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乃至大众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文革以来长期压抑人性的政治体制及其危害进行了赤裸裸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知识分子重新构建历史主体地位和启蒙民众话语权的强烈愿望。作品能够在80年代的我国诞生,与正处于社会政治体制的调整等也密切相关,而当时社会政治状态和改革诉求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这种相互需要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显现。
关键词 政治 话语权 人性 感官文学
1985年第5期《收获》发表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张贤亮《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第二部(绿化树是第一部),它一面世,就在当时的中国当代文学界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探寻产生爆炸效果的根源,我们就无法回避作品所涉及的独特题材和在当时而言的另类描写,也正是作品的大胆突破,使得它在文学界的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在争议中正名
小说因大量对性行为的描写和人性欲望的赤裸表达,被认为是开启了我国文学创作身体叙事的阀门,为中国当代性文学的开端,并因此引起广泛争议。据初步统计,整个年代对这部小说有非议和争论文字加起来有两百多万字,是小说字数的十多倍。这部作品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的原因多数人认为,一是在于张贤亮大量的描写性,二是描写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离异等问题。一个道德感和身体虚弱感相当强的民族,是不大忍心看到这些东西的,所以我认为,这种争议如火如荼起来是它们已经从文学问题越狱到了道德问题,争论已经偏离了文学问题本身。但幸运的是,到了上个世纪90后至进入新世纪,对该作品研究和解读的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即从文学批评作品争鸣转向文学的学术研究,而依托于这种研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逐渐证明,华丽转身成为经典作品。2009年,它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集体撰著的《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一书所收录,有力的证明了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原因
首先,社会变革激起的 “人性”关注主题为作品问世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具体说来,在1984底1985年初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央致大会的贺信中明确写入了“创作自由”的提倡,提到:“作家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而我们党、政府、文艺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的这种自由”,张贤亮在1985年7月22日完成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的创作,即在中央提出“创作自由”不久之后,这种迅速绝非巧合,毕竟在动荡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这种自由一方面难能可贵,一方面也并不能带给知识分子们安全感,谁都不知道,这种自由到底能保持多久,因此,作家对这样的政治环境表现出的饥渴状态自然可以理解。其实,在这一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一系列对文革时期文艺压制进行诘问和解构的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形成声势,促成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其次,作家自身的主观诉求是作品诞生的内在动力。十年文革后的20世纪 80年代,中国文学界百废待兴,文学家在社会环境的新土壤中和文革十年言论自由的长久压抑中,充满了控诉、变革和重新发声的欲望。而这种重新发声的开始必然充满对文革弊病和破坏力的声讨和反思。文学家们在颠覆文革的话语体系来建构新时期话语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争取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话语权力。由此,一种与文革话语相对的新时期话语被建构,它的主题很大程度上与“人性”解放休戚相关,讲述“人性”、关注“人性”是改变文革时期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状况的鲜明反对。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性渴望这一人基本欲求的描写很直接,作家通过作品表现了尊重“人性”的文学主题,其控诉文革弊病的政治意图显现无遗。其实,在《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张贤亮的这种努力和争取,所以有一种评价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笔下的一则政治寓言。作品中,章永璘被描写为“性无能”,恰是对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处境的象征,这种深刻的表达和控诉文革政治专制和权力集中,是张贤亮认为最有效最尖锐的渠道。在新的社会状态下,这种作品自然是颠覆和建构新话语体系和政治制度的有力武器。
