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幼儿综合艺术活动的创新实践祝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的感知体验、表现创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即尊重、关怀、友善、分享、合作等)的整合发展。教师应改变活动的环境,倡导综合艺术活动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改变活动的材料,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改变活动的形式,让幼儿用多元的方式去表达,发挥综合艺术活动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艺术活动;幼儿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72-04
  综合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的感知体验、表现创作、交流合作等基本能力和人文素养(即尊重、关怀、友善、分享、合作等)的整合发展。相对于传统的艺术活动,综合艺术活动提倡为幼儿提供与生活环境、情感、文化、科学等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信息、活动等,在内容、手段上更丰富多彩。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尝试改变活动的环境,倡导综合艺术活动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丰富幼儿的综合艺术感受体验;改变活动的材料,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手段大胆地进行空间创作;改变活动的形式,让幼儿用多元的方式去表达。我园从综合艺术活动出发,在体验、创作、表达中,让幼儿从自由输入转化为自主输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变”环境,在真实环境中激活幼儿综合艺术活动的“新”体验
  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去探索艺术材料、创造艺术作品及欣赏他人的作品[1]。环境时刻与幼儿发生着互动与交流,通过作用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增进幼儿的经验。我们鼓励幼儿从封闭的区域走向开放的空间,在真实的环境里,去探索、创造和欣赏艺术,获得综合艺术活动的新体验;我们也鼓励幼儿从开放的空间走向大自然,对园内丰富的树木资源,进行多维度、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让幼儿在课程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新体验。
  (一)户外综合艺术活动的开展
  环境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甚至健康状况,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班级、走廊、大厅等室内环境都是封闭的空间,局限了幼儿的实际体验感。于是,我们由室内转向户外,让幼儿去感受园内的一草一木,他们或唱或跳,自然地进行各种艺术体验。例如春天到了,幼儿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春天的印记,幼儿惊奇地发现了这些变化:粉粉的樱花、绿绿的嫩叶,小蝌蚪、小蝴蝶、小蜗牛都出来了。19棵粉色的樱花树在园内绽放,幼儿三三两两地在樱花林下捡拾花瓣。一阵春风徐来,“下花瓣雨啦!下花瓣雨啦!”他们又蹦又跳,感受着樱花瓣飘落的各种美妙姿态。有的幼儿拿着绘本在樱花树下阅读;有的幼儿用绿色的樱花叶、粉色的樱花瓣在手帕、扇子上印出了各种造型,进行艺术创意活动;还有的幼儿在写生,用画笔描绘出一片粉色的樱花以及花瓣飘落的各种姿态。由室内转向户外,看似是简单的环境转移,但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体验中,幼儿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感知。幼儿在实践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中自然地进行艺术体验。这种艺术体验,是幼儿表达情绪、认知,展示个人经验的方式,幼儿从中构建起对春天这个季节特有的经验。
  (二)综合艺术活动与课程的融合
  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有亲近、探索和发现自然的愿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要让幼儿投入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2]。我们根据不同的资源及主题,将幼儿的综合艺术活动与课程有机融合,将幼儿对艺术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相融合。在自然游戏场中,幼儿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行动等融入其中,从中得到了享受和乐趣。我园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36种不同种类的树木为幼儿园添姿添彩,288棵树木在幼儿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妙的自然、原生态的环境,满足了孩子们的憧憬。这一特有的树木资源为幼儿园的自然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园本主题“树木地图”中,通过幼儿园的树木有多少、班级树木统计、绘制班级树木地图、分享班级树木地图、新城全园树木地图五大活动板块,幼儿在大自然中做愿意做、可以做、喜欢做的事情。幼儿学习的场所转移到了大自然,他们通过说、画、展等多种综合艺术活动,与树木不断地产生互动,将幼儿园中的树木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展现在“树木地图”上,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对自然的认识,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综合艺术的各种表达,逐渐丰富了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经验。
  二、“变”材料,用不同材料满足幼儿综合艺术活动的“新”创作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的积累。在综合艺术活动中,单一材料、多种材料,在幼儿综合艺术创作中满足了幼儿的不同创作需要。
  (一)利用单一材料提升幼儿重组创作的经验
  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作品的创作同样来源于材料。当幼儿面对单一材料时,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幼儿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来深度探索每一种材料,将幼儿的艺术创作效果最大化。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好看的树叶”中,幼儿在观察、欣赏树叶的基础上,就“树叶”这种单一的自然材料,通过重组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幼儿在阅读绘本《落叶跳舞》后,一个个树叶小人激发了他们的艺术创作激情。幼儿通过撕、抠、剪、拼、贴、画等多種手法,对树叶进行重组,创作了一群群活灵活现的树叶小人。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利用单一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展开了奇思妙想,进行树叶创意活动。在边看、边做、边说的过程中,他们对树叶产生了新的认识,建构了新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了综合艺术素养。   (二)利用多种材料建构幼儿多维创作的经验
  儿童需要多样化材料来探索不同事物的特征与表现潜能。多样性是材料准备中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儿童才能选择那些能够吸引他们的感官,并且能够傳递他们情感的形象材料。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毕业了”中,幼儿分组设计自己的毕业照,并按照设计图进行拼搭,运用麻绳、各色的布片、碟片、塑料圈、树桩等材料进行创作。在整个拼搭的过程中,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在操场这个大空间里,进行多维创作。最后我们让幼儿用俯视的角度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当幼儿爬上攀爬架,从高处欣赏一个个巨型小人毕业照时,孩子们不断地发出惊叹,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艺术创作体验能让幼儿确认自己关于“美”的认识,而艺术欣赏能让幼儿探寻自己与他人的审美。综合艺术活动调动了幼儿所有的感官,倡导艺术教育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创作、欣赏,实现了多领域的整合。
  三、“变”形式,多元形式中拓展幼儿综合艺术活动的“新”能力
  综合艺术强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突出幼儿的情感体验、想象创造、交流合作。
  (一)提升幼儿多样表征能力
  幼儿表征能力是指通过语言、动作、符号、表演等表达自身的感受、经验、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而综合艺术是表征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幼儿在表征的过程中,经过大脑的加工,抓住表象事物原有的特征和联系,进行初步的分类、整合,从而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汾幼树木知多少”中,幼儿基于园内丰富的树木资源,进行树木大探索。幼儿在统计树木并进行记录时,有的用画树木特征的方式,有的用画图形的方式,还有的用数字记录的方式,等等。从幼儿多样性的表征形式中,反映出幼儿对于树木的认知情况。幼儿能用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录探索的结果,提升了自己的表征能力。在制作班级“树木地图”的过程中,幼儿用图式的方式来反映自己探索树木区域位置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向他人介绍地图上的树木种类和数量,分享探究结果,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在此过程中,艺术成为幼儿的一种表达途径,幼儿获得了一种内在的效能感,成了他们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源泉。幼儿在“计划—实施—统计—分享”的过程中运用了多样表征的艺术形式,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提升幼儿主动学习能力
