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内容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惟其如此,学校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更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能独立地获取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前、课堂、课后阅读的方法:粗读-详读-精读-研读-背读。粗读就是粗略浏览,建立对所读内容的总体印象;详读就是逐字逐句阅读,找出所读内容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精读就是熟悉知识重点,并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规律化;研读就是对重点知识从不同角度剖析,深化理解;背读适用于章末或期末复习,即合上书本或看目录逐章逐节回忆所学内容。对于粗读、详读、精读、研读和背读,教师应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段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1 课前阅读
这是对新课的预习,是一种比较粗浅的阅读,即“粗读”阶段。目标有二:一是要对新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如果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必定会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提出“阅读任务”:怎样预习、预习的范围、预习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2 课堂阅读
这是在预习和听课的基础上详读和精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精细”上下工夫。学生的课堂阅读须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以免混淆相近概念。此阶段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使新旧知识能够系统地联系起来,达到承前启后、前伸后展的阅读效果。
3 课后阅读
这是课后或复习阶段进行的阅读,也就是研读和背读。它的目的是巩固和升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教材从第一章开始,不仅要识记,更要理解。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要适时引导学生:此时的阅读要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总结,使这一阶段阅读能把握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从而使认识更加深入。
二、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化学方面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学科特点,理解、对比和规律记忆是学习化学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1 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牢牢记住。如在学习溶解定义时,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四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剂克数等。通过分析、归纳、理解,加深记忆。
2 对比记忆法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用对比法更容易明确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元素与原子、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同位素原子量与元素原子量等概念较容易混淆;再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采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对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使学生准确区分易混淆概念。
3 规律记忆法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研究化学时,将知识编排整理,抓住关键,记住特征,找出规律。如在学习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时,可指导学生将其总结为“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单对单,复分解两对换”。
三、指导学生学会实验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它直观、生动。而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解边做实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其次,教师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适当增加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實验。如海带中提碘的家庭实验,污水hH测定的环保实验,让学生大胆设计,大胆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记住老师所讲内容的40%左右。所以,学生的课后反思尤为重要。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复习。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温习笔记,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所学内容。否则,概念不清,习题不解,就直接翻书看笔记,进而做习题或作业,那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反思性复习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回放电影式”的反思。即引导学生反思当天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二是“阅读教材式”的反思。即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时要做到眼看、手写、脑想,并把课堂老师所讲解内容和自己的笔记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之处进行分析。三是“概括归纳式”的反思。即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所学的化学知识体系,采用“点、线、面、网”的结构化复习方法,全面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前、课堂、课后阅读的方法:粗读-详读-精读-研读-背读。粗读就是粗略浏览,建立对所读内容的总体印象;详读就是逐字逐句阅读,找出所读内容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精读就是熟悉知识重点,并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规律化;研读就是对重点知识从不同角度剖析,深化理解;背读适用于章末或期末复习,即合上书本或看目录逐章逐节回忆所学内容。对于粗读、详读、精读、研读和背读,教师应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段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1 课前阅读
这是对新课的预习,是一种比较粗浅的阅读,即“粗读”阶段。目标有二:一是要对新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如果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必定会增加学习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提出“阅读任务”:怎样预习、预习的范围、预习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2 课堂阅读
这是在预习和听课的基础上详读和精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精细”上下工夫。学生的课堂阅读须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要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以免混淆相近概念。此阶段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使新旧知识能够系统地联系起来,达到承前启后、前伸后展的阅读效果。
3 课后阅读
这是课后或复习阶段进行的阅读,也就是研读和背读。它的目的是巩固和升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教材从第一章开始,不仅要识记,更要理解。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要适时引导学生:此时的阅读要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总结,使这一阶段阅读能把握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从而使认识更加深入。
二、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化学方面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学科特点,理解、对比和规律记忆是学习化学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1 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牢牢记住。如在学习溶解定义时,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四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剂克数等。通过分析、归纳、理解,加深记忆。
2 对比记忆法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用对比法更容易明确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元素与原子、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同位素原子量与元素原子量等概念较容易混淆;再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采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对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比较、讨论,使学生准确区分易混淆概念。
3 规律记忆法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研究化学时,将知识编排整理,抓住关键,记住特征,找出规律。如在学习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时,可指导学生将其总结为“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单对单,复分解两对换”。
三、指导学生学会实验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它直观、生动。而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解边做实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其次,教师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适当增加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實验。如海带中提碘的家庭实验,污水hH测定的环保实验,让学生大胆设计,大胆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记住老师所讲内容的40%左右。所以,学生的课后反思尤为重要。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复习。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温习笔记,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所学内容。否则,概念不清,习题不解,就直接翻书看笔记,进而做习题或作业,那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反思性复习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回放电影式”的反思。即引导学生反思当天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复习课程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二是“阅读教材式”的反思。即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时要做到眼看、手写、脑想,并把课堂老师所讲解内容和自己的笔记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之处进行分析。三是“概括归纳式”的反思。即指导学生概括、归纳所学的化学知识体系,采用“点、线、面、网”的结构化复习方法,全面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