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职业技术类院校培养模式在近二十年的实践中不断根据每所学校自身特点改善实施方式,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今校企合作也逐步成为大多数本科类院校解决大四实习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优秀的企业合作一方面使得能调动学生的统一实习积极性,便于统一管理,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了潜在的优秀资源,是真正做到了企业方与校方的双赢。在近几年又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走进了普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与校方在开设校企合作班,从新生入学之初就接受企业方培养。這样的校企合作在普通高校中的效果如何?存在怎么样的问题?笔者以所在的s高校为例,调查其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可行的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对策
【作者简介】冷筱(1992- ),男,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笔者所在的重庆市s高校在2011年开始不仅与社会知名的多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保障毕业生的实习与企业在实训中培养自身所需人才,还与多名培训类企业合作在全校的几个学院分别设立“校企合作班”。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有所区别,“校企合作班”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保留了同专业以往的课程,更是从大一开始逐步加入“实训课”,师资安排上由学校的老师教授公共课,专业课都由企业方派出教师。
通过笔者查找学校相关资料和对校企合作班学生及老师的访问调查中发现从2011年开始的多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到2017年s高校下的多个学院已经暂停了合作班在秋季的招生工作。造成校企班如今的窘迫局面,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在笔者从合作企业方的资料查阅过程中得知,企业合作方派来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进入培训机构任职前,在相关的行业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在进入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后也在机构下的社会技能培训中也具有三年以上的经验。可以说,企业选择的可以进入高校担任合作班讲师的职工,都是具有实力且得具有社会培训教学经验的企业认可的员工。但是在笔者对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关于师资进行访谈中得到的大部分却是与设想相反的答案。在对4个来自不同学院校企合作班的同学的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同学对企业方派来的专业课老师不太认可。通过访谈总结出如下问题:
企业方派到学校的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实战能力是得到了企业方和校方的认可,但是他们在高校这个舞台上的发挥却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过于实战话,重实践轻理论。很多问题也是一代而过。导致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在学生还没有弄懂其原理的情况下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掉队越来越严重且教师对教学的耐心越来越低,与校企合作班想达到的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双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对企业方教师的不满越发严重。在笔者调查期间,学生听不懂上课看其他门类的书籍或者直接就是玩手机睡觉的情况比比皆是。
企业教师习惯于以往的社会培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但笔者所在的s地方普通高校其生源本来就并不是很理想,在加上校企班对学生的入学收分低于学校调档线。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不适用。而在由相关问题对企业教师的访谈中,有的企业教师则反映他们所在的企业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不影响自身的教学考核,以及企业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方很难做出更多的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改动。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则,我认为更多的在于企业对于进入学校任课的企业讲师的定位为企业员工而非一种企业从业人员与高校讲师的结合。从教师的选择上,企业方更看重的是讲师的实战教授能力,而对于讲师关于作为教师的能力却没有考核。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更多的把他们视为在为企业“工作”,而没有把他们视作老师在教书育人。企业方没有在集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制定的教学目标必然也是失败的。
在高校教学中,往往一门学科由一位教师负责到底。但在校企合作班,有的学科在一学期中换了两三个教师,而有的更是多年来由一个教师负责了多门学科。在笔者访谈中一个班的同学表示,一门学科在中途突然换了一个教师,而新来的教师甚至都没有和企业了解到之前教师的讲课进度,与之前的教课内容或重复或大断层,耽搁了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放映,企业方面只是给出之前教师离职暂时只有这名新老师可以教授相关科的理由。在对另一名由全国知名的培训机构合作的校企班的同学访问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班级大二到大三的全部五门跨度大的专业课全部由一名新到岗两年的教师教授。教师在很多课程上表现出了自身对课程知识的不熟练,讲课思路逻辑差等现象,使得学生对这位老师和所在企业的能力感到质疑。在教学中更是对学生区别对待,默许学生可以上课不听。在对企业反映后企业也是给出了目前师资不足等理由,迟迟不给学生满意的解决。而在对个别教师的访谈中提到流动性大主要是由于企业薪资待遇、企业方考核不太人性,造成了教师的离职等。
造成教师流动性大的主要问题是在于企业方。企业方更多的是没有为授课教师制定适应的管理方案,企业将教师也是视为牟利职员。作为企业员工更多的企业方是考虑到教师为企业创造收益。企业方在教育和收益中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所以当教师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就会更换教师,同时也没有制定预备方案,当有教师离职后并没有合适的储备教师补上位置,而是抽调其他在职校教师资源。在这个问题里我们也要考虑到也有教师的问题,如果在校授课教师也更多的把自己当做一位高校教师,更多的想为学生做贡献,愿意做出相应的个人牺牲,那也会降低教师流动的情况。
