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不沉之舟”的水密舱壁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船到江心堵漏迟”,意思是当船航行到了茫茫江面,突然发现船底破了个洞,这时再想办法堵洞已经太迟了。按照常规思路,这艘船必沉无疑,不过世事无绝对,早在东晋时就有一个叫卢循的人,能让船底破洞的船继续带“伤”航行。
  卢循是东晋末年的义军首领,发明了八槽舰。据《宋书·武帝纪》记载,这种八槽舰“起四层,高十二丈”。东晋时的一丈折合现代的245厘米,那么“十二丈”就是29.4米,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由此可见这种八槽舰是多么巨大。
  这种堪称水上移动堡垒的八槽舰,卢循一共拥有九艘。仗着八槽舰的威力,义军在与官军展开水上对决的时候,屡次获胜。此外,卢循还充分利用八槽舰的强大运输能力,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将义军从一个地方迅速运到另一个地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奇袭。
  为了镇压卢循的义军,东晋朝廷派出了“杀手锏”——名将刘裕。当时刘裕刚从北伐战场上得胜归来,就临危受命率军围剿卢循。他久经沙场、经验老到,很快就打了一场胜仗,狠狠挫了卢循的威风。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卢循仗着八槽舰突出了重围。
  都说“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刘裕很快就不得不面对卢循的凶狠反扑。他意识到,卢循的义军之所以屡剿不绝,主要是因为他的八槽舰太厉害。要想彻底剿灭卢循的义军,必须先破坏八槽舰。刘裕精心训练了一队“水鬼”,专门对付八槽舰。
  没过多久,刘裕与卢循再次在水上展开决战。趁着鏖战之际,那队“水鬼”悄悄从水下潜过去,在八槽舰底下凿开了一个洞。江水“咕嘟咕嘟”从破洞里涌进去。这时,八槽舰上传来了一阵嘈杂声。原来卢循发现了“水鬼”的存在,就派出精通水性的手下来保护八槽舰。双方在水中展开了激战。

  刘裕得知“水鬼”已经完成了任务,心中大喜。大多数情况下江水还没灌满船舱,船只就已经侧翻沉没了。可刘裕等啊,等啊,八槽舰仍然稳稳地浮在水面上,一点儿也没有要沉没的迹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八槽舰并不是普通的大船,而是配备了水密舱壁的“不沉之舟”。水密舱壁将八槽舰分成了八个舱,这些舱彼此间都是密闭的,就算其中一个舱漏水了,也不会影响旁边的舱,更不会影响八槽舰的行进。
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福船复原模型,展示了水密舱壁技艺

关于水密舱壁发明的猜想


  大多数专家都认可“卢循是水密舱壁的发明者,其发明时间为5世纪初”这个观点,但也有一些学者以甲骨文为依据,提出“卢循并不是真正的发明者,而只是改良者”的猜想。
  甲骨文中“舟”写作“舟”。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也就是说先人是根据舟的样子造出了“舟”这个字。“舟”中的那条横线,被专家认为代表着一根横梁,是水密舱壁的雏形。
  西方专家也对水密舱壁做出了猜想。不过他们的着眼点不在于谁发明了水密舱壁,而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发明了水密舱壁。美国科技史学者坦普尔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有竹子,而欧洲没有。他坚定地认为,中国人正是从竹竿的内部结构中获得了水密舱壁的灵感
  法国船舶考古学家简·卜劳特也是这种说法的拥趸者。他在《竹子之比——古代船舶结构研究》中说道:“竹子,由于它具有整体且厚实的茎(相当于船身),并且内部有横向的节(相当于支撑隔板),所以常被用来比喻中国古代木质船的结构”。

船的演变


  独木舟 (无横梁加固)→木板船(有横梁加固)→分隔成多个舱的木板船(有隔板加固)
  舱的数目并不固定,少则五六个,多则十二三个。

從隔板到水密舱壁


  用隔板将船体分隔成多个舱→艌匠进行艌缝→形成水密舱壁(一舱进水,影响不到其他舱)
  隔板是从横梁演变而来的。最初的设计是为了加固船体,但当人们用桐油、石灰和苎麻等物配成艌料,通过艌船技术让其具有“水密性(物体内部隔绝水的性能)”后,隔板就演变为水密舱壁。从此,中国的江河湖海中出现了“不沉之舟”。

水密舱壁的功能


  水密舱壁对船壳板和甲板起到支撑作用。
  水密舱壁使船体形成了坚固的横向结构,增加了船体的刚度与强度,为制造多桅多帆的远洋大船打下基础。
  不同货物可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不同的舱中。
  分类储存货物,有利于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也更方便进行仓储管理。
  水密舱壁正中线的下端,有圆形或方形的流水孔,又称“过水眼”。它的作用是使舱底的积水能流通,并汇集在船底最低部位,便于排水。   平时流水孔是塞住的,不会影响水密性。
  13世纪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将中国的水密舱壁技术介绍到西方。他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写道:“一些比较大的船,有13个不透水的舱,都由厚板建造成,用榫眼或槽口相互接合,与船壳紧密地钉在一起,隔绝性很好,所以当船发生触礁或受到撞击时,即便一个舱进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船舱。”
  18世纪前,这项技术并没有引起欧洲人的重视。1795年,英国海军工程师塞缪尔·本瑟姆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制造了6艘使用水密舱壁技术的新型船只。他在论文中写道:“(船上)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避免因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船一样。”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将中国的水密舱壁技术应用于船舶设计中。之后,欧洲乃至全世界都采用了水密舱壁技术。虽然现在传统木船已经被钢铁巨轮取代,但水密舱壁仍是现代船舶设计中的重要结构形式。
  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北宋的“放洋”之旅


