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本阅读和绘本教学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本是一种新兴的儿童文学样式。随着绘本的出版与大力推广,国内许多幼儿园、小学都开设了绘本阅读课,绘本阅读及其指导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提高师资素质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绘本阅读与绘本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包括:全面了解绘本的题材;适度把握绘本主题的深浅;逐步积累绘本阅读指导的技巧。
  关键词:绘本;幼儿教师;阅读;教学
  绘本,又称图画书,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都简短、浅近。”[1]253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绘本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迅速崛起。绘本阅读逐步走进了家庭、幼儿园、学校,相应的绘本阅读指导也就受到了家长、教师以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国际公认的绘本最佳阅读方式是成人和孩子共读。绘本的阅读指导可以分为家庭亲子阅读和幼儿园绘本阅读两种形式。本文侧重从师资素质的角度来探讨绘本阅读与绘本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一、全面了解绘本的题材
  绘本的题材就和绘本的颜色一样,五彩缤纷,多种多样。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主要包括: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爱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些艺术母题在绘本的题材中均有所体现。比如:《彼得的椅子》(美国,埃兹拉·杰克·济慈/图文)中的小主人公彼得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冲撞。《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国,山姆·麦克布雷尼/文,安妮塔·婕朗/图)中一大一小两只兔子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对方“我有多爱你”,有一种温馨的亲情在里面。《阿罗有枝彩色笔》(美国,克罗格特·约翰逊/文图)中穿着宝宝服的阿罗手拿一支彩笔一路走一路画,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有什么,画出了阿罗的梦想,画出了孩子们美妙的幻想世界。《小房子》(美国,维吉尼亚/文图)中小房子的故事则表现出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令人堪忧。还有一些涉及战争、死亡等现实题材和人生哲理方面的主题,例如《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獾的礼物》《犟龟》等,这些作品主题深刻,富有哲理意味,给孩子播下的是思想的种子。幼儿教师要善于积累作品。许多优秀绘本是近几年刚刚译介过来的作品,作品中承载和传播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民俗风情。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广泛阅读学习、思考,较多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及作者创作思想。
  在当前大规模引进国外绘本的同时,幼儿教师也不要忽略这样一个现实:国内的创作者正在不断摸索,创作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绘本。在原创绘本中有不少作品融合了中国元素,向孩子们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如,熊亮、熊磊兄弟的《灶王爷》《年》《小石狮》等;北师大出版社在2012年推出了“中国印象”系列绘本——新民间绘本故事典藏合集,向读者展示了包括剪纸、泥塑、风筝在内的传统文化内涵。其次,还出现了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绘本,如《团圆》(余丽琼/文,朱成梁/图)《荷花镇的早市》(周翔/文图)等,作者将目光投射到中国的城镇、乡村,着重表现的是流转于普通人之间的人情关怀。再次,还有根据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目改编的绘本,如《宝儿》(蒲松龄/文,心怡/改编,蔡皋/图)《小桔灯》(冰心/文,何谦/图)等。
  二、适度把握绘本主题的深浅
  绘本的主题理解可以是多层次的。实践显示:不仅成年人与儿童对于绘本主题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就是在儿童群体中也存在着因年龄、个体接受能力不同出现的差异。因此,可以说:绘本主题既是浅浅的,又是深深的。儿童读浅处的东西,成人读深处的东西。绘本的主题领悟上存在“近点”和“远点”的关系。优秀的绘本都是“近点”和“远点”的完美结合。绘本的思想情感与孩子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最近结合点——这就是近点。远点是需要孩子生活积累才能逐渐感悟到的东西。《野兽出没的地方》(美国,莫里斯·桑达克/图文)中关于儿童情绪表达的主题解读应该说就是远点;而近点则是孩子们读后感兴趣的点,即那个神奇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他们阅读此书的乐趣在于跟随图画故事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游历。
  指导孩子阅读绘本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什么道理。如果有的幼儿文学感悟力好,成人可以适当引领。幼儿教师必须明确一点,“对于孩子来说更有价值的,并非确认某一本的主题是什么,而是感受和欣赏那本图画书怎样表达了它的主题。”
  三、逐步积累绘本阅读指导的技巧
  绘本的阅读主体是3至6岁的幼儿。理解绘本的图画内涵以及文字意义,幼儿离不开需要老师的引领,幼儿老师需要掌握绘本阅读指导的基本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更新。
  1.把握好图文关系
  绘本的阅读指导,图是重点,也是幼儿理解故事的起点。图表现故事,有直观的表现表达,也有间接的暗示表达。幼儿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读图过程中的心理及情绪反应,以此来确定讲图的方向。重点引导幼儿从直观表现的层面开始,观察图中角色的行为、状态,揣摩角色的情绪、心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想像力,进而深入地理解欣赏作品,走向间接暗示表达的层面。对于图画细节,多给幼儿留下发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愉悦和成就感。有些细节比较隐蔽,幼儿不易发现,只要不对后面情节有关键影响,教师就不必指点提示,可以留点玄机给以后的重复阅读。
  绘本中的文字不同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指导方式。一般文字比较多,叙述故事完整的作品或是充满诗意的文字,可以采用教师朗读的方式,幼儿一边看图一边倾听,在头脑中完成图文的对照、故事的整合。如《花婆婆》;对于文字中对话较多、风趣幽默的作品,教师可以和幼儿分角色朗读,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如果作品中的文字比较零碎,教师一般采用读文与读图同步进行。如《蚂蚁和西瓜》。有关于绘本文字的讲解,一般达到幼儿理解就可以,不要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过多的文字讨论、分析、训练。
  2.讲述的顺序
  绘本的整体传达性特征提示我们:幼儿绘本的阅读讲述过程中要注意顺序,从封面一直讲到封底。绘本的讲述从封面开始,对题目的介绍、对内容的猜测往往会激发幼儿阅读期待。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封面的猜测不可随意性过强,否则就会不着边际,没有意义。环衬、扉页是读者容易忽略掉的,环衬的图案、扉页出现的人物往往和后面的内容相呼应,要引导幼儿关注、猜测,增添阅读的游戏趣味。讲完故事后,不要忽视封底的阅读,它往往是故事的延续,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韵味。   3.讲述的节奏
  每一本绘本讲故事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它往往有随着线索展开,开头、发展、高潮、结局不断起伏变化。讲述者要和着作品的节奏讲出平平仄仄的韵律感。许多幼儿绘本,情节在类似重复中推进,作者会采用翻页的方式带给小读者惊喜。例如《我的连衣裙》(日本,西卷茅子/图)就是一本以三拍子节奏展开的绘本。如果我们把绘本中小兔子穿上连衣裙这张画叫做1,走进花田这张叫做2,连衣裙变成了花朵花样这张叫做3,那么,后边就又“1·2·3”、“1·2·3”、“1·2·3”地重复了三遍,连衣裙的图案就不停地变雨点、变草籽、变小鸟等。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这种重复,期盼这种重复。这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节拍,但伴随着翻页的动作,孩子们在心中能够感受得到这种音乐般的旋律。教师在讲述中要充分运用翻页的设计,讲出作品的节奏,让幼儿在阅读中内心感受优美的旋律。
