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轻重如何权衡又如何统一的问题,基于课标中对语文学科基本特征的定义,“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三得: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进而采取“六步教学法”,抓住课文标题、中心句、关键词句等,从“文体出发,聚焦表达”,在师生及文本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得”;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诠释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也为一线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方法参考。
关键词:三得语文;六步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53-04
一、教学思辨:语文特征的理性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从语文学科的课文内容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课文内容中所涉及的天文、地理、历史等,以及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受教育者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从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来看,语文学科也的确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笔者赞同要强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可缺失。受教育者掌握语文学科这门工具的目的什么?是使用。使用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人文的东西,而不是工具本身。所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工具性为主,同时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提出了“三得语文”的教学主张。
二、教学思想:提炼形成的教学主张
“三得语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三得,即: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
(一)得文化
一般来讲,文化的定义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一篇篇文章为例展开活动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文,二是章。“文”即文章的内容,这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也可能包含人物历史……总之内容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教学一篇文章至少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可以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成长为“有文化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通过一篇引出多篇甚至整本书让学生阅读,这也体现阅读教学的广度。
(二)得章法
由文章的“章”字,我们可以想到文章的章法。文章中的章法通常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但在本文中章法不仅包括文章的组织结构,也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文章不是文字的堆砌,课文内容除了表达的义以外,还有形。这个形就是文章的立意、篇章结构及写作方法等。这就是文章的“章”,是章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表达的方法也有所区别。语文教学应把重心放在这个表达方法上,即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要触类旁通,让学生从例文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阅读教学的深度[2]。
(三)得趣味
“趣”说的是教学过程要有点乐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要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体现阅读教学的温度。
三、教学思路:“三得语文”的实施策略
“三得语文”的实施策略是: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展开语文阅读教学,而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之中的。基于这一理念,笔者提炼了“六步教学法”(以写景记叙文为例,如图1)。
(一)反馈生字新词——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其实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包含“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课前预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习惯。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课前预习,要求预习时要完成生字组词、认读、熟读课文等任务要求。这样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生字词的预习效果检测,其中重点要关注后进生的掌握情况。另外特别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教师应重点指导,让学生当堂读写,予以巩固。
(二)抓住课文标题——辨析文体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文体不同,对应的文章表达方式就不同,教学时所需要体会学习的文体特征也就不同。比如,神话类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神”;寓言类课文通常具有讽刺的意味;小说类文本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又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文体不同,教学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文本解读首先就要弄清楚文体。
课文标题常被称为“文眼”,抓住了这个“文眼”,常常就可以知晓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可以判断出该篇课文的文体。因为文章要紧扣文题,不然就跑题了[4]。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标题来看,你认为这是一篇什么类别的文章?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文标题都具有典型的文體特征。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遇到这样的课文标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东方之珠”真的是某种珠子吗?结合课前预习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东方之珠”指的是香港,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文体也就浮出水面。
(三)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它贯穿全文,是全文的核心。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往往被作者提炼在全文的中心句中。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如《庐山的云雾》教学中,从课题中知晓了文体以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课题进一步追问:“庐山的云雾”使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和体验呢?请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答案就在文末,关键词是“流连忘返”。
(四)结合相关段落——理清脉络
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可辨了。因为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段落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接着上一个话题追问:“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能让作者流连忘返呢,它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抓住文章中间的两个段落阅读探究,从而发现景物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就分别隐藏在第二、三自然段中。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就全部清晰了。
(五)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运用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以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存在的。要理解课文内容及掌握该文体的写作方法,就必须紧扣文体特征和中心思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这些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呢?这样就可以抓住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写景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本文中按方位顺序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在景物描写时注意虚实结合的方法。学生体会到写景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景物就更加形象,语言也更加生动。习得写景的文章表达方法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予以运用。
(六)適时主题拓展——举一反三
语文阅读教学,教的不是课文,教师应该具有用课文来教的意识。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每一次单篇教学的目标应该指向该类文体特征及表达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就是努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仅靠单篇课文,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单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文体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或者是课后,开展主题式的群文阅读及针对性的习作训练。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该文体特征及表达方法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而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一组课文让学生浏览。笔者选择的三篇课文是:《天安门广场》《九寨沟》《田园诗情》。《天安门广场》展示了按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九寨沟》《田园诗情》展示的是写景类记叙文在表达时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群文的对比、综合,学生就可以对写景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小练笔作业,如,课后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按照方位顺序,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四、教学反思:“三得语文”的突出变化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语文学科教学应以掌握工具性为主要任务,从而借助语言工具掌握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正是笔者基于以上语文教学的观点而提出的。这也使得“三得语文”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和改变(如表1)。
