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作者多年来指导少儿乒乓球训练的实践经验,对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提出不同阶段中多球训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期为基层乒乓球训练队在进行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培养时提供训练参考。
关键词少儿乒乓球多球训练运用
多球训练是我国乒乓球训练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方法与手段,于1964年由原国家乒乓球队教练李仁苏移植当时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排球多球训练”方法而产生的。乒乓球多球训练可以连续不断的供给不同落点、速度、旋转的球,减少练习中浪费的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所以是基层乒乓球训练队进行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培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和手段。
一、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
(一)减少时间浪费,增加练习密度,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少儿在刚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时,由于动作不协调、技术不熟练、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在单球练习时失误率高,据观察,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捡球上,练习密度减少,影响了训练效率和效果。采用乒乓球多球训练,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能增大练习密度,特别是在难度较大的技术性练习中,能增多其主要技术动作的练习数量及强度,针对性强,进而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二)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训练设计
多球训练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少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水平较高的队员可采用难度较高的方法和手段,在供球的速度、落点、旋转、长短等方面进行综合变化;对水平较低的队员,在供球的速度、落点、旋转、长短等设计上可固定化,让难度可适当降低,从而提供适合队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三)提高专项素质练习效果,培养顽强意志
乒乓球多球训练中,可通过摆速练习来提高单位时间内击球的速率;通过控制落点及长短球的设计来增大运动员的脚步活动范围,从而提高练习的难度,促进步法练习效果;通过适当延长供球时间,增多供球数量来提高专项耐力,发展专项力量。通过增加运动密度与提高运动强度,使运动员的生理负荷达到甚至超过极限,使运动员锻炼克服运动中的各种不适,来锻炼运动员的意志。
二、多球训练法在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
在乒乓球的训练实践中,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来设计适合不同阶段的多球训练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训练效率和效果。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的生理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不够,处于泛化阶段,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紧张而吃力,对动作的控制力弱,并伴随一些多余动作。因此,可运用持续多球训练法进行入门教学,目的是建立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以掌握各种单项技术的练习为主,可采取定点(固定供球落点)、定性(固定一种旋转性质)、定线(固定回球路线)的练习。根据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利用少儿争强好胜的特征,在训练中可采用竞赛方法进行多球练习,如设置几个击球目标,看谁在规定的时间或球数以内,击中目标最多者为胜,从而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此阶段的多球训练中,由于多余动作的出现较多,所以要善于预防和发现少儿错误技术动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以便少儿更好学习和建立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
(二)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相对集中,兴奋与抑制过程开始处于分化阶段,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并能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因而能较熟练地完成动作。训练上可采用变换多球训练法,首先在保证单个技术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再适当地加大运动量,逐步加大练习的难度,开始在供球的落点、速度、长短、节奏上设计不同的组合模式。例如通过增加供球组数或缩短每组练习间隔休闲时间,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技术动作完成标准的前提下,可采取不定点(不固定的供球落点)、不定性(不固定一种旋转性质)、不定线(不固定回球路线)的练习。再者,要以乒乓球项目的运动特点、运动负荷、比赛环境与场地设施等因素为训练依据,结合实现性、适应性以及趣味性的要求,合理变换训练形式和内容,使运动员在多种练习形式和内容下高质量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相对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自动化的动力定型,表现在能很熟练、省力、准确、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自如地运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训练上可先采取持续多球训练法,以多球相结合,结合不同落点、速度、旋转为主,目的是更进一步改进技术细节,完善技术要求,以有规律、定旋转和节奏反复练习,使之达到练习目的,巩固动力定型,提高动作质量。在少儿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较好的情况下,再采用多球和单球训练法相结合的训练法。目的是提高在多变化的条件下,技术动作都能熟练、准确、省力地完成,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自如的运用。
三、多球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一)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少儿运动员在每个阶段的不同的生理特点,设计适合该阶段的多球训练方法,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强度,才能使多球训练更好的运用到少儿乒乓球训练中。
(二)多球训练能够加大训练的密度和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但是对于少儿运动员来说,只有合理地掌握多球训练的运用时机,掌握合适的运动负荷,才能使多球训练发挥好作用。
(三)多球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少儿运动员的单项技术能力,但在多球训练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员的自身情况,安排一些多球训练到实战比赛的转换训练,克服因多球训练而出现制约实战能力培养的情况。
(四)多在进行多球训练时,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应有意识地提高少儿运动员对多球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伟毅.浅析多球训练在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3).