再次,文学分化和文化体制的改革鼓励了有突破价值的作品创作。创作自由带来了作品的自由发展的美好春天。1985年前后,在中央提倡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后,一大批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都积极响应这一科学号召,集中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而小说创作更是丰富多姿,先锋小说、寻根小说等一系列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反映新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呼之欲出,正如王蒙所说:“首先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热烈而又清醒的、步履坚实而又勇敢开拓前进的时代精神”。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中来创作作品并想以此来保全自己在文坛有一席之地的右派作家面临着创作资源耗尽和读者不再追捧的尴尬局面,毕竟这与国家在新时期的文艺引导和人们健忘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由此,我们不难想像,张贤亮这个接近50岁的中年作家在当时所承受的突破和创新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从这种程度上分析,《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在压力下被催生了,在通俗文学和港台文学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主流作家的创作也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大多数读者,能经受市场的检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这一点上说,是成功的,为主流创作在文学分化和冲击中占有了一席领地。
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探寻
第一 采用独特叙事策略,以言说政治为策略重塑文学话语权。《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具有颠覆性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对性的大胆言说。在文革后的文学界期待变化,但是很多人却是在观望中等待变化,或者说一些尝试变化的努力显得不够有力和奏效。张贤亮适时的举起了变化的鲜明旗帜,他以性和政治作为其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着恢复和重建文学话语权的主动而有效的尝试。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性”也丰富成为 “人性”话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后,开启了文学性描写的大门,性在文学创作中变得不像从前般遮遮掩掩。张贤亮写“性”,其实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需求,也并非只想在对“性”仍然讳莫如深的80年代激起一阵波澜,寻求一番热议,而是想借描写性来隐喻政治,毕竟,政治在文革时期和性一样,都是不得触碰被严防死守的话语禁地。张贤亮从不回避他写性是隐喻政治的目的,他甚至认为他的小说就可以归纳为“政治小说”。他曾表示:“真正的作家 (不一定是好作家)在本质上总是关心社会的,关心政治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却是一本疾声呼唤政治、经济、道德全面改革的书。”通读这部中篇,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为了表达政治意图,一边始终不放弃充当这作品的男主人公,一边还担任着故事的叙事者,评判着那个时代的黑白颠倒和是非不分,展示着自身鲜明政治立场和价值评判,这种叙述对于像张贤亮这样急于参与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文学改革的知识分子是必要的。 第二 标志着“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形成,为革命文学找到新的叙述形态。何为感官文学?感官文学肯定是肯定包含着性爱这一人本能欲望描写的一种身体叙事学,但是,在通常的感官文学中,并不否定人对爱情和灵魂追求,虽然它们会充分强调满足身体欲望的重要性。而“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是有性无爱的,打破了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也正因为如此,才表达出作家对专制政治环境的尖刻讽刺。在这种描写性爱、解放人性的感官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正因为对政治的言说和对重新建构政治话语权的企图,使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感官文学具备革命文学的基因这一特点,或者说,感官文学为革命文学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也因此使得革命文学在新时期非但没有退出文学舞台,反而像凤凰涅槃一般完成了华丽的变身和丰富,衍生除了更多精彩的叙述形态。张贤亮对革命文学贡献在于,通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严肃文学备受冷遇的当时,用性和政治的隐喻言说把革命文学带入了感官的境地,它的问世,标志着一种正面表现以性欲望为中心的感官文学的产生,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
第三 广受追捧使作品成功启蒙民众要尊重人性,发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作品由于在隐晦领域的突破性和独特性,也源于当时人们对性爱浓墨重彩描写的新奇而捕获了大量读者,成为畅销一时的文学作品,其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让武侠、言情小说。这种疯狂地被热衷,使得作品要表达的尊重人性的主题被广为传播,成功的启蒙了广大民众应该正视人的本性,解放人的本性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对普通大众的教化功能。而如果我们稍加思索,就不得不承认,其实,一部文学作品在业内和精英领域的被肯定往往不一定能真正具有“普渡众生”功能,它可能成为一个范本在精英展示柜中被供奉,却不能对社会的大多数起到任何积极作用,这就像科学研究不能转化为被人们所用的产品最终服务于解决问题和满足人类需求一样尴尬。而一部文学作品能经受住大众市场的检阅,被普通民众所需要,并同时具有迎接精英苛刻眼光的能力,那么它自然需要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成功。作品问世已经27年了,如果我们能用历史的眼光再次理性的看待它,就会发现张贤亮在俗套上进行的创新是多么难能可贵,从容的展示人性,在隐喻政治和诘问时代弊病里蕴含着很明显的启蒙意识,在长期被压抑人性的社会文化下生活的大众无疑有了直面人性,正视人性的勇气,并最终成长为尊重人性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4.
[2]尹海燕.话语的颠覆与重构——解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性与政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韦君宜.一本畅销书引起的思考[N].文艺报,1985-12-08.
[4]张贤亮.满纸荒唐言[J].飞天,1981-03.
[5]石镕.一个危险的艺术信号——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性意识描写[J].今日文坛,1986(2).