2.配套硬件条件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实战演练是重要的一环,这也要求了企业方要在合作中除了提供有经验的教师还有必要的硬件基础。校企班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在校实训。校企班不管是在平日教学和实训中都对硬件设备有必须的要求。但笔者在查阅了企业方的关于校企合作班的介绍资料中可以看到,企业方在校企合作班正式办学前保证了在学校或是企业所在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硬件,或是在一两年内建成。这些硬件设施是校企班学生不同于其他班特别享有的资源,用以保证校企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对策
【作者简介】冷筱(1992- ),男,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s高校校企合作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重庆市s高校在2011年开始不仅与社会知名的多方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保障毕业生的实习与企业在实训中培养自身所需人才,还与多名培训类企业合作在全校的几个学院分别设立“校企合作班”。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有所区别,“校企合作班”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保留了同专业以往的课程,更是从大一开始逐步加入“实训课”,师资安排上由学校的老师教授公共课,专业课都由企业方派出教师。
通过笔者查找学校相关资料和对校企合作班学生及老师的访问调查中发现从2011年开始的多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到2017年s高校下的多个学院已经暂停了合作班在秋季的招生工作。造成校企班如今的窘迫局面,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在笔者从合作企业方的资料查阅过程中得知,企业合作方派来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在进入培训机构任职前,在相关的行业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在进入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后也在机构下的社会技能培训中也具有三年以上的经验。可以说,企业选择的可以进入高校担任合作班讲师的职工,都是具有实力且得具有社会培训教学经验的企业认可的员工。但是在笔者对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关于师资进行访谈中得到的大部分却是与设想相反的答案。在对4个来自不同学院校企合作班的同学的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同学对企业方派来的专业课老师不太认可。通过访谈总结出如下问题:
企业方派到学校的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实战能力是得到了企业方和校方的认可,但是他们在高校这个舞台上的发挥却不尽人意。很多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过于实战话,重实践轻理论。很多问题也是一代而过。导致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在学生还没有弄懂其原理的情况下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掉队越来越严重且教师对教学的耐心越来越低,与校企合作班想达到的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双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对企业方教师的不满越发严重。在笔者调查期间,学生听不懂上课看其他门类的书籍或者直接就是玩手机睡觉的情况比比皆是。
企业教师习惯于以往的社会培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但笔者所在的s地方普通高校其生源本来就并不是很理想,在加上校企班对学生的入学收分低于学校调档线。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不适用。而在由相关问题对企业教师的访谈中,有的企业教师则反映他们所在的企业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不影响自身的教学考核,以及企业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方很难做出更多的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改动。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则,我认为更多的在于企业对于进入学校任课的企业讲师的定位为企业员工而非一种企业从业人员与高校讲师的结合。从教师的选择上,企业方更看重的是讲师的实战教授能力,而对于讲师关于作为教师的能力却没有考核。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更多的把他们视为在为企业“工作”,而没有把他们视作老师在教书育人。企业方没有在集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制定的教学目标必然也是失败的。
在高校教学中,往往一门学科由一位教师负责到底。但在校企合作班,有的学科在一学期中换了两三个教师,而有的更是多年来由一个教师负责了多门学科。在笔者访谈中一个班的同学表示,一门学科在中途突然换了一个教师,而新来的教师甚至都没有和企业了解到之前教师的讲课进度,与之前的教课内容或重复或大断层,耽搁了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放映,企业方面只是给出之前教师离职暂时只有这名新老师可以教授相关科的理由。在对另一名由全国知名的培训机构合作的校企班的同学访问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班级大二到大三的全部五门跨度大的专业课全部由一名新到岗两年的教师教授。教师在很多课程上表现出了自身对课程知识的不熟练,讲课思路逻辑差等现象,使得学生对这位老师和所在企业的能力感到质疑。在教学中更是对学生区别对待,默许学生可以上课不听。在对企业反映后企业也是给出了目前师资不足等理由,迟迟不给学生满意的解决。而在对个别教师的访谈中提到流动性大主要是由于企业薪资待遇、企业方考核不太人性,造成了教师的离职等。
造成教师流动性大的主要问题是在于企业方。企业方更多的是没有为授课教师制定适应的管理方案,企业将教师也是视为牟利职员。作为企业员工更多的企业方是考虑到教师为企业创造收益。企业方在教育和收益中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所以当教师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就会更换教师,同时也没有制定预备方案,当有教师离职后并没有合适的储备教师补上位置,而是抽调其他在职校教师资源。在这个问题里我们也要考虑到也有教师的问题,如果在校授课教师也更多的把自己当做一位高校教师,更多的想为学生做贡献,愿意做出相应的个人牺牲,那也会降低教师流动的情况。
2.配套硬件条件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实战演练是重要的一环,这也要求了企业方要在合作中除了提供有经验的教师还有必要的硬件基础。校企班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在校实训。校企班不管是在平日教学和实训中都对硬件设备有必须的要求。但笔者在查阅了企业方的关于校企合作班的介绍资料中可以看到,企业方在校企合作班正式办学前保证了在学校或是企业所在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硬件,或是在一两年内建成。这些硬件设施是校企班学生不同于其他班特别享有的资源,用以保证校企班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