境,体现对话争鸣,真正以人为本。“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肯定要比学生丰厚,因此教师应当仁不让,有时应以师长自居,要不,还要老师干什么?诚然,教师不能独享言语霸权,但不等同于放弃言语权和丧失主导地位。
  教师的点拨关键在于适时相机诱导,循循善诱。什么时候该点拨?一是“发现肤浅的学”,学生陷入无谓的争论时,教师要果断出击。由于目前很多班级课堂上学生展示质疑表现、得分情况和学业考核、过程管理直接挂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十分踊跃,课堂上有时会呈现虚假的繁荣,有温度而没有深度,用嘴巴思考而不用大脑思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喻极其肤浅)。学生不深入思考,专门吹毛求疵找茬儿,课堂上,质疑书写、错别字、标点符号等。本是砥砺争鸣的思想殿堂,竟然沦为“回字有几样写法”的雕虫小技,沦为说文解字的文字游戏。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切入,进行点拨诱导,使课堂不至于驶离正常的轨道。二是学生产生争议、疑义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一种积极思维状态,是“行至水穷处”时的一种困惑状态。此时,他们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略加点拨,学生便能豁然开朗。但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自己咀嚼作品后再吐给学生,否则是索然寡味的。此时应该是设置一定情境,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感受,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和广处,使学生登堂入室,揽九天明月,撷深海珍珠。
  点拨什么内容?基础知识不应点拨,需要点拨的主要是理解类、鉴赏类、评价类、探究类的问题。
  教师在点拨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和广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般可采用追问的方式,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可采用类比、对比的方法,延伸拓展,举一反三,加深印象;也可引导学生来条分缕析,归纳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总之,学生的发言,不乏独到的见解,但往往是零碎的,表达也往往是不太准确的,这就需要教师整合、分类,精当地提炼,就会有点铁成金之功效。
  (作者单位 湖北宜昌远安县鸣凤镇飞龙路23号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智力发育、身体发育迅速,对学生思维、学习方法的引導和调整显得非常重要。由此需要重视小学二、三年级数学衔接教学,以完善学生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自尊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学习能力衔接这几个方面探索了小学数学二、三年级衔接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综合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基
摘 要:简单谈论了聆听几位教师的评优课后的感想。总体感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风格;理解;感知  2012年11月28至29日,我利用两天时间,有幸聆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的七位数学教师的评优课——《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上法,不同的听课,交织在一起,有了对比,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为
摘 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语感应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并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增强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语感;方法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一、新课改下以教学案例探究思想政治趣味课堂的必要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科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新课程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虽比传统思想政治课堂的结构更优化、更合理。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自己准确地定位,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却轻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重“过程”与重“形式”混淆了,出现了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通过老师多次观摩、研究、探讨和践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我也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好的做法。  一、自主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敢说话、会说话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
摘 要: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新课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诵读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试、示、释。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能力;诵读能力  一、试,即试探、尝试  现在的学生离文言文较远,所以在心理上对文言文有畏惧感,但同时又充满好奇:之乎者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去“试”:试着读一读,感受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文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的公共场所,学生学习是在这个公共场所里集体性的生活;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在这个集体生活里,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小学作为最基层的教育机构,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就是——预防教育,警钟长鸣。  学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艺教育,但是不可忽视、常抓不懈的还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到
摘 要: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堂管理同样是课堂顺利进行以及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针对城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的各种现象,着重研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对城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常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摘 要:新的历史时代呼唤新的历史教育。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强调时代性和世界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洞察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脉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交汇点;时代性;世界性  当前的历史教育处于由旧课程到新课程的交汇点上,处于由旧式的应试教育向新式的素质教育转变的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学习需要具备严密和严谨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拟从化学用语、书面表达两个方面阐述规范化学用语的若干做法,借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规范语言;化学用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发现,学生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描述实验现象不严谨,这不仅成为他们学习化学的障碍和考试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