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思结合的“4T”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教学范式,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本文展示了该模式的课例探究,把培养学生思维渗透到课堂各个环节,并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学思教学的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思结合;教学模式;课例展示;实践反思
【作者簡介】涂剑,泉州现代中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教育部,2018)。它包含思维能力和思维人格特质两方面内涵,前者是认知因素或智力因素,后者是非认知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黄远振等,2018)。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只需教学生应试等因素的影响,日常的阅读教学多聚焦于教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的使用、文本信息的简单提取、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等。这些只能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黄远振团队构建的英语精读“4T”模式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范式,它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活动程序。
二、“4T”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根据语篇类型与主题特点,黄远振等建构了英语阅读“4T”教学模式。所谓“4T”,即Text(文本)、 Theme(主题)、Threads(主线)、Thought(思维)。Text,Theme,Threads,Thought四个要素构成学思阅读教学模式。这里,文本指阅读的语篇材料,如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核心要义,也是阅读思考的意义单位;主线即文章的结构线索和贯穿文章的语义脉络;思维指在认知加工主题主线后的言语表达。
从教学流程看,“4T”即阅读的四个环节,体现教学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从活动内涵看,文本阅读是学思的背景,即以持续默读为主导,通过深读促进细思;主题探究是学思的基础,即整体理解文本后挖掘主旨大意和写作意图的“入题”“扣题”环节;提取主线是学思的主轴,即从话题主旨出发、根据文章的语言描述拉出篇章语义线素,主要包括词义概括和梳理概括关系等步骤;思维表达是学思的核心,是语言能力从内化转向外化的活动,体现读者文本重构的学思能力。从认知原理看,阅读理解需要自下而上地加工词语信息、通达词语的音形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确定主题、提取主线和言语表达是从所知到所见,自上而下地加工文本信息,运用抽象概括方法建构意义,深层理解文本和运用言语知识(黄远振等,2018)。
三、“4T”教学模式的课例实践
本文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阅读课Lesson 1 Festivals的教学片段为例,展示“4T”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本课的话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在Warm-up的学习中接触、了解了有关端午节、圣诞节和婚礼等庆祝活动的简要相关信息,同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学会简要口头描述所庆祝的节日或活动。
1.教材分析。从文体类型看,这是一篇说明文;从文本形式看,是由三个非连续性文本和图片相结合的混合文本;从文本内容看,三个文本分别介绍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主要涉及节日时间、意义、传统饮食和来历等;从词语分布看,课文新词新短语6个,其中新课标词汇11个。短语6个(bean paste, the Lantern Festival, lunar month, burn down, sweet dumpling, take part in),单音节词2个(boil, serve),派生词7个(traditional, lantern, power, destroy, decorate, battery, tradition, ),复合词2个(nowadays, darkness)。
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默读,理解文本大意,提取文本信息、用关键词概述每个节日并形成思维导图,确定文本主题和主旨;
(2)学生通过解读,从每个片段文本中提取总结出描写节日的话题语言和功能语言,为完成课后任务搭建语言的“脚手架”,建构语义知识和意义;
(3)学生通过深读,重构文本,借助已搭建的语言的“脚手架”,进行输出性的思维表达。
3.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关键词】学思结合;教学模式;课例展示;实践反思
【作者簡介】涂剑,泉州现代中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教育部,2018)。它包含思维能力和思维人格特质两方面内涵,前者是认知因素或智力因素,后者是非认知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黄远振等,2018)。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只需教学生应试等因素的影响,日常的阅读教学多聚焦于教学生对文本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的使用、文本信息的简单提取、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等。这些只能培养学生低阶思维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黄远振团队构建的英语精读“4T”模式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范式,它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活动程序。
二、“4T”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根据语篇类型与主题特点,黄远振等建构了英语阅读“4T”教学模式。所谓“4T”,即Text(文本)、 Theme(主题)、Threads(主线)、Thought(思维)。Text,Theme,Threads,Thought四个要素构成学思阅读教学模式。这里,文本指阅读的语篇材料,如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核心要义,也是阅读思考的意义单位;主线即文章的结构线索和贯穿文章的语义脉络;思维指在认知加工主题主线后的言语表达。
从教学流程看,“4T”即阅读的四个环节,体现教学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从活动内涵看,文本阅读是学思的背景,即以持续默读为主导,通过深读促进细思;主题探究是学思的基础,即整体理解文本后挖掘主旨大意和写作意图的“入题”“扣题”环节;提取主线是学思的主轴,即从话题主旨出发、根据文章的语言描述拉出篇章语义线素,主要包括词义概括和梳理概括关系等步骤;思维表达是学思的核心,是语言能力从内化转向外化的活动,体现读者文本重构的学思能力。从认知原理看,阅读理解需要自下而上地加工词语信息、通达词语的音形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确定主题、提取主线和言语表达是从所知到所见,自上而下地加工文本信息,运用抽象概括方法建构意义,深层理解文本和运用言语知识(黄远振等,2018)。
三、“4T”教学模式的课例实践
本文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阅读课Lesson 1 Festivals的教学片段为例,展示“4T”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本课的话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在Warm-up的学习中接触、了解了有关端午节、圣诞节和婚礼等庆祝活动的简要相关信息,同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学会简要口头描述所庆祝的节日或活动。
1.教材分析。从文体类型看,这是一篇说明文;从文本形式看,是由三个非连续性文本和图片相结合的混合文本;从文本内容看,三个文本分别介绍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主要涉及节日时间、意义、传统饮食和来历等;从词语分布看,课文新词新短语6个,其中新课标词汇11个。短语6个(bean paste, the Lantern Festival, lunar month, burn down, sweet dumpling, take part in),单音节词2个(boil, serve),派生词7个(traditional, lantern, power, destroy, decorate, battery, tradition, ),复合词2个(nowadays, darkness)。
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默读,理解文本大意,提取文本信息、用关键词概述每个节日并形成思维导图,确定文本主题和主旨;
(2)学生通过解读,从每个片段文本中提取总结出描写节日的话题语言和功能语言,为完成课后任务搭建语言的“脚手架”,建构语义知识和意义;
(3)学生通过深读,重构文本,借助已搭建的语言的“脚手架”,进行输出性的思维表达。
3.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