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自然界的水”为例运用项目式学习设计单元复习。通过设计便携式净水器、改进便携式净水器和海水中水的利用探究等3个学习任务,将与水有关的知识结构化,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复习课功能。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21)05-0046-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的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逐步获得知识、技能和关键品格。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对知识加以迁移应用,进而解决问题,体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能力和化学思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本文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例,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建构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形成爱护水资源的环境意识,契合素养为本的教学观,对其他单元复习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1.1教学目标与项目流程
  本项目通过设计从简到繁、由易及难的任务,驱动学生对已学的“自然界的水”中的相关化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螺旋式上升的任务中,形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深加工。本项目的目标为:(1)通过设计便携式净水器,复习熟悉水的净化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2)通过进一步思考海水淡化的方法,能理想化地设计、完善和提升便携式净水器的功能,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树立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联想水的电解以及复习电解水的相关内容后,知道电解水制氢的意义,了解太阳能制氢对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培养科学创新与探究意识,体会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通过本节课,能从新课中的前成就水平达到复习后的后成就水平,如表1所示。
  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2教学过程
  任务一:设计便携式净水器
  [情境]网传某微信聊天记录:接水厂通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水厂加大氯气注入,居民在用水时,特别是煮饭、烧开水时要把水用容器装出来,至少静置两小时以上再使用,这样会更健康。
  [资料]国家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生活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其中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为氯气及游离氯制剂,其出厂水中游离氯含量限值为4mg/L,且要求出厂水中余量≥0.3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5 mg/L。
  [分析]消毒剂的使用在指标及要求的范围内是安全的,上述聊天记录实为谣言。
  [过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如用水安全,家庭中通常安装有净水器。展示家用净水器的构造,了解所用材料及对应的净化功能,如图2所示。
  [问题]对于长期在野外且需要时常变换地点的工作人群,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否能设计便携的简易净水器?
  [学生活动1]类比思考,基本的净水过程应除去不溶性的杂质,还需杀菌消毒。设计简易的便携式净水器。根据提供的材料(可选材料:鹅卵石、石英砂、活性炭、高聚碘杀菌树脂、棉花),选择并画出设计的净水器简要构造图、使用方法及每一环节对应的功能。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样,如图3所示。
  [教师]投影评价学生设计的图稿。
  [学生活动2]巩固复习水的净化相关化学知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馏),完成学案知识填空,如表2所示。
  [教师]介绍市面上的“生命吸管”便携式净水器,其构造、净化原理,如图4所示。演示使用方法,对比净化后的水与原水的浑浊度。
  [学生活动3]浑浊的泥水在“生命吸管”的净化下变成澄清的水。
  [追问]该产品与同学们设计的不同的是,水进入的方向是从下往上,为什么?有何好处?
  [学生活动4]由于重力,由下往上吸水时速度变慢,能使水与净化材料接触时间变长,充分接触后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完成巩固习题,水的净化过程如图5所示。
  [例题]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湘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5①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人明礬的作用是____;操作1的名称是____。
  (2)利用如图5②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____,待处理的水应该从____端通人(填“a”或“b”),理由是____。
  (3)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____。
  [评价]以流程图形式呈现水的净化过程是典型考题形式,从下往上进行吸附操作也是常考点之一,二者结合,一题多练。且对于从a或从b进水,是学生在新授课后的习题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存在理解上的障碍点。通过真实产品“生命吸管”与自主设计的便携式净水器对比,有效突破疑点,课堂练习中学生该题的正确率显著提升。
  [追问]该净水器能否将水软化?
  [学生活动5]回忆软水、硬水的概念,结合净化过程分析,猜测净水器不能将水软化。再通过学生实验,利用肥皂水对比原水和净化后的水的软硬度,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取材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达到自主设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力要求,对比实际产品与自行设计产品的异同,体会化学知识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并非简单套用。通过实验检测净水效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次关联所学知识,呈现了对知识运用的进阶过程,达到水的净化后成就水平中的水平Ⅰ和水平Ⅱ。
  任务二:改进便携式净水器
  [问题]此种“生命吸管”已被广泛应用,也常作为应急装备。但它能适用所有情况吗?如在海上遇险能否用它净化海水呢?   [视频]“生命吸管”的测评视频,无法用于净化海水,得到的液体仍是苦咸的。
  [追问]造成苦咸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1]分析原因是由于大量氯化钠的存在所导致,净化过程无法将氯化钠除去。
  [追问]可否对“生命吸管”进行改造,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
  [资料]几种海水淡化的方法,如表3所示。
  [學生活动2]结合所给的资料信息,从便捷及符合野外实际使用角度出发,选择反渗透法,增加半透膜以除去氯化钠,并对自己的设计图稿进行优化。
  [展示]投影学生优化后的新图稿,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扩宽视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优化与修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探究意识。
  任务三:海水中水的利用探究
  [问题]目前,海水难以作为饮用水来源。但海水资源丰富,可否有其他用途?