“三得语文”与“传统语文”的课堂教学要素相比,有了一些改变和进步。因此“三得语文”教学主张下的阅读教学也具有其特色,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教学内容:可以得文化
课文内容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是不需要单独花时间教学的。人文知识,学生经常一读便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习得表达方法时也能够自然生成。所以说课文中那些人文性的因素,教师大可不必专门去教,只要在聚焦表达时,适当关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读、读懂,文化便会植入学生心田。
(二)落实教学目标:可以得章法
“三得语文”通常采取“六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目标定位都指向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凸显的。
(三)优化教学策略:可以得趣味
“三得语文”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倡导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有点乐趣。这个乐趣更多地来源于教学的过程,这就提醒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探究和收获的乐趣。
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文章表达的内容大多具有人文性,而表达的方式又体现了工具性。“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示范,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又强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使得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六步教学法”是基于“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总结提炼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与学习和推广。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在使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运用。“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虚指,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既指具体数字,也指“很多”的意思。“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只是强调了“三得”,而“三得语文”阅读教学中收获的还有更多的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2]孟纪军.“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求[J].小学语文教学, 2017(10):4-9.
[4]郑春.主线教学的常用方法[J].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4(8):23-26.
Exploration of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Six-Step Teaching Methods Wan Xin
(Siyang Zhongxing Primary School, Siho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How to balance and unify humanity and instru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subject is a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tackl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inese in the curriculum criter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stressing tha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attain three goals: culture, methodicalness and interest. Furthermore, teachers should adopt six-step teaching methods to grasp the subject, core sentences and key-word sentences. Starting with the genres and focusing on expression, teachers should tr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ree attainment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unify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to construe the subt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so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 practitioners with related teaching methods in reading instruction.
Key words: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six-step teaching metho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instruction
关键词:三得语文;六步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B-0053-04
一、教学思辨:语文特征的理性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从语文学科的课文内容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课文内容中所涉及的天文、地理、历史等,以及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受教育者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从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来看,语文学科也的确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笔者赞同要强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可缺失。受教育者掌握语文学科这门工具的目的什么?是使用。使用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得人文的东西,而不是工具本身。所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工具性为主,同时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提出了“三得语文”的教学主张。
二、教学思想:提炼形成的教学主张
“三得语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三得,即: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
(一)得文化
一般来讲,文化的定义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一篇篇文章为例展开活动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文,二是章。“文”即文章的内容,这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也可能包含人物历史……总之内容里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教学一篇文章至少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可以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成长为“有文化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通过一篇引出多篇甚至整本书让学生阅读,这也体现阅读教学的广度。
(二)得章法
由文章的“章”字,我们可以想到文章的章法。文章中的章法通常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但在本文中章法不仅包括文章的组织结构,也包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文章不是文字的堆砌,课文内容除了表达的义以外,还有形。这个形就是文章的立意、篇章结构及写作方法等。这就是文章的“章”,是章法。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表达的方法也有所区别。语文教学应把重心放在这个表达方法上,即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要触类旁通,让学生从例文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阅读教学的深度[2]。
(三)得趣味
“趣”说的是教学过程要有点乐趣,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要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体现阅读教学的温度。
三、教学思路:“三得语文”的实施策略
“三得语文”的实施策略是: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展开语文阅读教学,而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之中的。基于这一理念,笔者提炼了“六步教学法”(以写景记叙文为例,如图1)。
(一)反馈生字新词——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其实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包含“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课前预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习惯。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课前预习,要求预习时要完成生字组词、认读、熟读课文等任务要求。这样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生字词的预习效果检测,其中重点要关注后进生的掌握情况。另外特别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教师应重点指导,让学生当堂读写,予以巩固。
(二)抓住课文标题——辨析文体
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文体不同,对应的文章表达方式就不同,教学时所需要体会学习的文体特征也就不同。比如,神话类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神”;寓言类课文通常具有讽刺的意味;小说类文本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又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文体不同,教学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文本解读首先就要弄清楚文体。
