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教学自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卢小琴老师的《翻转课堂:地理学科教学引入微项目学习的意义》一文,耳边响起杜甫《放船》里的诗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将其用在微课程教学法实验上,丝毫也不为过。
  卢小琴去年参加微课程教学法“做中学”培训,发现微项目学习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在培训中,她与同学科的陈霞老师共同策划了“橘子变成地球仪”的微项目学习。模拟教学时,她们看到,其他学科教师充当的“学生”在微项目学习中完成了知识内化,成功突破重难点,两人当下欣喜不已。
  在语文模拟教学中,轮到她和化学老师周才萍模拟当“学生”,学习的课文是《渔家傲·秋思》。在參与创作填词的微项目学习中,她和周老师都完成了填词。她的词作题为《渔家傲·木渎》,文字如下:
  曲桥黛瓦红枫丽,花岗游人千载绎,写生拍照脚步挤,池石里,佳人儿童把水戏。
  天平灵岩蕴正气,穹窿孙武西南立,地灵人杰风光旖,范祠屹,文正秒训传万里。
  要问耗时多少?20分钟模拟课前学习,40分钟包含检测、进阶、填词与展示的模拟课堂学习。可见语文教师的“任务单 配套视频”指导有方,两位模拟“学生”学习认真,外加才华横溢。不过,假如不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两人恐怕难以想象自己会去填词。
  这次培训,让卢小琴窥见微课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促进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这不正是她在教改路上苦苦探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吗?
  新学期开始,卢小琴便付诸实践,并且从中探究意义。她发现,对于教师来说,微项目学习能促进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设计、组织开放性教学的智慧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微项目学习能培养他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这个过程如同北宋理学家程颐对“格物致知”的诠释:“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格物穷理,这使卢小琴获得了系统设计的自在、课堂学习组织的自在。
  尽管学校教学管理没有留给地理学科翻转课堂的空间,但是,卢小琴和她的同事们把微课程教学法的要义创造性地迁移到常规教学之中,使教师有精力治学、问道、策划,课堂上欣赏学生学习力的爆发,静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
  这样的职业行为,我们称之为教学自在。我们期待卢小琴穷理之后“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进入酣畅淋漓、自由自在的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片段性的诗学文字,古有诗话,而西方则有浪漫主义作家(如施莱格尔)的“断片”,较近的例子则是戴望舒的两组“诗论零札”。这类文字大都直陈要害,不事铺叙与论证。下面这些文字是我多年来札记写作的一小部分,也是这样的类型。游离于“法官”与“倡导者”的当代诗论  艾略特说:“我相信诗人之所以从事评论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诗人在内心深处——即使这不是他表露出来的意愿——总是试图为他所写的那种诗进行辩护,或者试
在村子里种扁豆,是补缺,补空地的缺。房前,屋后,猪圈旁,柴棚边……反正,都是些零碎的边角地。  你说菜园里?不不不,菜园里不种扁豆的。扁豆这家伙,泼,蛮,赳赳武夫般,一发飙就收不住,抽藤发叶,不管不顾。谁跟它做邻居谁倒霉,菜邻居被欺负得死不了、活不成,很难看。  扁豆形似刀,有一股子兵气。扁豆,种下去,不怕春寒;结荚时,不惧霜冻;度过夏,奔向冬,比大白菜还耐寒。一株扁豆,能姗姗看尽四季风景,生命維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你爷爷会说,你去问你爷爷。”说完,在乡里做会计的父亲把碗一推,夹个小黑包,推着永久牌自行车,带着大黄狗出去了。  饭后,他来到小叔家,做过私塾先生的爷爷正在院子里的树下躺椅上乘凉。他走上前,拿起盖在爷
昨天出差,坐上出租赶火车。到了车站,先到自动取票机那里取票。一位中年同志插队到我的前面,一边说着对不起,说车就要开了,一边拿身份证取票。  可能是他太着急了,取票的时候身份证竟然两次掉在地上。男人一边捡身份证,一边责骂,说识读器这个地方为啥设计成斜的,设计成平的不就完了,身份证正好能放上。后来,他一只手按着身份证在识读器那里,才打出了票,然后装好证件拿走票,匆忙进站。  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那年,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我到某报社应聘摄影记者一职。经过笔试和面试,报社留下了两名候选人,我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张涵,而招聘名额只有一个。  报社人事部主任对我们说,你们的试用期为一个月,期满后报社会决定谁去谁留,你们可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哦!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张涵暗暗较劲,拍摄、采写了大量照片及稿件。可以说,我们不分上下,眼看试用期将满,谁胜谁负并不明朗。  那场大雨接连下了三天三夜,不少
遇上老人,是在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购物商场门外。一身深蓝衣裤,小脚,满头几近全白的发,头顶飘着十几只颜色形态各异的气球。十二月的北方寒冬,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她的脸被风吹得红红的,却满脸堆笑,向过路的行人兜售手上的气球。她招呼得很热情,却少有人停下来。  我走上前,买了一只蓝色的小鱼气球,并与老人攀谈起来。从她的言谈中,我知道,她和孙女,在这个城市过得并不轻松,孙女一个月两千多元工资,也仅仅够维持生活
有一种叫斑尾塍鹬的鸟,每年的8~9月都会从阿拉斯加的卡斯科奎姆湾飞往新西兰。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监控发现,这种鸟可以连续飞行5~9天,在飞行过程中不吃不喝不停歇,连续飞行的里程达到7242英里。它们在飞行的时候消耗的能量是它们休息时的8~10倍。而一个普通人不吃不喝一般能活3天,按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计算,3天的行程不过三四百公里。如果不吃不喝且不停地行走,那么,能量消耗就会更大,行走的距离就会更短。 
颔首低眉,十指合一,潜心膜拜,谁说我,像一枝凝露的荷?  其实我愿意,像她:娉娉婷婷,清素婉约;娴静秀纯,超凡脱俗;独处清池溢香,远山黛眉舒展;淡雅疏于红尘,圣洁暗盈香熏。  愿像她,又何曾似她?  凌波仙子玉颜羞,芳姿绰约妩媚柔。惊艳于暮春郊外的邂逅:圆叶绿伞张张,粉嫩莲瓣扬扬,水波渗透绿衣裳。细而长的茎娇羞如初春的嫩柳,颤颤地随风在水中轻荡;薄而圆的叶如绿萍,悄悄在泛着涟漪的水面微漾。瑶池河畔
少时,我家是一处典型的江南老宅,地儿宽敞,房梁又高,每至冬天,即便落地长窗紧闭,仍透着几丝渗入骨髓的寒意。彼时,还没有空调、地暖,一个人待在卧室里冷得出奇,于是,我端起小板凳,躲到狭小的灶间,坐在煤炉前,一边取暖,一边读闲书消磨时光。  叔祖母每天晚上要烧热水洗脚、冲汤婆子,约莫要折腾到八九点钟才消停。这段时间,我静坐于炉畔,手里捧着一卷书打发时光,陪伴我的只有一把铁皮老壶,它稳若泰山地安坐于煤炉
在木偶国和秤砣国之间耸立着一堵墙,这堵墙又长又高,高得一个人站立在墙下面,抬头望不到墙头,完全把这两个小国家的人们阻挡在了墙之外。  有时候,好奇的孩子会问家里的老人:在木偶国和秤砣国的国界线上,为什么要高高地筑起这么一堵墙呢?墙上还没有任何一扇门、一扇窗,简直连另一边最响亮、最热闹的声音都听不到呢。  家里的老人会对好奇的孩子讲:这堵墙是从什么时候竖起来的,连老人的爷爷的爷爷都记不得了。至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