  [资料]海水的直接利用:代替工业用水,做冷却水;也可以作为冲厕等生活用水;农业灌溉,适用于耐盐性高的作物等。
  [追问]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水能转化为其他物质进行利用吗?
  [学生活动1]回顾水的电解,完成相关学案内容,如表4所示。根据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巩固水为化合物且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知识,并结合分子、原子观,复习水的化学式H2O的微观解释。
  [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情况较好。通过宏微结合,巩固水的组成,达到了该核心概念的后成就水平Ⅰ。
  [拓展视野]电解产生的氢气是清洁能源之一,但电解耗能过大。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新型催化剂改变条件,利用太阳能实现光催化制氢是势头较旺的方向。Lee Cheng-Ting等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价态的亚磷酸钛盐,如亚磷酸钛镁盐(MgTiP),并将其应用于海水光催化析氢。
  [学生活动2]根据表4实验装置图a、b管中产生气体的量判断出是氢气或氧气,进而推断出电源正负极。然后完成学案相应习题。
  [例题]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水为原料生产氢气开发清洁氢能源的方法有多种。
  图7为光催化法制氢示意图,在助催化剂作用下,光照射到半导体,能量被吸收,产生空穴和电子,产生的氢离子被电子还原为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助催化剂在反应前后____和____不变。
  [评价]例题背景较为新颖,图示内容多,书写方程式时反应条件是学生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转换并发散思维,丰富的海水资源可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结合科技发展前沿,通过综合题的形式,强化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提取、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达成水的组成后成就水平Ⅱ。
  2教学反思与建议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进行设计,阶梯式上升的学习任务推进并促使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从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设计三个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各个学习任务中回顾复习涉及的化学知识,并加以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与认同感。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分别达成了预设的后成就水平目标。从课堂知识巩固填空和课外习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重现(即知识填空题)较熟练,能快速、正确地作答;当知识迁移到习题中时,也出现了一些知识运用的障碍点,如套用了陌生背景的电解水的题目类型(光催化法制氢习题),对反应条件的判断存在困难,实际上是对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课后作业中又设计了类似的题目,增加信息阅读量,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养成习惯,减少畏难心理。在其他单元复习的习题中也应多增加信息应用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这也是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趋势。
其他文献
摘要:以酉阳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从化学课程中的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和学生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化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
摘要:试图以“弱电解质的电离”为例,说明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分别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实施和化学问题解决等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科观念;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4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
摘要: 对如何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并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素养为本; 教学设计; 化学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4-0036-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新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摘要: 反思日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记录着教师自我成长的轨迹。结合笔者书写化学教学反思日记的案例,介绍反思日记的特征、作用、形式、内容类型以及书写策略的心得体会,同时发现长期书写教学反思日记对个人的专业发展、对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反思日记; 个案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9001105 中图分类号: G63
鄭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曾任山东潍县的知县。  郑板桥任知县时,潍县发生了一桩案子。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教学,这给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及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本文介绍了RIP和4-H两种美国常用的科学探究模型,希望能给我国科学探究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RIP;4-H;科学探究;模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当前世界各国都
1. 小春假到了,孩子们报名了度假营,跟着带队老师来到了西安,参观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呢!”舒阳激动地说,“秦始皇真厉害,造了这么多兵马殉葬品。”  “殉葬品?”江川诧异地张大嘴巴。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俑’指的是墓葬中的陶塑、石雕和人像,本意就是殉葬品。”舒阳细细地解释道。  2.老师领着孩子们进入馆内,介绍道:“秦始皇陵最为知名的就是一、二、三号兵马俑陪葬坑。其
摘要: 围绕M制锰企业是否应该扩建一座硫酸厂的议题,展开论证活动,学生基于科技资料,依据社会效益最大化问题展开分角色论辩。在专家团队科学信息引导帮助下辩论双方逐渐形成论证体系,在论证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化学原理,深刻体验并领会科学与社会协同作用的重要性,有效提升了审辩式思维能力。   关键词: 图尔敏论证模型; 社会性科学议题; 角色论辩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5-0065-0
[摘 要] 文章试从创造力教育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创造力心理教育切入,呈现波兰华沙特殊教育学院创造力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该学会,创造力心理教育是作为其教育学最主要的一个下位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作者旨在评析该学会的这一专业及其课程,同时总结出该专业课程的几个特点:多视角性、其内容的综合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及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关键词] 波兰 创造力教师教育 创造力心理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