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以情激情”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重视,要想培养出新时期国家需要的人才,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显得非常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以情激情”谈谈认识。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以情激情 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知识教育、感情教育的统一,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感情教育的历史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的躯壳,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谈何能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以情激情”,努力探索和实践“以情激情”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统一,创造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那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呢?
  一、用真情触动学生
  世间万种情,唯真情最感人。历史要教师情真意切,才能触动学生内心,学生才会深信不疑。历史教师唯有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心灵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从而使学生感情变得更积极、更健康、更高尚;理念变得更充实、更崇高、更坚定。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情,自己就必须有真情、动真情、用真情,把自己的真情融入实际历史教学中,从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灌溉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真情从哪里来?从实践中,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感悟和体验中来,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实践并为之感动,才能产生真挚而高尚的感情,进而把这种深情倾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深切的感情会自然地、真实地、合乎情理地流露出来,并作为感情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经过体验、感悟、回味,就会使心灵得以净化,使感情获得升华。
  二、用真理引导学生
  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如何让学生动情,如何让学生的思想获得升华,关键看老师能否做到“以情入理、融情于理、情理交融”。例如:在学习《孝文帝改革》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分析了孝文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他们是骑着马背打天下的,他们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落后、野蛮、彪悍;但当他们南下逐步占据中原地区后,为什么要一定程度地放弃自己本民族的东西而向中原学习呢?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呢?他们是强盛的民族,为什么战胜的民族却要学习被打败的中原民族呢?学生有情而思,带情而思,结合自己的认识认真研讨,踊跃发言。看着学生积极学习的劲头,我结合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进行阅释:先进的民族被落后的民族征服,最终是被先进民族的先进的文化征服。这就是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唯有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学生才会有怅然释怀的轻松,才能体会到历史的巨大力量。
  三、创设情境
  好的内容还要以好的形式表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置于这种情境之中,以便教师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感情体验和共鸣,从而使知识得到深化,感情得到升华。常用哪些方法创设情境呢?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借助文学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心灵的外衣,是感情的使者,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运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语言,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和教师自己的感情,才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辅之以恰当的动作,使老师要表达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渲染和烘托,就会使学生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得到增强。通过这些手段创设情境,不但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自党运用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借助歌曲创设情境
  不管是通俗歌曲,还是民族歌曲,好歌一方面为学生所喜欢,另一方面,运用学生耳熟能詳的歌曲自然能创设出意想不到的授课情境,也可以使过时、陈旧的历史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个问题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在松花江上》,在讲“抗日战争”这个问题时,我播放《黄河大合唱》《国歌》等歌曲,随着节奏变化,倾唱民族危亡的危机感、使命感、救亡感。学生既感到历史教学新颖,又感悟了歌曲在战争年代的独特作用,领略了意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历史理智与情感。
  (三)借助生活教具创设情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生活教具的使用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历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恰当地使用一些平时看来似乎不是教具的教具创设意想不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我就顺手拿了讲桌上的一支粉笔,先给学生说了粉笔的生产知识,迅速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了过来;然后我开始问学生如果这支粉笔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支粉笔如何社会化大生产呢?又是怎样引起生产粉笔过剩的危机的呢?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一连串的发问,使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思考和探讨。并借助多媒体投影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从深层次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从而寓生活于学习中。
  总之,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导向,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学生来说,自己的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才最重要的。教师的教学关键在于能不能以自己的感情触动学生,使二者达到水乳交融的至高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废液管理的现状,论述了化学实验室废液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并指出了废液必须经过有效处理,才利于保护环境。  关键词: 高校化学实验室 化学废液 处理方法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验证科学理论、训练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验实训基地;是教师进行产学研的重要场所[1]。在实验过程中,虽然产生的废液数量少,但种类较多,且大多数是有毒、有害
摘 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思想、重理论等特点造成了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要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寻求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主要问题 应对策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思想性、时代性强,又是理论性科目,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
摘 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韵美 语言美 意境美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教学目标: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辨认角;通过让学生经历使用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突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作者在中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把学生喜爱的一系列与童话有关的活动运用到学习中,在开展与“童话”有关的活动时,巧妙加入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如朗读童话、讲述童话、表演童话、创作童话等,较好地实现了“在语文综合性学
摘要: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科学地设计作业,科学地评价学生,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减量却增效,使学生乐学善思,树立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这就好比登山,减轻行囊,掌握技巧,方可更快看到无限风光。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减负 增效  时下,
摘 要: 中西跨文化交际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如文化霸权主义、欧洲中心论等,其根源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要消除这些弊端,使中西文化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必须用中国的和谐主义图式指导跨文化交际教学,指导学生建构起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图式。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 和谐主义图式 人类中心主义图式  一、引言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法国比较文学
摘 要: 本文从小班化视角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模块式开发构想,对小班化教学、模块式课程的背景、意义进行了介绍,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模块式开发的深层意义,突出描绘了英语语言学习过程的育人目的性,构建了简便易行的课程实践框架。  关键词: 小班化 模块式 英语课程开发 义务教育阶段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迅速提升,人们对英语学习已不再停留于应付考试的初级现实需求。特别是近两年各地
一、教材简介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口语话题,旨在通过实践加想象启迪学生想象,发散思维,放飞梦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2.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主动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在交流中提出意见,展开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自学能力    一、预习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