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呢?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26年,在历次各类考试中,所带班级的成绩都遥遥领先。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想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认为记住公式、定理、法则,然后反复做题就行,而实际上根本就不会去用那些知识。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每次上课前,我总是绞尽脑汁,把教材中列举的实例进一步设计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例如在学习“利润问题”、“打折问题”、“储蓄问题”前,我让学生分组去商店、银行了解信息,然后自己编题,其他学生解答;学习坐标系时,我让学生以某一排同学所在直线作为x轴,某一列同学所在直线作为y轴,说出每个同学所在位置点的坐标;学习“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关爱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人需要关怀,需要爱,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要懂得以情带语。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练习,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达不到要求时,也找出他们问题中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语言与他们交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对学生使用礼貌用语“请你回答”、“请坐下”等,一个富有浓郁人情味的“请”字,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每节课前我都会花很多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个知识都是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如学习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可先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口答A组算式结果。
A.(1)( 3) (-5)=
(2)(-3) ( 5)=
(3)(-8) (-10)=
(4)( 4) (-4)=
B.(1)(-2)-(-5)=
(2)( 2)-( 5)=
(3)(-18)-(-8)=
(4)(0)-(4)=
C.(1)(-2) ( 5)=
(2)( 2) (-5)=
(3)(-18) ( 8)=
(4)(0) (-4)=
对于加法,学生很熟练,完成A组题时,个个争相说结果。紧接着我提出问题:“你能根据A组算式写出B组题的结果吗?”从表现欲到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小学阶段就学过: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所以,学生观察A组题后能说出B组题的结果。我再让学生完成C组题,这又是简单的加法运算,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调动起来。此时我提出新问题:“比较B、C两组中对应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同学答:“对应算式的结果相同。”
第二组同学答:“B组是减法,C组是加法运算。”
第三组同学答:“两组算式的左边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互为相反数,结果相同。”
于是,问题马上被解决了,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样,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想学习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认为记住公式、定理、法则,然后反复做题就行,而实际上根本就不会去用那些知识。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每次上课前,我总是绞尽脑汁,把教材中列举的实例进一步设计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例如在学习“利润问题”、“打折问题”、“储蓄问题”前,我让学生分组去商店、银行了解信息,然后自己编题,其他学生解答;学习坐标系时,我让学生以某一排同学所在直线作为x轴,某一列同学所在直线作为y轴,说出每个同学所在位置点的坐标;学习“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关爱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人需要关怀,需要爱,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要懂得以情带语。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练习,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达不到要求时,也找出他们问题中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语言与他们交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对学生使用礼貌用语“请你回答”、“请坐下”等,一个富有浓郁人情味的“请”字,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每节课前我都会花很多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个知识都是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如学习有理数减法运算时,可先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口答A组算式结果。
A.(1)( 3) (-5)=
(2)(-3) ( 5)=
(3)(-8) (-10)=
(4)( 4) (-4)=
B.(1)(-2)-(-5)=
(2)( 2)-( 5)=
(3)(-18)-(-8)=
(4)(0)-(4)=
C.(1)(-2) ( 5)=
(2)( 2) (-5)=
(3)(-18) ( 8)=
(4)(0) (-4)=
对于加法,学生很熟练,完成A组题时,个个争相说结果。紧接着我提出问题:“你能根据A组算式写出B组题的结果吗?”从表现欲到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小学阶段就学过: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所以,学生观察A组题后能说出B组题的结果。我再让学生完成C组题,这又是简单的加法运算,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调动起来。此时我提出新问题:“比较B、C两组中对应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同学答:“对应算式的结果相同。”
第二组同学答:“B组是减法,C组是加法运算。”
第三组同学答:“两组算式的左边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互为相反数,结果相同。”
于是,问题马上被解决了,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样,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