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理想都熠熠闪光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你爷爷会说,你去问你爷爷。”说完,在乡里做会计的父亲把碗一推,夹个小黑包,推着永久牌自行车,带着大黄狗出去了。
  饭后,他来到小叔家,做过私塾先生的爷爷正在院子里的树下躺椅上乘凉。他走上前,拿起盖在爷爷身上的扇子,问爷爷什么是理想。
  爷爷想了想,说:“爷爷17岁开始教书,做了个孩子王。后来爷爷就想,要是能做一名村里的干部多好,还能有一辆公家的自行车。这,就是爷爷的理想。”
  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接着,爷爷问他:“孙子,你的理想呢?”
  “我还没想好。”这是他课堂上的一句口头语。
  在外面疯了一圈,天黑回到家,父亲一身酒气,躺在院子里的小绳床上哼着小曲。他看父亲兴致很好,便走过去问父亲:“爸,爷爷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村干部,那你的理想呢?”
  “我的理想?”父亲抹了一下嘴唇,看着满天的星星说,“我的理想,是这辈子能写本书,风光风光。”
  听了父亲的话,他吃了一惊,因为他第一次知道,老师和他们用的那神圣的课本都是别人写出来的。
  几年之后,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推荐到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又过了十多年,他的文章铺天盖地地在全国发表,他成了一个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当然明白这件家庭往事的意义,甚至还把它写成一篇名叫《每个人的理想都熠熠闪光》的散文。
  故事還没有完全结束,8岁的儿子便好奇地问他:“爸爸,那你的理想呢?”
  “爸爸读过大学,看了许多书,也发表了许多文章,如果爸爸有生之年能到外国的大学读几年书,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这个想法也许是父亲当初真实的想法,也许是父亲的一个阴谋——又过了十几年,在国外读大学的儿子经常这么想。
  一天晚上,他和父亲视频聊天,又提到8岁时父亲给他讲的那件往事。接着,父亲对着话筒说:“你的硕士也快毕业了,现在,你有什么打算?”
  没想到父亲会突然这么问,他当然知道,父亲这里所说的“打算”就是“理想”。
  他想了一会儿,对父亲说:“想听真实的想法?”
  “那还用说?”父亲显得很急迫。
  “回到你们身边,找块地,做一个地道的农民。”
  父亲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僵在那里,像视频的画面因为网速而静止一样。
  “爸,我说错了吗?”
  父亲叹了口气,思考着该说什么。
  “爸,你还记得你十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叫《每个人的理想都熠熠闪光》吗?”
  “记得。”父亲无奈地说。
  “我也是一个人!”
  父亲无语。
  “按你说的,我的理想也该熠熠闪光。我的理想就是回家做一个农民,我不想等到十几年、几十年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我的理想而做一个农场主。”
  父亲依然在思考。
  “既然我现在就能实现,为什么一定要等着孩子来实现理想呢?”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笑了起来。
  后来,听说父亲在快到60岁的时候,竟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国外一所知名大学讲学。平时,人们常常在一些课堂上,发现他孜孜以求的身影。
  
   (编辑一昕)
其他文献
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是件冒险的事情,因为烂书太多。看烂书,像吃了一个坏苹果,吃出一条昆虫或一嘴农药,魂都吓走了,谈何愉快。  爱情何曾不是?  总会爱一个人,总会冒险一次。最初爱的时候,一定没有经验,很茫然地就爱上一个人了,不知道这是在冒险,只觉得蠢蠢欲动,满心全是这个人,仿佛这个人是鲜花着锦,最爱的时候,赴死都随时准备着——也只有爱着时才会这样。徐悲鸿爱上孙多慈后,给友人写信,浓烈到再也不能
