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汉语拼音教学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在以往大纲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目标:不再要求直呼音节;在教学策略方面,要求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式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努力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和语境。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找寻知识点之间的规律,一举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以教学j、q、x的拼读规律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则,自主探寻拼读规律的收获。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写的拼读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其难在省写后容易跟“u”混淆,拼读规则难掌握。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没有直接将这些拼读规则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备课时,首先要搞清楚声母是j、q、x音节的拼读规律。j、q、x只与i和ü组成双拼音节,或与由i和ü为介母组成三拼音节。j、q、x的三拼音节中介母i,能和它拼读的韵母有6个(a、ao、an、ang、ong ),只能用ü作介母的音节只在与韵母an相拼时产生(juan、quan、xuan)。这些拼读规则,如果讲给学生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寻宝宝”——
一、创设情境,暗藏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拼音城堡里三位脾气古怪的老人家,他们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j、q、x,为什么说他们脾气古怪呢?请大家听听他们写给我们的信:“亲爱的孩子们,我们j、q、x三位老人家出城堡需要带上韵母宝宝,可并不是随便带宝宝们出去,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头顶扎小辫的宝宝,并且喜欢帮她们脱掉小辫子,你们能帮帮我们吗?”大家商量一下,谁是他们要找的宝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宝宝是a、i、ü,因为她们扎有小辫,符合三位老人家的条件。
生:我不同意他们组的意见,a的小辫子不是扎在头顶,是扎在下面,她不符合条件,小i头顶扎了一个小辫,小ü头顶扎了两个小辫,我们小组认为i和ü才是要找的韵母宝宝。
(师出示音节ji、qi、xi。)
此环节,把j、q、x组成双拼音节的规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先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j、q、x只跟i、ü“牵手”的规则。这帮助学生直接筛除了不符合与j、q、x拼读规则的音节。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习得,学生就会牢记这一规则。
二、形象比喻,辨别真伪
师:小ü能被j、q、x选中带出城堡,真是太高兴了,她比小i要心急,小i戴上声调帽子时才脱掉小辫,而小ü怕浪费时间,所以只要见到j、q、x就把小辫脱掉。
(出示音节:ju、qu、xu,学生拼读音节,读儿歌“小ü小ü真心急,见到j、q、x就把辫子脱”。)
师:这时,小u宝宝看见j、q、x牵着的宝宝和她长得一样,于是也跑来。哪位同学能向小u解释一下,j、q、x带的是谁呢?
生:小u,你好。j、q、x牵着的不是你,是小ü。因为这三位老人家喜欢扎小辫的宝宝,就算是小ü脱掉了小辫她还是小ü呀,所以小u,请你回去。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辨别,较好地突破了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拼读规则这一难点。同时分清了ü和u在和j、q、x拼读时不能混淆的原因。这也为今后教学其他音节埋下伏笔,如ü跟n、l相拼时,不能省去两点。
三、引发矛盾,得出规则
师:你还有问题想问j、q、x吗?
生:j、q、x,你们好。你们只带i、ü出去,要是其他的韵母宝宝也想和你们出去的话,怎么办呢?
