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08611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如何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并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素养为本; 教学设计; 化学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4-0036-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新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篇环节,如何做好“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对广大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笔者按照“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对此作一介绍。
  1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
  1.1 研究知识本体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
  “素养为本”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已有认识为起点,通过对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学习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知识的内化,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区别于传统教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实现从“获取知识”的终态目标转变为“素养发展”的认识过程目标[1]。化学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分阶段完成的,因此,在不同模块或不同内容的学习中,需关注学生认识方式的发展,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与知识本体的整体匹配性研究,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以及水平要求。必修“化学键”中的是“物质结构”知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学科核心观念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化学键”知识的特点,教學中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同时兼顾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必修学业水平要求,发展水平主要为水平1和水平2两个等级层面。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必修模块“化学键”知识教学对学生化学
  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
  续 表
  1.2 以核心素养培育重点为导向,结合真实情景问题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素养为本”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建真实情景问题,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真实情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双重推进。目标制定时,应在核心素养培育重点的导向下,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的获取”转向“素养的培育”,评价目标从“知识的检测”转向“认识发展的检测”。“化学键”知识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学习过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性质后进行,因此可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上,联系所学物质制备等知识创设情景问题,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工业炼铝原料的选择,揭示物质构成微粒的不同。
  (2) 通过探究不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初步建立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的认识模型。
  (3) 通过分析工业冶炼金属的原料选择,体验化学键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评价目标]
  (1) 通过对工业炼铝原料选择方案的探究和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对NaCl与HCl形成过程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多样性的认识进阶,并认识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原因,以及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
  (3) 通过对工业炼Na、 Mg、 Al原料选择活动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价值认识水平。
  1.3 以认识素养的发展为主线,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核心知识实现认识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线索。以学生认识发展进阶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若干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逐步推进学习任务。在设置学习任务时,重视学习任务对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性功能,不应停留在“知识获取”的表面上。设计问题时,关注学生的认识进阶,注意问题的驱动性、引领性和可探究性以及认识角度的丰富性,充分体现问题链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的价值功能。对“化学键”内容的教学流程设计具体如下:
  1.3.1 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探究工业炼铝的原料选择。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
  [教学流程1]展示工业炼铝流程及相关物质熔点(真实情境素材)→提问(引发探究问题)→设计和完成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微粒特征)。
  [问题和活动线索1]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任务1问题和活动线索
  1.3.2 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多样性的认识进阶,并认识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原因(微粒水平)。
  [教学流程2]基于Al2O3和AlCl3熔融状态导电性的不同,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存在差异(物质水平)→基于构成微粒不同分析电解质导电条件的不同(微粒水平)→基于原子结构分析不同微粒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微粒水平)。
  从开始阶段着眼于宏观层面分析物质构成微粒的不同,再从微观层面分析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存在差异的原因。
  [问题和活动线索2]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任务2问题和活动线索
  [学习任务3]建立化学键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教学流程3]从宏观性质分析化合物类型(熔融状态是否导电),到微观构成粒子的类型判断化合物类型(构成微粒是否为阴阳离子、是否存在离子键),再到宏观上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层面判断化合物类型(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问题和活动线索3]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任务3问题和活动线索
  图1 宏微结合认识化学键与化合物
  1.3.3 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化学键解释工业生产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价值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教学流程4]工业生产流程展示(真实情境素材)→提问(引发探究问题)→交流讨论(运用认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和活动线索4]如表5所示。
  表5 学习任务4问题和活动线索
  2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1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创设问题链
  真实问题情境是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设计中,“工业上为何不用固体Al2O3直接电解制铝?”“为何不用AlCl3溶液電解制铝?”“为何不用熔融AlCl3电解制铝?”均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想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探究。通过从实验的探究结果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从宏观辨析逐渐进入微观探究。“NaCl中Na 与Cl-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HCl中H原子与Cl原子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作用力类型是否相同?”“如何从静电作用角度分析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其本质是什么?”等这些真实的问题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讨论交流等,在探究中体会化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贡献,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发展价值。
  2.2 以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过程,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上述设计中的4个学习任务,均重视和发挥学习任务的素养导向功能。“学习任务1”突出“宏观辨识”与“实验探究”;“学习任务2”强调学科本原,突出“微观探析”,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阶;“学科任务3”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认识角度的丰富化,突出“模型认知”素养;“学习任务4”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科知识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体现学科知识的社会价值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3 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
  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是认识素养发展的直接体现。上述设计中,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键、元素组成以及宏观性质等多角度认识物质,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认识角度,并用框图的形式对这一认识思路显性化,实现“宏微结合”对物质进行分析。
  2.4 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
  教学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均需融入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上述设计中,“学习任务1”可通过认知冲突的产生与讨论诊断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学习任务2”在获取新知后,让学生从化学键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及对微粒构成物质的微观特征进行描述,监测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学习任务3”建构认知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质,检测学生认识角度的发展水平。“学习任务4”从学科知识的应用角度,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发展水平。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设计均应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其中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期任务,“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所作上述“化学键”的教学设计难免有不妥之处,旨在以个人不成熟之想法,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参考,以期与广大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6~4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某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全体新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关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初中“学生实验”完成的整体现状和不同“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探讨了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导致困难的原因,分析了实验教学与化学学习兴趣的关系,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若干思考,为进一步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生实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77-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许多化学老师认为呼吸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相等(同温同压下),其理由是O2与CO2中所含氧的质量相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张镜如主编的《生理学》上所给出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人体呼吸道吸入气和呼出气的体积百分比如下表:    关于表中数据,张镜如主编的《生理
摘要:核心知识网络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集成、导航等多重作用。对于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这一核心知识网络,可以通过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建构、基础性实验中的灵动性实验、加强与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的对接等途径,使其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核心知识网络;知识建构;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核心知
摘要:通过乙炔制备和苯的溴代两个实验不同课堂演示方式的对比,呈现并探讨教学优化的过程。认为只有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演示实验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乙炔制备;苯的溴代;演示实验;优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几乎所有关心或者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的专家和教师都认为:实验之于化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
楚庄王在平定叛乱后。于宫中大宴群臣。
摘要: 用学生学习共同体活动的视角,对美国杰森课堂STEM教育“这是一个爆炸”项目进行解读。探索融合STEM理念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共同体活动为基础,基于真实情境实施项目学习,基于自主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基于迭代学习优化研究过程。实现为素养而教育,为创新而学习。  关键词: STEM; 学生学习共同体;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项目学习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06004
摘要: Prezi与思维导图均是有效的化学教学工具,但在教学中单独应用都有一定不足。通过“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案例,介绍了Prezi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其优势在于有助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有序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化学思维模型的构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 思维导图; Prezi; 思维模型; 思维特质; 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7003905中图分类号
摘要:利用课堂环境量表对新高考课堂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新高考前后课堂环境所包含的师生关系、课堂参与、任务取向、教师支持、课堂氛围、物理环境六个维度。发现教师对任务取向、课堂参与、课堂氛围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明显下降;其他维度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课堂环境; 新高考; 走班制; 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9-002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摘要:以酉阳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从化学课程中的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和学生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化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
摘要:试图以“弱电解质的电离”为例,说明基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分别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实施和化学问题解决等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科观念;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4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