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操作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
  
  一、阅读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一)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做准备。例如SEFC B 2A Unit 19,The Merchant of Venice。首先,我利用PowerPoint展示了一张莎士比亚的头像,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 Who is this man?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3 What nationality is he?
  
  4 When did he live?
  
  5 What did he write?
  让学生思考,对作者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导入课文。
  
  (二)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情节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教过的生词和习惯用法、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The Merchant of Venice之后提出问题:Who acted as the judge?Did Bassanio know this?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
  
  (四)复读(Re-reading Act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知识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听说活动——深化理解和运用
  
  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应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二)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遵循新课标精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本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是对那种不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有力冲击。可是,学生是自主探究了,教师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把自己置身于
摘 要: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河西走廊的教学在基础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河西走廊是观察地貌类型、认识干旱气候、理解垂直地带性乃至学习人地关系演变的典型区域。文章针对目前中学地理研学旅行中常见的教学主题不明确、初高中研学旅行同质化等问题,结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取河西走廊具有代表性的研学地,从研学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设计初高中梯度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旨在提升中学研学旅行的教学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根据我校存在的学生生源差、学生基础薄弱、认知水平低、知识匮乏、学习厌倦等问题,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在地理兴趣教学方面的拙见。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新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我就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Reading”、“Task”、“Project”、和“Self?鄄assessment”四个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自主学习在“Reading”中的体现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文章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频、动画为一体,具有表现力丰富、知识容量大、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还不能普及,即便在大中城市也不可能每节课都用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占重要位置。那么在教室上课,板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地说,
春节假期结束了,和往年一样,浩浩荡荡的返京客流高峰,再次涌向北京各大火车站。实名认证为新京报记者杨万国的一条微博,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杨万国在微博中说:深夜12点,北京西站还有上千人排队打车。但每辆出租车进站还被收费一元,无任何收据。  北京最早开放出租车调度站的是“三站一场”。所谓“三站一场”指的是永定门火车站、北京站、北京北站以及首都国际机场,现如今,永定门火车站已经改建成为北京南站,北京北站
一、明确目的,理清思路,加强研究      1、明确复习目的。目前中考英语试题在重视英语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和篇章阅读能力考查。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能力的测试不可避免地要结合对知识的测试,这是对学生积累的系统化、灵活化知识的测试。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发展英语运用能力做准备。   2、转变教学观念,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教师要认真
自2009年始,《历史教学》编辑部征集“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思路的教学设计”,并陆续刊登了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解读文章。该设计通过故事和材料,丰富历史事实,丰满历史人物,让学生“神入”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想象和思维,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也更有实效。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面对纷繁的历史故事感到难以取舍。那么在此模式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故事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看”就是“听书”,以为能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要真正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重复朗读。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还原口头语言。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
一、考点说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考点是考试大纲在教材主干知识点外补充的一个知识点,但它与教材很多知识点相衔接,因此这个知识点成为高考常考考点之一,是我们备考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考试中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考题题型主观题与非主观题均有可能,但大多会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入题。    二、本考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的主要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