课文标题常被称为“文眼”,抓住了这个“文眼”,常常就可以知晓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可以判断出该篇课文的文体。因为文章要紧扣文题,不然就跑题了[4]。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标题来看,你认为这是一篇什么类别的文章?显而易见: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文标题都具有典型的文體特征。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这篇课文,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遇到这样的课文标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东方之珠”真的是某种珠子吗?结合课前预习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东方之珠”指的是香港,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文体也就浮出水面。
(三)感知课文内容——明确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它贯穿全文,是全文的核心。而文章的中心思想又往往被作者提炼在全文的中心句中。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如《庐山的云雾》教学中,从课题中知晓了文体以后,教师就可以围绕课题进一步追问:“庐山的云雾”使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和体验呢?请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答案就在文末,关键词是“流连忘返”。
(四)结合相关段落——理清脉络
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可辨了。因为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段落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接着上一个话题追问:“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能让作者流连忘返呢,它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抓住文章中间的两个段落阅读探究,从而发现景物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就分别隐藏在第二、三自然段中。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就全部清晰了。
(五)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运用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以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存在的。要理解课文内容及掌握该文体的写作方法,就必须紧扣文体特征和中心思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这些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呢?这样就可以抓住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写景文章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本文中按方位顺序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在景物描写时注意虚实结合的方法。学生体会到写景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景物就更加形象,语言也更加生动。习得写景的文章表达方法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予以运用。
(六)適时主题拓展——举一反三
语文阅读教学,教的不是课文,教师应该具有用课文来教的意识。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每一次单篇教学的目标应该指向该类文体特征及表达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就是努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仅靠单篇课文,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单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文体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或者是课后,开展主题式的群文阅读及针对性的习作训练。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该文体特征及表达方法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而有针对性的习作训练,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一组课文让学生浏览。笔者选择的三篇课文是:《天安门广场》《九寨沟》《田园诗情》。《天安门广场》展示了按方位顺序写景的方法;《九寨沟》《田园诗情》展示的是写景类记叙文在表达时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群文的对比、综合,学生就可以对写景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小练笔作业,如,课后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按照方位顺序,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四、教学反思:“三得语文”的突出变化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语文学科教学应以掌握工具性为主要任务,从而借助语言工具掌握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正是笔者基于以上语文教学的观点而提出的。这也使得“三得语文”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和改变(如表1)。
“三得语文”与“传统语文”的课堂教学要素相比,有了一些改变和进步。因此“三得语文”教学主张下的阅读教学也具有其特色,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教学内容:可以得文化
课文内容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是不需要单独花时间教学的。人文知识,学生经常一读便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习得表达方法时也能够自然生成。所以说课文中那些人文性的因素,教师大可不必专门去教,只要在聚焦表达时,适当关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读、读懂,文化便会植入学生心田。
(二)落实教学目标:可以得章法
“三得语文”通常采取“六步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的目标定位都指向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凸显的。
(三)优化教学策略:可以得趣味
“三得语文”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倡导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有点乐趣。这个乐趣更多地来源于教学的过程,这就提醒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探究和收获的乐趣。
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文章表达的内容大多具有人文性,而表达的方式又体现了工具性。“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示范,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又强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使得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六步教学法”是基于“三得语文”教学主张,总结提炼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与学习和推广。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在使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运用。“三”在中国文化中是个虚指,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既指具体数字,也指“很多”的意思。“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只是强调了“三得”,而“三得语文”阅读教学中收获的还有更多的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2]孟纪军.“关注文体,聚焦表达”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求[J].小学语文教学, 2017(10):4-9.
[4]郑春.主线教学的常用方法[J].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4(8):23-26.
Exploration of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Six-Step Teaching Methods Wan Xin
(Siyang Zhongxing Primary School, Siho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How to balance and unify humanity and instru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subject is a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tackl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inese in the curriculum criter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stressing tha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attain three goals: culture, methodicalness and interest. Furthermore, teachers should adopt six-step teaching methods to grasp the subject, core sentences and key-word sentences. Starting with the genres and focusing on expression, teachers should tr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ree attainment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unify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to construe the subt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so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 practitioners with related teaching methods in reading instruction.
Key words: three-attainments Chinese; six-step teaching metho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i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