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为了博取高分,喜欢通过编故事、套情节来应付写作,而缺少了应有的真实性,“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学生的作文态度冷淡,认为写不写无所谓,写好写差一个样,一到作文课能躲则躲,能拖则拖,就算硬逼出来的作文也是条理不清,枯燥干巴,读起来如同嚼蜡。
究其原因,这类学生最主要就是缺少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作文内涵就成了一大难题。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源于生活,思维碰撞中激发兴趣
目前,初中生主要写的是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文章。于是,我在作文课前引入一些小节目——《说说身边的人(事)》、《我给大家讲新闻》、《我对某某的建议》等。我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先天的优势无与伦比。况且我在与许多不喜欢作文的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都能侃侃而谈。因此,我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想说的事情,题材不限,范围不限。再请其他学生围绕他的话发挥想象或展开议论,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进行命题写作(写)。这样的命题来自学生的话题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和真情实感,能够激发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另外,我在作文教学中喜欢采用专题训练。如写人时可以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训练;写人的角度可以是正面写、侧面写、对比角度写等。
二、包容生活,兼容并蓄中捕捉亮点
现在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较单调,直接带来的影响是人生阅历浅,反映在作文上就是无事可写。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作文素材,充实学生作文内涵。
1.以“本”为本,巩固内化课本的资源
这里的“本”是指课本。我认为课本是现成的优势资源,课文就是作文最好的范本。首先,课文解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关注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条分缕析地去解剖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审题和布局作文时的整体感。其次,新编或改写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有位学生改编后的于勒成了富翁,他充分联想了全家人相遇的情节,长达2000多字,让人拍案叫绝。第三,课文延伸。如《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让学生据此写春的背景下发生的事,学生笔下的《春天的故事》又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写作训练,常常能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目的。
2.以“做”为本,体验提炼有效的资源
“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也是重要的作文素材。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多,动态发展全,是其他积累渠道所不可替代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名家作品诵读、自编报刊、撰写课外阅读笔记、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还可以在学校、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这样积累的材料往往情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
3.以“导”为本,拓展充实思想的渠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的中学生自主独立性强,对新生事物适应快,在信息量丰富的现代社会,他们早已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各种信息,但学生往往仅凭兴趣爱好以及随机收看来获取信息,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如果家长和教师缺少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那么其中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生活素材,开阔视野,解读生活现象,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寻觅“源头活水”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斟酌褒奖中稳步提高
作文教学中,适当的褒奖也是鼓舞学生创作信心的有效途径。学生都是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习作交给教师,他们的心里最渴望的是肯定和褒奖。因此,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如果他们的作文确实不尽如人意,我就在单独面批时,委婉指出其不足。
另外,我把学生作文的批阅引入课堂——学生互换互改,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再交老师复审、复评。
总之,我觉得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各种技巧,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生活出发,培养作文兴趣,在体验生活中学会收集、提炼作文素材。因为,有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充实而有内涵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木生.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8(4).
(责任编辑 刘宇帆)
究其原因,这类学生最主要就是缺少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作文内涵就成了一大难题。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源于生活,思维碰撞中激发兴趣
目前,初中生主要写的是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文章。于是,我在作文课前引入一些小节目——《说说身边的人(事)》、《我给大家讲新闻》、《我对某某的建议》等。我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先天的优势无与伦比。况且我在与许多不喜欢作文的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都能侃侃而谈。因此,我先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说),说自己想说的事情,题材不限,范围不限。再请其他学生围绕他的话发挥想象或展开议论,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进行命题写作(写)。这样的命题来自学生的话题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和真情实感,能够激发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另外,我在作文教学中喜欢采用专题训练。如写人时可以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训练;写人的角度可以是正面写、侧面写、对比角度写等。
二、包容生活,兼容并蓄中捕捉亮点
现在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较单调,直接带来的影响是人生阅历浅,反映在作文上就是无事可写。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作文素材,充实学生作文内涵。
1.以“本”为本,巩固内化课本的资源
这里的“本”是指课本。我认为课本是现成的优势资源,课文就是作文最好的范本。首先,课文解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关注每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条分缕析地去解剖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审题和布局作文时的整体感。其次,新编或改写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有位学生改编后的于勒成了富翁,他充分联想了全家人相遇的情节,长达2000多字,让人拍案叫绝。第三,课文延伸。如《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让学生据此写春的背景下发生的事,学生笔下的《春天的故事》又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写作训练,常常能达到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目的。
2.以“做”为本,体验提炼有效的资源
“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一贯倡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也是重要的作文素材。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多,动态发展全,是其他积累渠道所不可替代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名家作品诵读、自编报刊、撰写课外阅读笔记、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还可以在学校、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这样积累的材料往往情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的效果。
3.以“导”为本,拓展充实思想的渠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的中学生自主独立性强,对新生事物适应快,在信息量丰富的现代社会,他们早已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了各种信息,但学生往往仅凭兴趣爱好以及随机收看来获取信息,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如果家长和教师缺少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那么其中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生活素材,开阔视野,解读生活现象,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寻觅“源头活水”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斟酌褒奖中稳步提高
作文教学中,适当的褒奖也是鼓舞学生创作信心的有效途径。学生都是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习作交给教师,他们的心里最渴望的是肯定和褒奖。因此,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如果他们的作文确实不尽如人意,我就在单独面批时,委婉指出其不足。
另外,我把学生作文的批阅引入课堂——学生互换互改,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再交老师复审、复评。
总之,我觉得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各种技巧,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具体生活出发,培养作文兴趣,在体验生活中学会收集、提炼作文素材。因为,有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充实而有内涵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木生.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8(4).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