  4.讲述的语气语调
  许多幼儿教师以为自己只要把绘本中的文字讲读给孩子听,就起到引领作用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读者(成人)对图画书的理解和共鸣越深刻,听者(孩子)就越能深入于图画书中,那么这种阅读体验也将会更为丰富[3](P83)。”教师有了把绘本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东西转达给孩子的权利,那么对作品的理解状态也自然会影响到传递的质量。教师透彻地理解了这本书的画面及文字内涵,就可以在生动浅显的讲述中借助生动的语气语调、提示、讨论等把绘本丰富的内涵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的理解靠向作品内涵的状态。
  5.多种阅读形式
  绘本的阅读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符合绘本阅读指导的基本理念,即“立足于儿童立场,一切从儿童出发” 。归纳常见的是阅读方式:朗读阅读——教师和儿童一起进行整体阅读,一边读文字,一边欣赏画面;互动阅读——教师与儿童在阅读中进行交流讨论;独立阅读——在教师组织下,儿童根据自己兴趣自选绘本,自己静静地阅读;同伴阅读——几个同伴一起阅读绘本,中间可以相互启发、交流;比较阅读——由一本绘本拓展开来,把同一或相似主题的作品(也可以是系列作品)提供给儿童进行阅读,在比较中思考、感悟等等。选择哪种阅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般来讲儿童首次接触某本绘本,他的阅读应该是完整的阅读。
  绘本阅读指导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例如:阅读指导中教师大量提问、追问,要求幼儿回答,破坏了阅读的完整氛围;用角色表演等活动贯穿阅读过程中,过于求热闹、求活跃,消弱了幼儿对文本的注意;有的教师设计一个固定的绘本讲读模式,应用于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阅读活动变得干巴巴,单调重复。以上种种,违背了绘本阅读的基本理念,也忽视了幼儿阅读的本质。
  6.文本阅读与延伸活动
  绘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丰厚的教学资源。在绘本阅读指导中如何对待文本阅读与延伸活动的关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绘本的文本阅读从根本上说是文学艺术的活动,那么教师带领幼儿阅读的过程尽量保持绘本艺术的性质特色,阅读的氛围也应该是优美、高雅的。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挖掘不同绘本作品的教学资源,设计相关的创意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例如: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之后,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语言接龙“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小蓝和小黄》之后,组织幼儿玩“颜色变变变”游戏,通过这个美术活动引导小朋友了解色彩的变化。延伸活动应该在文本阅读充分进行的基础上进行,不要喧宾夺主即可。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 [M].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
  [3]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李英华(1971~),女,河北藁城市人,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研究。
  2012年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号1405309。
其他文献
1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今年是首次使用“京版”考试说明进行命题的第一年 .在总结前三次命题经验的基础上 ,命题本着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
摘 要:在平时的日常训练当中,如何更为科学的提升自身的跳高成绩,又如何加强自身的综合体能素质,是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任务。在日常的跳高训练当中,除了紧跟教练制定的训练方案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发展自身的专长素质,例如根据自己的特长改进助跑方式、根据自己的心理环境改进心理训练的方式方法等等。  关键词:跳高;大学生运动员;专项素质;跳高训练;助跑起跳;心理训练  高校大学
孟山都公司(纽约证交所代号:MTC)宣布成功地研制并测试了具有抗玉米根虫(rootworm)特性的转基因玉米,玉米根虫是全球玉米种植农最惧怕的玉米害虫之一.
房地产开发各环节的税收与项目开发成本密切相关,房地产开发成本,是指纳税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学数学老师应积极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切身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引导他们留意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作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联系生活事例,将数学知识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的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和训练的感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动情景  常常听到人们调侃:你还是大学生呢,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即加强感觉、感知刺激与培养观察能力的关系;集中注意
摘 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人们预期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然而,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而当前,人们却发现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大部分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跟国际贸易没有关系。这可能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不足。本文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开始分析,探讨了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国
摘 要:班主任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高职院校班主任日常工作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学生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班主任主要承担着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因此如何提高职业指导有效性对于班主任日常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职院校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行简单分析,结合目前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取向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着重剖析班主任工作改革与创新的要点
摘 要: 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基准,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思维 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由于数学本身属于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涉及抽象四维和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明确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