一直等了两年时间,我才把老郑从微信朋友名单里删除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优柔寡断后的决定。  其实平时,我也删除一些人。比如有时清点微信朋友圈,與这些人很久不见往来,遇到节日,连一句群发的问候也没有,有的还是网名,甚至根本忘了这人是谁,还有的人整天发朋友圈,大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儿,或雨水一样密集地抛洒人生鸡汤对人强制性进补却由此塞了满心,加上我这人患有强迫症,一旦他们发了朋友圈,我就不住点赞。  后来
秋天,树的影子渐渐疏落了。原本一地的浓荫间,忽然就有了一些跳跃的光影,我望着那些在树荫里跳跃的奇怪光影,起初是并不太适应的。久了,心里竟如那些跳跃的光影般活泛了起来,也因此而莫名地轻松了起来。那些跳跃的光影,让我想起夏天,想起在天气晴好的夏日里,我曾一个人坐在湖边树荫下的长椅上,背对着阳光,看满湖跳跃着的光影时的感受,总觉得这样跳跃的光影,如此时疏落的树间光影,是无比欢快的。  我一直都不太在意树
读张晓风老师的《我在》,觉得太温暖了,尤其那一句“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仿佛自心底飘来。  我们生活的日常,节奏已然失控。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有人在后面催“快点”“快点”。小孩子读书是这样,大人们工作也是这样。可是催促有什么用呢?再厉害的人也有失手打盹儿的时候,再舒适的工作也有疲倦乏累的时候。再者,不想快的人,催促了他也不会开足马力;快不了的人,催促只会乱了他的节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苏州盈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袁传伟接到無锡厂商打来的电话,说是武汉疫情急需一批过氧化氢消毒器,可工厂只剩下他一人,他果断地说:“我干!”原来他啥都会。  会编程  2004年10月,袁传伟应聘进入苏州工业园区一家美资电子企业,在加工中心(CNC)干起产品编程等工作,他知道对于现代化的机床来说,编程是核心,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编程高手。但是编程首先要有数学基础,需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派了个文工团进京作汇报演出,并且特别为这次演出创作了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江西老表的演出,叉在演出后专门接见文工团的主要成员。  周恩来称赞整个演出很不错。尤其是《江西是个好地方》这支歌。曲好、词好,唱得也好。他说,江西确实是个好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个瑞京(金)就了不得,苏区时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南京北京,不如瑞京(
態度和结果
期刊
在浙江衢州开化县马金溪旁有一方院落,名为“开化纸研究室”,是“纸痴”黄宏健复活开化纸的地方。  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产自开化县而得名。清中叶以后,开化纸因其洁白坚韧,一直作为高档御用纸使用。日本和纸博物馆曾在世界名纸介绍中将开化纸定义为“最高等级印刷用纸”。而现在,许多造纸专家却都说:“开化纸的制作工艺失传已久,它早就成了古书中的三个字,如今的开化纸粗劣到只能糊雨伞。”可谁也没有想到,开化
片段性的诗学文字,古有诗话,而西方则有浪漫主义作家(如施莱格尔)的“断片”,较近的例子则是戴望舒的两组“诗论零札”。这类文字大都直陈要害,不事铺叙与论证。下面这些文字是我多年来札记写作的一小部分,也是这样的类型。游离于“法官”与“倡导者”的当代诗论  艾略特说:“我相信诗人之所以从事评论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诗人在内心深处——即使这不是他表露出来的意愿——总是试图为他所写的那种诗进行辩护,或者试
在村子里种扁豆,是补缺,补空地的缺。房前,屋后,猪圈旁,柴棚边……反正,都是些零碎的边角地。  你说菜园里?不不不,菜园里不种扁豆的。扁豆这家伙,泼,蛮,赳赳武夫般,一发飙就收不住,抽藤发叶,不管不顾。谁跟它做邻居谁倒霉,菜邻居被欺负得死不了、活不成,很难看。  扁豆形似刀,有一股子兵气。扁豆,种下去,不怕春寒;结荚时,不惧霜冻;度过夏,奔向冬,比大白菜还耐寒。一株扁豆,能姗姗看尽四季风景,生命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