[2] 江中华.多球训练对少儿运动员动作技能形成[J].湖北体育.2004(05).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作者多年来指导少儿乒乓球训练的实践经验,对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和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提出不同阶段中多球训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期为基层乒乓球训练队在进行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培养时提供训练参考。
关键词少儿乒乓球多球训练运用
多球训练是我国乒乓球训练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方法与手段,于1964年由原国家乒乓球队教练李仁苏移植当时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排球多球训练”方法而产生的。乒乓球多球训练可以连续不断的供给不同落点、速度、旋转的球,减少练习中浪费的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所以是基层乒乓球训练队进行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培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和手段。
一、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
(一)减少时间浪费,增加练习密度,提高训练效率和效果
少儿在刚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时,由于动作不协调、技术不熟练、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在单球练习时失误率高,据观察,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浪费在捡球上,练习密度减少,影响了训练效率和效果。采用乒乓球多球训练,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能增大练习密度,特别是在难度较大的技术性练习中,能增多其主要技术动作的练习数量及强度,针对性强,进而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二)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训练设计
多球训练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少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水平较高的队员可采用难度较高的方法和手段,在供球的速度、落点、旋转、长短等方面进行综合变化;对水平较低的队员,在供球的速度、落点、旋转、长短等设计上可固定化,让难度可适当降低,从而提供适合队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三)提高专项素质练习效果,培养顽强意志
乒乓球多球训练中,可通过摆速练习来提高单位时间内击球的速率;通过控制落点及长短球的设计来增大运动员的脚步活动范围,从而提高练习的难度,促进步法练习效果;通过适当延长供球时间,增多供球数量来提高专项耐力,发展专项力量。通过增加运动密度与提高运动强度,使运动员的生理负荷达到甚至超过极限,使运动员锻炼克服运动中的各种不适,来锻炼运动员的意志。
二、多球训练法在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
在乒乓球的训练实践中,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来设计适合不同阶段的多球训练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训练效率和效果。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的生理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不够,处于泛化阶段,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紧张而吃力,对动作的控制力弱,并伴随一些多余动作。因此,可运用持续多球训练法进行入门教学,目的是建立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以掌握各种单项技术的练习为主,可采取定点(固定供球落点)、定性(固定一种旋转性质)、定线(固定回球路线)的练习。根据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利用少儿争强好胜的特征,在训练中可采用竞赛方法进行多球练习,如设置几个击球目标,看谁在规定的时间或球数以内,击中目标最多者为胜,从而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此阶段的多球训练中,由于多余动作的出现较多,所以要善于预防和发现少儿错误技术动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以便少儿更好学习和建立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
(二)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相对集中,兴奋与抑制过程开始处于分化阶段,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并能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因而能较熟练地完成动作。训练上可采用变换多球训练法,首先在保证单个技术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再适当地加大运动量,逐步加大练习的难度,开始在供球的落点、速度、长短、节奏上设计不同的组合模式。例如通过增加供球组数或缩短每组练习间隔休闲时间,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技术动作完成标准的前提下,可采取不定点(不固定的供球落点)、不定性(不固定一种旋转性质)、不定线(不固定回球路线)的练习。再者,要以乒乓球项目的运动特点、运动负荷、比赛环境与场地设施等因素为训练依据,结合实现性、适应性以及趣味性的要求,合理变换训练形式和内容,使运动员在多种练习形式和内容下高质量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在此阶段中,少儿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相对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形成了自动化的动力定型,表现在能很熟练、省力、准确、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在不同环境下灵活自如地运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训练上可先采取持续多球训练法,以多球相结合,结合不同落点、速度、旋转为主,目的是更进一步改进技术细节,完善技术要求,以有规律、定旋转和节奏反复练习,使之达到练习目的,巩固动力定型,提高动作质量。在少儿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较好的情况下,再采用多球和单球训练法相结合的训练法。目的是提高在多变化的条件下,技术动作都能熟练、准确、省力地完成,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自如的运用。
三、多球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一)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少儿运动员在每个阶段的不同的生理特点,设计适合该阶段的多球训练方法,并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强度,才能使多球训练更好的运用到少儿乒乓球训练中。
(二)多球训练能够加大训练的密度和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但是对于少儿运动员来说,只有合理地掌握多球训练的运用时机,掌握合适的运动负荷,才能使多球训练发挥好作用。
(三)多球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少儿运动员的单项技术能力,但在多球训练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员的自身情况,安排一些多球训练到实战比赛的转换训练,克服因多球训练而出现制约实战能力培养的情况。
(四)多在进行多球训练时,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应有意识地提高少儿运动员对多球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伟毅.浅析多球训练在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1(3).
[2] 江中华.多球训练对少儿运动员动作技能形成[J].湖北体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