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学数学老师应积极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切身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引导他们留意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作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联系生活事例,将数学知识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的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和训练的感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动情景
常常听到人们调侃:你还是大学生呢,白菜两角五一斤,我买了3斤4两,多少钱?一名大学生的计算速度还没有我老农民快呢。作为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我们应积极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挖掘生活中学生平时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实物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就安排学生统计本组每位同学一天的花销及每笔支出的用途,学生根据具体要求统计出自己同学的支出,包括购买学习用品、零食、礼物、早餐等,但大部分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最多。教师通过学生的统计,可以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支出情况,让学生在统计表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学习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粗心,想当然。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如果盲目解决很容易出现错误,而大部分问题是学生没有理解而造成的。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天天把公式挂在嘴上:a(b c)=ab ac。然而,只要出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学生都会出错,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a(b c)=ab c或a(b c)=a bc,对于这样的答案,教师往往是哭笑不得,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也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就利用学生的心理,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今天你妈妈买了苹果回家,你和弟弟都在,你妈妈拿了一个苹果给你弟弟,你有何感想?
“为什么只给弟弟?”
“我当然会生气。”
“肯定得和妈妈生气。”
“这是不可能的。”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教师:“是的,你妈妈只把苹果给你弟弟,你肯定不开心。”
生:“那当然了。”
师:“如果我们把公式中的a看成是苹果,b和c看成是弟弟和你,是不是你和弟弟都得要苹果呀?”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也可以把a看成是馒头、西瓜、猪肉对吗?”
“当然,弟弟和你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会把好东西分给弟弟和你。”
虽然教师的比喻不是非常贴切,但是利用生活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了数学,把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到了一起。
二、联系生活素材学数学
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往往就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春天来了,孩子们喜欢去放风筝,那么风筝的形状就是我们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布置学生寻找日常生活的具体实物,学生能够轻易地找出:桌面、窗户、人体等都是轴对称图形,钟表、圆、五角星、正方形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在课堂上出示这些图形的实物,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联系生活情景学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购物、测量、物体的形状等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真实再现我们的生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之大。课堂上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打折类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出了这样的题目:国庆期间,小明决定去买一套衣服,商家的优惠条件五花八门,这件衣服原本600元。甲商店打六折,乙商店采取了买500元送200元的方法,丙商店优惠总价的2/5,去哪家买最划算?同学们经过认真计算可以得出:甲商店:600×0.6=360元;丙商店:600×(1—2/5)=360元。但乙商店买500元送200元,你买了600元的衣服还得付400元,可见甲和丙商店更划算。
四、联系生活问题学数学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如在解决货车拉货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将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一辆货车一次可以拉货5吨,现在有货物157吨,现在要想一次拉完所有的货物,需要几辆货车?学生很快就会列出式子:157÷5=31.2(辆)。学生很快就会想到四舍五入法,只要31辆车就可以了,这显然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不符,虽然31辆车拉货,但还有2吨剩余,仍需要一辆车拉完。所以要32辆车才能一次性拉完。这些问题也许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但只要把它放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进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结合生活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旦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的热爱就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减弱。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动情景
常常听到人们调侃:你还是大学生呢,白菜两角五一斤,我买了3斤4两,多少钱?一名大学生的计算速度还没有我老农民快呢。作为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我们应积极地将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挖掘生活中学生平时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实物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就安排学生统计本组每位同学一天的花销及每笔支出的用途,学生根据具体要求统计出自己同学的支出,包括购买学习用品、零食、礼物、早餐等,但大部分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最多。教师通过学生的统计,可以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支出情况,让学生在统计表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学习数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粗心,想当然。特别是一些计算题,如果盲目解决很容易出现错误,而大部分问题是学生没有理解而造成的。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天天把公式挂在嘴上:a(b c)=ab ac。然而,只要出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学生都会出错,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a(b c)=ab c或a(b c)=a bc,对于这样的答案,教师往往是哭笑不得,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也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就利用学生的心理,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今天你妈妈买了苹果回家,你和弟弟都在,你妈妈拿了一个苹果给你弟弟,你有何感想?
“为什么只给弟弟?”
“我当然会生气。”
“肯定得和妈妈生气。”
“这是不可能的。”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教师:“是的,你妈妈只把苹果给你弟弟,你肯定不开心。”
生:“那当然了。”
师:“如果我们把公式中的a看成是苹果,b和c看成是弟弟和你,是不是你和弟弟都得要苹果呀?”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也可以把a看成是馒头、西瓜、猪肉对吗?”
“当然,弟弟和你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会把好东西分给弟弟和你。”
虽然教师的比喻不是非常贴切,但是利用生活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了数学,把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到了一起。
二、联系生活素材学数学
在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往往就与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春天来了,孩子们喜欢去放风筝,那么风筝的形状就是我们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布置学生寻找日常生活的具体实物,学生能够轻易地找出:桌面、窗户、人体等都是轴对称图形,钟表、圆、五角星、正方形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在课堂上出示这些图形的实物,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联系生活情景学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购物、测量、物体的形状等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真实再现我们的生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之大。课堂上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打折类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出了这样的题目:国庆期间,小明决定去买一套衣服,商家的优惠条件五花八门,这件衣服原本600元。甲商店打六折,乙商店采取了买500元送200元的方法,丙商店优惠总价的2/5,去哪家买最划算?同学们经过认真计算可以得出:甲商店:600×0.6=360元;丙商店:600×(1—2/5)=360元。但乙商店买500元送200元,你买了600元的衣服还得付400元,可见甲和丙商店更划算。
四、联系生活问题学数学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如在解决货车拉货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将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一辆货车一次可以拉货5吨,现在有货物157吨,现在要想一次拉完所有的货物,需要几辆货车?学生很快就会列出式子:157÷5=31.2(辆)。学生很快就会想到四舍五入法,只要31辆车就可以了,这显然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不符,虽然31辆车拉货,但还有2吨剩余,仍需要一辆车拉完。所以要32辆车才能一次性拉完。这些问题也许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但只要把它放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进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结合生活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旦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的热爱就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减弱。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