  北宋宣和元年(1078年),安燾和陈睦奉命出使高丽。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这是一趟真正的“放洋”之旅。
  在此之前,北宋使团都是从登州出发,自山东半岛向北,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海岸线航行。这条航线的优点是以地标导航,安全性较高,缺点是花费时间较长。
  安焘和陈睦率领的使团改从明州出发,变“航海而往”为“绝洋而往”,从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航线。“绝洋”也被称为“放洋”,意为穿越远离海岸线的大洋。这条放洋的航线是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航线,不仅直接穿越险恶的“黑水大洋”(今黄海),还将整个航程缩短为12天。
  使团之所以成功将“航海而往”升级为“绝洋而往”,得归功于所乘坐的“神舟”。“神舟”是宣和年间为了适应放洋的需求,专门建造的使团专用远洋航船。虽然我们无法目睹北宋“神舟”的庐山真面目,但从今天发掘的那些动辄30多米长的宋代沉船上,不难想象出北宋“神舟”的风采。所有已发现的宋代沉船,无一例外都有水密舱壁的设计。由此可见,当时水密舱壁的应用是多么广泛了。
其他文献
编者按:工业时代来临前,人类的生存仰仗自然的馈赠。1922年上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影片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纳努克,他心灵手巧,不到一个小时就能造好一间雪屋,还会用象牙刀切好的雪砖反射太阳光,好让光线透过冰窗照亮屋子。为了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猎手,纳努克做了一件北极熊雪雕让他练习射击……影像的力量能直击人心,它可以倒映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过度的人类活动
挪威南森级隐身护卫舰,也被称作F310型护卫舰。本级舰共五艘,于2004年到2011年间陆续下水服役,替代奥斯陆级护卫舰成为挪威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艇。本级舰参考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的设计,配备了外销版美制宙斯盾战斗系统与AN/SPY-1无源相控陣雷达,是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舰,满载排水量仅5 000余吨。本级舰在设计上放弃宙斯盾战斗系统的防空优势,以反潜战为主要作战方向。
东汉末年,蔡伦被选入宫中做宦官。他虽然出身于普通农户,却很有才干且情商很高。入宫后,蔡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很快得到了提拔。  汉和帝时,蔡伦被封为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拥有参与朝政的机会。同时,他还兼任了尚方令,掌管尚方。尚方是主管皇宫制造的机构,汇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准。  当时的文字大多记录在竹简或木简上。竹简由一片片竹片串联而成,分量不轻,能记录的内容却很有
生活在海滨城市的我,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开设海洋课,校外不远就是大海,在家里经常吃海鲜,就连平时制作的生物标本都是海洋生物。然而,最有特色的就是参观青岛海底世界了。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到海底世界畅游一番吧。  刚到门口,就见一道瀑布—“飞流而下”,让我眼前一亮,“瀑布”后面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青岛海底世界”几个大字。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活灵活现的海洋生物标本。再向里走
旗鱼是世界上公认的游得最快的鱼。旗鱼体形又扁又长,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背鳍又高又长,上面有黑色斑点,像面旗子,它也因此而得名。旗鱼以小鱼以及乌贼类等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旗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上层,这个地方的水流速度很快,如果游泳的速度不快,就可能被冲走。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磨砺出来的旗鱼游泳速度也越来越快,短距离时速可达110千米,3秒内可游过90多米,是一般鱼类的2倍,是轮船速度的4~5
在动画短片《鹬》中,小矶鹬和妈妈住在海岸边。但实际上,矶鹬更喜欢居住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边、水库和水塘边。平时它们会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活动,休息时就落在水边的岩石、树木或河中石头上。只有在冬季或迁徙途中,它们才会大规模出现在海岸、河口和沼泽湿地中。  矶鹬行走时步履缓慢轻盈,显得不慌不忙,一旦受惊就会立刻起飞,通常是沿着水面低飞。它们的飞行姿态很特殊,弓着身
淘氣章鱼的沿海手账(五)
2018年,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夏天,我作为一名随队记者,参加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之行,我收获很大。和航次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感受相同,这一年的夏天,没有炎热,只有冰雪和热情。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后实施的第一次北极考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7月20日,我和其他130名考察队员,
那是一个普通的傍晚,海洋馆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已散尽,只剩下池中的水流不知疲倦地哗哗作响,伴着机器运转的轻微噪声似远似近、若有若无。夕阳斜照下,展馆里的光线越发昏暗,展缸中的生物依旧默不作声,悠闲地游来游去。随着夜幕降临,海洋馆的工作人员也到了下班回家的时间。  新来不久的饲养员小刘像以往一样,做着离岗前最后一次巡视。他边走边观察缸中的生物,不时用抹布将缸壁上被游客摸脏的地方轻轻擦拭干净。突然,一阵
魚雷是现代海战中以水面舰船和潜艇为攻击目标的重要武器。它可以从军舰、潜艇和战机上发射,具有航行速度快、隐蔽性高、破坏力大和制导精确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鱼雷可以分为雷头、雷身和雷尾三个部分,分别起到战斗引爆、燃料装载和动力推进的作用。  鱼-3型鱼雷(又名“中华鲟”)是我国海军的第一种自制大型声导深水反潜鱼雷,代号YU-3,于1980年中期进入海军服役。今天我们就来制作这款“中华鲟”鱼雷电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