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来源 :资源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lig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黄淮海平原2017年的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小农户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冬小麦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①小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中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的差异较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集中在70%以上的水平,而小农户集中在10%~30%的水平;②结合各个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可知,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均有一定的提高空间;③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农业收入占比、用水成本和是否采用灌溉技术等因素对所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都会有正向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户的年龄、灌溉面积、灌溉设施等因素能够影响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但是对于小农户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无显著的影响.小农户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对象.加快传统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等措施有助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证明“三点共线”是近几年福建中考及各县市期末考的热点,不少学生对这类问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因此失分较多.文章归纳了初中证明“三点共线”的常见方法,并列举案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三点共线”问题,以及提出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数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概括能力的最好平台,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最好载体,通过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居民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良性互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投资视角,从理论角度阐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如何通过投资结构变化影响环境效率.研究表明:①在影响机制上,受环境规制、投资回报、清洁技术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伴生的消费偏好改变将引起投资结构变动,并进一步作用于环境效率;②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不仅对环境效率会产生直接正向影响,还会
之前笔者参与了浙江省“9+1”高二联考命题工作,命制了一道直线与椭圆的问题,结果学生的解答情况很不好.今年,一次高二校考中使用了这个题目.尽管考试的对象变了,但测试的结果还是不理想.解答正确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生虽然思路正确,但普遍不能将解题过程进行到底.这说明学生对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对解析几何中算法的设计、选择、优化能力偏弱.为此,我们针对此题进行了专题教学,通过不同解题策略的探寻、实施、反思和比较,让学生体会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内涵——倾向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1],在问题解决的过
期刊
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 表明:①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②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庞大的电价累计补贴缺口对可再生能源行业和财政支出造成巨大压力,研究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收支平衡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电价补贴退出背景下,本文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3类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第二、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用电量,核算可再生能源电价理论补贴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分析电价补贴收支平衡情况.结果 表明:①2025年可完成电价累计补贴缺口的偿还,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达到收支平衡,并有253.47亿元的补贴盈余,之后电价补贴盈余不断增大;②从20
中国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放在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煤炭资源是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编制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加强煤炭资源科学管理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外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以及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指导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时存在报表体系不统一、资产估值方法不明确、负债核算内容与方法不完备等不足;进而从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特征、勘探开发条件、价值认定与相关能源统计体系入手,厘清了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双层归因分析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并针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零值与负值问题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结果 表明:①中国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是由于满足资本形成需求而产生的,资本形成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强度是全国能源强度的1.2倍以上,而消费的隐含能源强
中国结构性缺水和资源型缺水“双缺”现象共存,亟需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选取“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重属性约束下的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投入变量,构建无需强制性调整环境因素和统计噪音影响的RAM-SFA-RAM组合效率测度模型,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03-2017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①选取三重属性约束下的水资源承载力测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更贴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中国水资源承载力在研究期内具有稳步增长态势,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分布格局;②环境规制因素对投入变量过剩松弛和产出变量不足松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能源密不可分,研究水和能源两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流通特征,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地区水与能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创建资源网络模型,从水资源-能源的双重节约和双向节约的新视角发掘资源网络特征.结果 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相关要素资源网络具备小世界性及无标度性,网络中关键部门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整个网络.②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因具备较大点强度而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的双重节约作用显著.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