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纪实(一)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夏天,我作为一名随队记者,参加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之行,我收获很大。和航次首席科学家魏泽勋的感受相同,这一年的夏天,没有炎热,只有冰雪和热情。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组织实施的第一次极地考察,也是我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后实施的第一次北极考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7月20日,我和其他130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船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按照计划,“雪龙”船要经过对马海峡、日本海、宗古海峡、鄂霍次克海、北太平洋、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高纬海区。受冰情影响,“雪龙”船最北到达了北纬84°48’。在不同海区,科考队员们开展了海洋气象、化学、渔业、地质、海冰等方面的综合调查,还特别调查了海洋酸化程度、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等新型环境问题。9月26日,考察队历时69天,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12500海里的航程中,131名科考队员乘风破浪,踏雪寻冰,勇闯无人之区求索科学的真谛。

挥泪告别祖国和亲友


  7月20日一早,上海極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雪龙”号科考船静静靠泊。眼前的这艘船,红白相间,显得硕大无比,异常壮观。当我以考察队员的身份,自如穿梭在这艘承载无限荣光和梦想的极地考察船上时,内心生发出由衷的自豪感。
  一大早,前来送行的亲朋、媒体记者等陆续来到码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很多队员,尤其是像我这样首次执行极地考察任务的队员,心情格外激动和兴奋。码头上,有人扯着旗子与“雪龙”船合影留念,有队员与亲友依依惜别,有媒体“长枪短炮”地拍摄、做新闻直播,还有家属忙不迭地送生活物资上船……因为10时一过,“雪龙”船就将起航。
  码头上,自然资源部等有关单位为考察队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仪式结束后,“雪龙”船即收起舷梯,拉响汽笛。汽笛声响,“雪龙”船缓缓移动,驶离锚地。那一刻,预示着我们开始踏上北极科考新征程。船上,队友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喊着“感谢祖国,亲人再见”:船下,码头上是迟迟没有离去的亲人、领导、同事们,他们不停挥动着双手!这是我曾无数次看到过的画面,如今身处其中,真实地感受这一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队友们的告别声中,我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滴落。那时,我才发现,说再见真的很难!
  “雪龙”船一出港即全速前进。船长沈权告诉我说,这是为了躲避台风。当时,根据预报,第10号热带风暴“安比”预计7月21日开始对我国造成影响。沈权说,如果我们速度慢下来或者晚一天出发,我们就会和台风正面相遇。而根据原本的计划,“雪龙”船离港后会停船休整10个小时左右,为了“跑赢”台风,现在只好调整计划,全速前进。
  起初,受台风外围影响,海况不太好,我有些晕船的感觉。不过睡了一觉后,这种症状就消失了。在三个昼夜的航行后,我基本适应了船上的工作和生活,心情也逐渐调整过来了。131名队员,来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大家共乘一船,有队友开玩笑说,这一定是百年修来的缘分,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
  远离了近海,也不再受台风影响,海水颜色已经褪去泥黄色,蔚蓝色的海面泛起白色的浪花,“雪龙”船向着北极一路驶去。

超级链接


  美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1999年,我国组织科考队员首次前往北极。近20年来,我国已成功组织了9次北极科考,考察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多处海域的调查空白。如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雪龙”船首次成功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掌握了大量航道信息和水文洋流等的数据,使得商船抵达欧洲的时间缩短了1/3。2017年,“雪龙”船实现北极三条航道全穿越,直接促进了洲际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等均有影响,这也是北极科考的意义之一。
其他文献
【前情回顧】“长翅膀”的鱼其实在大海中不算稀奇。如果你到过珊瑚礁世界,就会知道什么叫大开眼界!
汤加坐落在南太平洋的一片群岛之上,这个国家所属的173个岛中,仅有36个岛有人居住。汤加的首都努库阿洛法就位于群岛中最大的岛——汤加塔布岛上。  努库阿洛法虽是一国首都,却没有世界上许多大国首都那种高度城市化的繁忙和拥挤,反而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汤加人喜欢唱歌跳舞,见面相互握手,客人来了会送上漂亮的花环——热情又淳朴。  汤加人以胖为美,脖子短、腰粗的人特別受欢迎。有些比较瘦的人,会把饰物缠在腰
世界上最长的海峡要数位于西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峡。它的东面是马达加斯加岛,西面是非洲大陆。莫桑比克海峡全长约1760千米,由东北斜向西南,两端较宽,中间较窄。海峡最宽处达960千米,最窄处为386千米,整体平均宽度为450千米。同时,莫桑比克海峡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之一,大部分地区的水深超过2000米,最深的地方超过3500米。由于海峡又宽又深,即使是巨型轮船,也可以轻易通过。在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前,
编者按:工业时代来临前,人类的生存仰仗自然的馈赠。1922年上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影片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纳努克,他心灵手巧,不到一个小时就能造好一间雪屋,还会用象牙刀切好的雪砖反射太阳光,好让光线透过冰窗照亮屋子。为了让孩子成为伟大的猎手,纳努克做了一件北极熊雪雕让他练习射击……影像的力量能直击人心,它可以倒映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过度的人类活动
挪威南森级隐身护卫舰,也被称作F310型护卫舰。本级舰共五艘,于2004年到2011年间陆续下水服役,替代奥斯陆级护卫舰成为挪威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艇。本级舰参考西班牙阿尔瓦罗·巴赞级护卫舰的设计,配备了外销版美制宙斯盾战斗系统与AN/SPY-1无源相控陣雷达,是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舰,满载排水量仅5 000余吨。本级舰在设计上放弃宙斯盾战斗系统的防空优势,以反潜战为主要作战方向。
东汉末年,蔡伦被选入宫中做宦官。他虽然出身于普通农户,却很有才干且情商很高。入宫后,蔡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很快得到了提拔。  汉和帝时,蔡伦被封为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拥有参与朝政的机会。同时,他还兼任了尚方令,掌管尚方。尚方是主管皇宫制造的机构,汇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准。  当时的文字大多记录在竹简或木简上。竹简由一片片竹片串联而成,分量不轻,能记录的内容却很有
生活在海滨城市的我,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开设海洋课,校外不远就是大海,在家里经常吃海鲜,就连平时制作的生物标本都是海洋生物。然而,最有特色的就是参观青岛海底世界了。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到海底世界畅游一番吧。  刚到门口,就见一道瀑布—“飞流而下”,让我眼前一亮,“瀑布”后面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刻着“青岛海底世界”几个大字。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活灵活现的海洋生物标本。再向里走
旗鱼是世界上公认的游得最快的鱼。旗鱼体形又扁又长,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背鳍又高又长,上面有黑色斑点,像面旗子,它也因此而得名。旗鱼以小鱼以及乌贼类等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旗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上层,这个地方的水流速度很快,如果游泳的速度不快,就可能被冲走。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磨砺出来的旗鱼游泳速度也越来越快,短距离时速可达110千米,3秒内可游过90多米,是一般鱼类的2倍,是轮船速度的4~5
在动画短片《鹬》中,小矶鹬和妈妈住在海岸边。但实际上,矶鹬更喜欢居住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边、水库和水塘边。平时它们会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活动,休息时就落在水边的岩石、树木或河中石头上。只有在冬季或迁徙途中,它们才会大规模出现在海岸、河口和沼泽湿地中。  矶鹬行走时步履缓慢轻盈,显得不慌不忙,一旦受惊就会立刻起飞,通常是沿着水面低飞。它们的飞行姿态很特殊,弓着身
淘氣章鱼的沿海手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