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善于总结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重要;妙语导入,激发欲望不可少;析疑解惑,开启智慧是把打开史库的金钥匙;用心交流,共促进步方能永葆兴趣之树常青;再现历史,事半功倍不能没有多媒体的演示。此乃学史之“五法”。
  关键词:培养兴趣 学习历史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是成功的秘诀。处于历史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体会。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自身就必须对历史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这个源泉从哪里来?教师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不断总结与反思,做到自身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继而选准知识兴趣的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给满“一杯水”的目的。
  二、 妙用导入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得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的学情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例如:结合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材料,在讲解《世界历史》上册第12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和对叛徒无耻行为的鞭挞,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转入新课。从而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三、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采用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所谓“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如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封建落后的埃塞俄比亚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这样,教师不断设置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联系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又如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学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使课堂气氛热烈,引发学生思维开启。
  四、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人充满学习的动力
  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不妨说一句鼓励的话,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用鼓励学生的方法使之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后进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五、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意识地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景,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就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历史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天九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生涯辅导教育频繁见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要有效推行大学生生涯辅导,就要把握生涯辅导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主旨和要义,真正实现大学生生涯辅导的目标与功能。对大学生生涯辅导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和其在大学生生涯辅导中的内化过程进行研究,对于高校深入推进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涯 生涯辅导 以人为本  一、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而又全面的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思想、质量观念、考试招生制度、课程教材、教育评价、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问题。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主动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和特长和谐统一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在全国上下已成为共识。但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依然存
教师有了爱,其智慧才能像春雨,无私地滋润着幼苗和花朵。一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不仅仅只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名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帮助班级中的后进生。  三年前,我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叫李俊文。刚开学时,他表现还不错。可是只刚刚过了一个星期,他的不良习惯就表现出来了,除了上课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还经常迟到,这可怎么办?  一天晚上,我刚查完寝室回来,生活老师告诉我:“李俊文不在寝室里
一、提高教师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教育必须遵守“四个原则”。这就是:针对性原则,它是培训与培养有效性的前提、首要条件,主要指培训内容适应培训对象的需求,是他们盼望和需要的,学完后能指导工作实践,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启发思考未来,有利于受训者;贴切性原则,它是有效性逐渐显示的形式,主要指培训的方式、方法或者模式,是培训手段的集中表现,培训模式越贴切,培训内容也会贴切,培训效果就能发挥出来;实效
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具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高校艺术专业课中的《平面构成》是一门以自由表现美为目的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表面形式美感的认知,更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其后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国内高校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实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师生交往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我们既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又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养学生一辈子都受益的良好的行为,需要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做学习上的激励者。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将来立足社会、贡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尤为重要的是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抓德育工作中,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一个主题、渗透一个理念、拓展一个空间,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一、突出一个主题  突出爱党、爱国的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德育实践中,结合“全国弘扬和培育
第一章,小分子化合物库的设计与构建。详细介绍了小分子化合物实体库和相应信息库的设计与构建。目前,样品库中已储存收录近5000个化合物,该数量还在稳步增加,预计2011年,化合物库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有利于教师的健康,那怎样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呢?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我们天天板着脸孔训导,或看低他们,甚至挖苦,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记得以前上课,有个女孩子成绩不好,打扮很前卫,上课时爱和男同学说话,我对她的轻蔑神态,她很敏感。为了报复我,有一次,我正在讲课,她一个“报告”,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我火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是一门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都要建构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这些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师需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