  综合艺术教育在内容、手段上更丰富多彩,提倡为幼儿提供与其生活环境、情感、文化、科学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和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信息、活动等。这正是与幼儿的学习特点相契合的,在活动中,它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地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如在中班班本活动“小太阳树叶展览馆”中,教师通过“展览馆知多少”“设计树叶展览馆”“布置树叶展览馆”“树叶展览馆开馆啦”四个环节展开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自己设计展览馆的标记,制作导览手册、纪念品、门票、展品、海报、入馆须知等等,用多元的艺术创作手段布置属于自己的树叶展馆。幼儿是展览馆的小主人,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对选址、环境、作品陈列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使得展览馆从杂乱到整齐,从无序到有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幼儿的情感体验入手,运用体验式、探究式、情境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整合多领域的内容,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提升综合素养。
  幼儿综合艺术活动,应以幼儿发展为中心,让幼儿在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中,丰富艺术感受和体验。在求变中激发幼儿艺术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发挥综合艺术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M].冯婉桢,吴建涛,张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6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32.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1-05-20
  作者简介:祝刘芳,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江苏苏州,215211)副园长,苏州市吴江区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吴江区模范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搭建五大平台,践行了国际化办学五项举措,让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具有国际化理念,学校更具国际化氛围,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路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29-03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
摘要:为改变初中生写作现状和传统写作教学观念,根据统编版教材的改革与调整,应努力创设积极语用环境,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创意写作路径,完善评价方式。基于积极语用理念的创新写作教学将给作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也会让学生有感而发,彰显个性。  关键词:积极语用;初中生创意写作;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0101-03  “
摘要:在实践教学中因班级人数多,出现教师无法 “点对点”释疑、纠错、评价需求以及课堂掌控难度大等突出矛盾。“学生助教”模式的实践,为解决实践教学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学生助教;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28-03  一、“学生助教”模式产生的动因  “学生助教”模式是在“分
摘要:学校变革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变革的当事人必须厘清其中的关键要素及重要关系,师师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学校变革中最为关键的两对关系。师师关系要从当前的“表层共事者”走向“深层合作者”,师生关系要从权威型、民主型走向独立型。这要求学校在变革中打造“三位一体”的理念内核和由内及外的路径群,实现师师与师生关系从“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关键词:学校变革;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
吴玉国 教师,你幸福吗?  潘 娜 用“对话”构建道德规范的共同体  潘 娜 天然去雕饰,真情育美德  朱彩虹 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的思考与行动  李 华 相长有道  左 延 美术老师该像什么  袁 玥 研究课:换种思路来教学  许光新 浅谈有效情境的指向意义  顾丽芬 心理效应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初探  钱科英 杨 萍 绿色意蕴的写意流淌  张 敏 让每个孩子沐浴阳光  孙春福
摘要:SECI理论模型提出,教师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外显化、融合化、内隐化。SECI模型为教师培训在知识转化方面提供了理论框架。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可以为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支持和服务,设计培训支持系统,开展教师混合式培训,能有力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辐射。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化;混合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 文
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學》,作为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8年6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构建了语文美育理论的新框架,是语文美育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乃至语文美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在学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历来有着重视美育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别是“乐”教,就蕴含着美育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学“六经”,也蕴含着美育的因素。近
摘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自1996年开始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实现从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到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蜕变,逐步构建学校“耕墨”课程,形成学校书法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建构、教学时空拓展等维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形成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三条线索建构的“耕墨”课程模型。同时,充分挖掘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以“墨”育人,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是推进全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展学业水平测试几年来,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考纲研制、题库开发、系统完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引导学校规范办学、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
【项目简介】   南京市银城小学在2016年成为南京市首批德育示范基地。学校坚守对话教育,力求在已有的德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胆识”和“创造”,推出凸显银城德育课程的新主张:创造可能,培养有胆识、有创造、追求无限可能的银城学子。2017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儿童对话式道德学习的实践探索”,尝试在现代德育“主体间性”视角下,以儿童对话为平台,以道德学习为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