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运用解题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ho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阅读理解的命题方向和主要题型
  
  1.命题方向
  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题材、体裁多样化,考试形式是要求学生阅读4~5篇文章后从所给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回答问题或無选项回答问题。文后具体问题的命题方向主要以以下几方面为主:
  (1)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2) 由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含义; (3)进行判断和推理;(4)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5)理解文章内涵的隐义,即“弦外之音”。
  2.各类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上文我们明确了阅读理解的命题方向,那么阅读理解短文后的问题是以怎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主要题型)来反映命题方向呢?
  (1)事实细节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要通读文章,了解文中重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
  (2)词义理解性题目。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特定上下文中较难的单词或短语的猜测和理解能力。利用构词法;利用上下文的对比、因果、转折等关系;利用常识、语法、标点等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测。
  (3)逻辑推理性题目。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后准确掌握文中提供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凭借常识和经验作出推断,也有的题目需要依据文章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有的甚至要联系作者的意图态度或暗含(即弦外之音)进行推理判断。
   (4)归纳总结性题目。做题时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前提下,有时在文中可以找到主题句,或结合所学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生活常识来提取概括性信息,归纳中心思想,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全文结构和题材的特点来确定文章的标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整体
  第一遍阅读短文不必要逐词逐句地阅读,应该采用浏览的方式,把握短文整体框架、大意和作者态度意图,弄清文中的5个W和1个H。
  2.细读文章,确定答案
  在浏览短文掌握大意、研读短文审清题目、明确答题要求的基础上,再细读短文内容,初步确定答案。(1)要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再去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题中最佳答案。(2)对于逻辑推理题,一定要依据文中信息,做到有理有据,有时也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相关常识进行推理判断。(3)解答归纳总结性题目,必须纵观全文,抓住主旨,合理把握,避免过宽或过窄。(4)答题时应先易后难,对于那些很明显、有把握的要先搞定;而对于那些特难的应搁置一旁,做完其他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推敲这些悬而未决的题目。◆(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
  
  □责任编辑:曾宪瑛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力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听力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字串中图分类号:G633.45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力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并顺利通过高考听力测试。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主渠道是听力课。现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找准影响听能因素,寻找听力教学的突破口  1、缺乏
一、习题课中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现出积极的意义,它将实现教师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全方位革新。目前,国内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情况是理论研究较多,教学实践研究较少,并且大多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也只是在新授课中进行。而习题课作为数学课不可缺少的课型,是以
一、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英語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现有课程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既定教育方针和目的,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1.开发存在于师生意识形态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个体储备的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一方面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就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对这种资源的利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某些学生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标中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确提出来,既是明确义务教育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障。    
教师教口语时,教師是主体,教会学生掌握口语是客体。然而,学生本身不是客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盛具”或“仓库”。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的掌握为前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发挥、应用甚至创新,才是教学的目的或客体,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或客体。此时,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充当学习的主体角色,才能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和自己学习的目的,实现“双客体”目标。很清楚,在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中,
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阅读欣赏)上得到提高。  要精选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使所选择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