(学生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让笔者暗自窃喜,这里涉及到后面将学到的含有介母的三拼音节,说明学生展开了其想象的思维空间,通过质疑来体现他的求知欲望,这比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更高兴。于是笔者立即调整了教学计划。)
师:对呀,这可真是个大问题!但是这三位老人家,脾气就古怪在这里,他们认准了出门只牵i、ü的小手,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忙想一想吗?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一组学生的办法最好。)
生:三位老人家只牵i、ü的手,那让i、ü再牵其他宝宝的手不就行了吗?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在拼音王国里这种助人为乐的宝宝,大家叫他们“介母”。
师:请你上来摆一下音节,先让也扎小辫的韵母宝宝“a”和这三个老人家一块出门。用介母“i”帮着牵手试试。
(学生上台摆出音节jia、qia、xia。)
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这些规则如果直接跟学生讲,学生可能会搅在其中,最后靠死记硬背记下音节规律,到用的时候又容易搞混。在这个环节,教师先是让学生质疑,然后和学生一起质疑,于是才有了精彩的拼音规则的推理过程。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助用书对教材的解读,而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以上拼音教学课例就是在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及生活感受,让学生趣学、活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踊跃发言、尽情展示的良好课风。
笔者以教学j、q、x的拼读规律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则,自主探寻拼读规律的收获。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要省写的拼读规则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其难在省写后容易跟“u”混淆,拼读规则难掌握。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现有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没有直接将这些拼读规则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备课时,首先要搞清楚声母是j、q、x音节的拼读规律。j、q、x只与i和ü组成双拼音节,或与由i和ü为介母组成三拼音节。j、q、x的三拼音节中介母i,能和它拼读的韵母有6个(a、ao、an、ang、ong ),只能用ü作介母的音节只在与韵母an相拼时产生(juan、quan、xuan)。这些拼读规则,如果讲给学生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出发,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寻宝宝”——
一、创设情境,暗藏规律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拼音城堡里三位脾气古怪的老人家,他们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j、q、x,为什么说他们脾气古怪呢?请大家听听他们写给我们的信:“亲爱的孩子们,我们j、q、x三位老人家出城堡需要带上韵母宝宝,可并不是随便带宝宝们出去,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头顶扎小辫的宝宝,并且喜欢帮她们脱掉小辫子,你们能帮帮我们吗?”大家商量一下,谁是他们要找的宝宝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宝宝是a、i、ü,因为她们扎有小辫,符合三位老人家的条件。
生:我不同意他们组的意见,a的小辫子不是扎在头顶,是扎在下面,她不符合条件,小i头顶扎了一个小辫,小ü头顶扎了两个小辫,我们小组认为i和ü才是要找的韵母宝宝。
(师出示音节ji、qi、xi。)
此环节,把j、q、x组成双拼音节的规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先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j、q、x只跟i、ü“牵手”的规则。这帮助学生直接筛除了不符合与j、q、x拼读规则的音节。这种逆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习得,学生就会牢记这一规则。
二、形象比喻,辨别真伪
师:小ü能被j、q、x选中带出城堡,真是太高兴了,她比小i要心急,小i戴上声调帽子时才脱掉小辫,而小ü怕浪费时间,所以只要见到j、q、x就把小辫脱掉。
(出示音节:ju、qu、xu,学生拼读音节,读儿歌“小ü小ü真心急,见到j、q、x就把辫子脱”。)
师:这时,小u宝宝看见j、q、x牵着的宝宝和她长得一样,于是也跑来。哪位同学能向小u解释一下,j、q、x带的是谁呢?
生:小u,你好。j、q、x牵着的不是你,是小ü。因为这三位老人家喜欢扎小辫的宝宝,就算是小ü脱掉了小辫她还是小ü呀,所以小u,请你回去。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辨别,较好地突破了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拼读规则这一难点。同时分清了ü和u在和j、q、x拼读时不能混淆的原因。这也为今后教学其他音节埋下伏笔,如ü跟n、l相拼时,不能省去两点。
三、引发矛盾,得出规则
师:你还有问题想问j、q、x吗?
生:j、q、x,你们好。你们只带i、ü出去,要是其他的韵母宝宝也想和你们出去的话,怎么办呢?
(学生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让笔者暗自窃喜,这里涉及到后面将学到的含有介母的三拼音节,说明学生展开了其想象的思维空间,通过质疑来体现他的求知欲望,这比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更高兴。于是笔者立即调整了教学计划。)
师:对呀,这可真是个大问题!但是这三位老人家,脾气就古怪在这里,他们认准了出门只牵i、ü的小手,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忙想一想吗?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一组学生的办法最好。)
生:三位老人家只牵i、ü的手,那让i、ü再牵其他宝宝的手不就行了吗?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在拼音王国里这种助人为乐的宝宝,大家叫他们“介母”。
师:请你上来摆一下音节,先让也扎小辫的韵母宝宝“a”和这三个老人家一块出门。用介母“i”帮着牵手试试。
(学生上台摆出音节jia、qia、xia。)
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这些规则如果直接跟学生讲,学生可能会搅在其中,最后靠死记硬背记下音节规律,到用的时候又容易搞混。在这个环节,教师先是让学生质疑,然后和学生一起质疑,于是才有了精彩的拼音规则的推理过程。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助用书对教材的解读,而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以上拼音教学课例就是在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教材原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及生活感受,让学生趣学、活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踊跃发言、尽情展示的良好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