[6]李贵仁.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辨析[J].小说评论,1986(3).
[7]王德领.感官文学的生成和意义——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关键词 政治 话语权 人性 感官文学
1985年第5期《收获》发表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是张贤亮《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第二部(绿化树是第一部),它一面世,就在当时的中国当代文学界引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探寻产生爆炸效果的根源,我们就无法回避作品所涉及的独特题材和在当时而言的另类描写,也正是作品的大胆突破,使得它在文学界的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在争议中正名
小说因大量对性行为的描写和人性欲望的赤裸表达,被认为是开启了我国文学创作身体叙事的阀门,为中国当代性文学的开端,并因此引起广泛争议。据初步统计,整个年代对这部小说有非议和争论文字加起来有两百多万字,是小说字数的十多倍。这部作品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的原因多数人认为,一是在于张贤亮大量的描写性,二是描写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离异等问题。一个道德感和身体虚弱感相当强的民族,是不大忍心看到这些东西的,所以我认为,这种争议如火如荼起来是它们已经从文学问题越狱到了道德问题,争论已经偏离了文学问题本身。但幸运的是,到了上个世纪90后至进入新世纪,对该作品研究和解读的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即从文学批评作品争鸣转向文学的学术研究,而依托于这种研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逐渐证明,华丽转身成为经典作品。2009年,它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集体撰著的《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一书所收录,有力的证明了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原因
首先,社会变革激起的 “人性”关注主题为作品问世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具体说来,在1984底1985年初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央致大会的贺信中明确写入了“创作自由”的提倡,提到:“作家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而我们党、政府、文艺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的这种自由”,张贤亮在1985年7月22日完成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的创作,即在中央提出“创作自由”不久之后,这种迅速绝非巧合,毕竟在动荡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这种自由一方面难能可贵,一方面也并不能带给知识分子们安全感,谁都不知道,这种自由到底能保持多久,因此,作家对这样的政治环境表现出的饥渴状态自然可以理解。其实,在这一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一系列对文革时期文艺压制进行诘问和解构的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形成声势,促成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其次,作家自身的主观诉求是作品诞生的内在动力。十年文革后的20世纪 80年代,中国文学界百废待兴,文学家在社会环境的新土壤中和文革十年言论自由的长久压抑中,充满了控诉、变革和重新发声的欲望。而这种重新发声的开始必然充满对文革弊病和破坏力的声讨和反思。文学家们在颠覆文革的话语体系来建构新时期话语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争取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话语权力。由此,一种与文革话语相对的新时期话语被建构,它的主题很大程度上与“人性”解放休戚相关,讲述“人性”、关注“人性”是改变文革时期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状况的鲜明反对。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我们不难发现对性渴望这一人基本欲求的描写很直接,作家通过作品表现了尊重“人性”的文学主题,其控诉文革弊病的政治意图显现无遗。其实,在《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张贤亮的这种努力和争取,所以有一种评价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张贤亮笔下的一则政治寓言。作品中,章永璘被描写为“性无能”,恰是对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处境的象征,这种深刻的表达和控诉文革政治专制和权力集中,是张贤亮认为最有效最尖锐的渠道。在新的社会状态下,这种作品自然是颠覆和建构新话语体系和政治制度的有力武器。
再次,文学分化和文化体制的改革鼓励了有突破价值的作品创作。创作自由带来了作品的自由发展的美好春天。1985年前后,在中央提倡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后,一大批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都积极响应这一科学号召,集中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而小说创作更是丰富多姿,先锋小说、寻根小说等一系列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反映新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呼之欲出,正如王蒙所说:“首先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热烈而又清醒的、步履坚实而又勇敢开拓前进的时代精神”。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中来创作作品并想以此来保全自己在文坛有一席之地的右派作家面临着创作资源耗尽和读者不再追捧的尴尬局面,毕竟这与国家在新时期的文艺引导和人们健忘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由此,我们不难想像,张贤亮这个接近50岁的中年作家在当时所承受的突破和创新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从这种程度上分析,《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在压力下被催生了,在通俗文学和港台文学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主流作家的创作也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大多数读者,能经受市场的检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这一点上说,是成功的,为主流创作在文学分化和冲击中占有了一席领地。
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探寻
第一 采用独特叙事策略,以言说政治为策略重塑文学话语权。《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具有颠覆性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对性的大胆言说。在文革后的文学界期待变化,但是很多人却是在观望中等待变化,或者说一些尝试变化的努力显得不够有力和奏效。张贤亮适时的举起了变化的鲜明旗帜,他以性和政治作为其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着恢复和重建文学话语权的主动而有效的尝试。在这种建构过程中,“性”也丰富成为 “人性”话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后,开启了文学性描写的大门,性在文学创作中变得不像从前般遮遮掩掩。张贤亮写“性”,其实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需求,也并非只想在对“性”仍然讳莫如深的80年代激起一阵波澜,寻求一番热议,而是想借描写性来隐喻政治,毕竟,政治在文革时期和性一样,都是不得触碰被严防死守的话语禁地。张贤亮从不回避他写性是隐喻政治的目的,他甚至认为他的小说就可以归纳为“政治小说”。他曾表示:“真正的作家 (不一定是好作家)在本质上总是关心社会的,关心政治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却是一本疾声呼唤政治、经济、道德全面改革的书。”通读这部中篇,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为了表达政治意图,一边始终不放弃充当这作品的男主人公,一边还担任着故事的叙事者,评判着那个时代的黑白颠倒和是非不分,展示着自身鲜明政治立场和价值评判,这种叙述对于像张贤亮这样急于参与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文学改革的知识分子是必要的。 第二 标志着“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形成,为革命文学找到新的叙述形态。何为感官文学?感官文学肯定是肯定包含着性爱这一人本能欲望描写的一种身体叙事学,但是,在通常的感官文学中,并不否定人对爱情和灵魂追求,虽然它们会充分强调满足身体欲望的重要性。而“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是有性无爱的,打破了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也正因为如此,才表达出作家对专制政治环境的尖刻讽刺。在这种描写性爱、解放人性的感官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正因为对政治的言说和对重新建构政治话语权的企图,使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感官文学具备革命文学的基因这一特点,或者说,感官文学为革命文学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也因此使得革命文学在新时期非但没有退出文学舞台,反而像凤凰涅槃一般完成了华丽的变身和丰富,衍生除了更多精彩的叙述形态。张贤亮对革命文学贡献在于,通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严肃文学备受冷遇的当时,用性和政治的隐喻言说把革命文学带入了感官的境地,它的问世,标志着一种正面表现以性欲望为中心的感官文学的产生,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
第三 广受追捧使作品成功启蒙民众要尊重人性,发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作品由于在隐晦领域的突破性和独特性,也源于当时人们对性爱浓墨重彩描写的新奇而捕获了大量读者,成为畅销一时的文学作品,其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让武侠、言情小说。这种疯狂地被热衷,使得作品要表达的尊重人性的主题被广为传播,成功的启蒙了广大民众应该正视人的本性,解放人的本性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对普通大众的教化功能。而如果我们稍加思索,就不得不承认,其实,一部文学作品在业内和精英领域的被肯定往往不一定能真正具有“普渡众生”功能,它可能成为一个范本在精英展示柜中被供奉,却不能对社会的大多数起到任何积极作用,这就像科学研究不能转化为被人们所用的产品最终服务于解决问题和满足人类需求一样尴尬。而一部文学作品能经受住大众市场的检阅,被普通民众所需要,并同时具有迎接精英苛刻眼光的能力,那么它自然需要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成功。作品问世已经27年了,如果我们能用历史的眼光再次理性的看待它,就会发现张贤亮在俗套上进行的创新是多么难能可贵,从容的展示人性,在隐喻政治和诘问时代弊病里蕴含着很明显的启蒙意识,在长期被压抑人性的社会文化下生活的大众无疑有了直面人性,正视人性的勇气,并最终成长为尊重人性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4.
[2]尹海燕.话语的颠覆与重构——解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性与政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韦君宜.一本畅销书引起的思考[N].文艺报,1985-12-08.
[4]张贤亮.满纸荒唐言[J].飞天,1981-03.
[5]石镕.一个危险的艺术信号——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性意识描写[J].今日文坛,1986(2).
[6]李贵仁.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辨析[J].小说评论,1986(3).
[7]王德领.感官文学的生成和意义——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